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籍演变史
书籍演变史

人类的进步是踏着书籍的阶梯不懈攀爬的过程,从蒙昧蛮荒到跨入文明的门槛,书籍维系着文明传承的源动力,让文化以幽幽墨香潜移默化地滋润人心,成就了莘莘学子的梦想,让牛角挂书、挟策读书的佳话千古流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书籍的历史吧。

人类社会需要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在文字尚未产生之前,人们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口头语言,但时常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交流信息带来了不便,因而人们学会了以结绳、刻木或简单的图形符号等方法来帮助交流和记忆,这便是最早的记事方法。殷商与西周初期,随着甲骨文字的出现,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事件等用文字进行记载,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文字记载逐渐系统化、篇章化,正规书籍开始出现了。 




现代考古发现,战国早期的书写材料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将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就可使用笔墨在其上书写,写在竹简上的叫做简策,写在木板上的成为版椟,统称为简牍,是我国古代书籍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竹简长度不一,有的三尺长,有的只有五寸,须根据文字的内容、篇幅选择不同尺寸的竹简书写,如汉代儒家经典和政府颁发的律令用长简,诸子百家著作用短简,写信的简长一尺,故古人又把书信称为“尺牍”。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麻绳、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称为“策”或“册”。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相传孔子晚年喜好读《周易》,常常翻阅批注,以至于把串联竹策的牛皮绳也磨断了几次,即“韦编三绝”的故事,现用以形容读书勤勉刻苦。简策多为先编后写,在书写时大多上下都有少许留白,类似今日书籍的天头地脚。

简策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称为首简或赘简,类似今日书籍的扉页。简册的存放方式,是以最末一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起来。为了不打开即知该卷内容,在首简背面从右到左题有篇名和篇次。 


木板体积较大,可以容纳更多文字,故不必编连,可以单独使用。



版,又称为方,写上文字的版,则称牍,因而古代的许多文字记录称为“版牍”或“方策”。

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是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用于告示者称之“”;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粘土上就会出现凸起的字,即“”,使用的粘土称为“封泥”。

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通常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今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


01

简牍不仅受到读书人的青睐,蠹虫对其中的植物纤维亦十分喜爱,如何保护书牍不被啃食也是门学问,如上文提到的杀青,以及烟熏灭蠹、香药驱蠹等方法。汉刘向在《别录》中载有杀青防蠹之法:“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简,令汗去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经过杀青后,竹简质地干燥,虫则不蛀,成为延长简牍寿命的重要手段。

02

此外,香药避蠹也是防虫的重要措施,清人卢若腾在《岛居随录》中载:“皂荚末置书间,可以避蠹鱼。”皂角中所含皂苷可有效避虫。芸草,又名香草,花叶香气皆烈,古人将其夹入书卷中,可防蠹驱虫,而放置了芸草的书籍打开后清香袭人,“书香”便是来源于此。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香吏” 则指校书郎。

03

定时晾晒也是防潮防蠹的重要方法,《穆天子传》中记有周穆王在游历途中晾晒书卷、除灭蠹虫的事迹,汉唐之际有曝书会,届时会将朝中图籍进行大规模晾晒,“天禄图书府,芸签岁曝频,幡经穷藏室,赐会集儒绅。”可谓空前盛况。


简牍的出现给人们记录文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起石碑刻字,简牍显然更加易于书写和携带,然而比之于帛书就要逊色许多了。竹简容字有限,且编简成策的长篇著作一旦因麻绳断裂而发生散乱,极易发生“错简”,相比之下,缣帛质地轻薄,幅面宽阔,易于书写和携带,且可以根据文字长短任意剪裁,易于保藏和阅读。帛书柔软,可轻易卷起,用木棒做轴,便成为了一部书,也称卷轴。自此,“卷”也成为了书的量词,“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等即是由此而来。



相传在远古时期,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后,我国的丝织品就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将缣帛作为一种书写材料了。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规范整齐,又不失自然恣放之色;字体均匀衡平,介于篆隶之间,笔法圆润流畅,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然而古时工艺、人力不足,丝帛仍属于昂贵物品,非寻常人能够使用,有“贫不及素”之说,因此帛书并不能完全取代简书,长期以来竹帛并行,且简策居于主要地位。


01

无论是竹简还是帛书,在书籍的传播与阅读方面总有不便之处,西汉纸张的发明使这种情况略有改善,造纸术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但西汉初期的纸张较为粗糙,因而不能取代竹简与帛书,而是三者并用。

02

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工艺逐渐精进,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至魏晋时期,纸张已完全取代简牍而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而纸张在使用前为了防止虫蛀和腐蚀,多用一种名叫黄檗的植物汁浸染纸张,黄檗汁色黄,可防虫蛀,这便是书页发黄的一个原因。

03

唐代以来,人们将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称之为“拓本”。其按用墨分,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乌金拓、蝉翼拓。这些拓片不仅是金石学、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使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重要方式。


纸张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书籍的制作主要靠人工书写,效率不高,传播范围也有限,随着社会稳定与文明繁荣,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书籍的需要,直至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开启了中国书籍史上一个新的时代。雕版印刷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首先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将需要印刷的内容写在一张薄纸上,反贴于木板之上,再根据笔画在木板上刻出阳文,母版便形成了。



雕版印刷的发明,使书籍摆脱了人工抄写,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也称胶泥活字印刷术,将整版刻制拆分为逐字印刷,活字亦可重复使用,进一步加快了印刷速度与灵活性,无疑是印刷史上的一座丰碑。


正如以甲骨之书代替结绳记事,纸质图书代替竹简木椟一样,传统书籍的概念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现代科技的挑战——电子书的出现与自媒体的盛行,但纸质书厚重的手感、沁人的书香无疑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无论是纸张还是油墨,都承载着悠悠千年的历史,因此,闲暇之际别忘了手捧书卷哦。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纸书出来前,古人怎么读书?
【国学常识】帛书和简牍(古代特殊材料的书)
古人的书和旋风、蝴蝶又有什么关系?
世界读书日,介绍一下书本的3000年进化史
李学勤: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影响
中国帛书的发展及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