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疑义相与析,能者皆我师
userphoto

2022.05.23 江西

关注

本人公众号上一期刊载拙作《读乾隆四十九年铅山县志序》,该文关于对时任铅山县令阳浩然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他(阳浩然)在序中有点洋洋得意地说:'郡志及七邑志,事繁功钜,而成于我太守一人之手’,这未免太狂,也让我初读该版县志的后学有点困惑。

阳县令所撰《铅山县志·序》是否有贪功之嫌?我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署名zhanshiquan的先生委婉地指出了我理解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他留言道:

以我浅见,认为此处所说我太守,指的就是饶州知府,是恭维其上司,而非自夸。原因有二:其一,若强调全是自己的功劳,说成于我一人之手即可,正常表达不会把自己官职加上(要加也是加上自己的名字,我某某某,不过一般这种语气已经极狂),更不要说加上一个不是自己的官职,且对于一个四书五经读到烂熟出身的人来说,谦冲自牧是刻进骨子里的,更不要说还有上司做序在前,哪得如此狂放?其二,太守虽非清代官职名,但若书面称自己的知府上司为太守,则没有任何不妥,以古为雅嘛。

“浅见”实乃高见!我阅后在铅山诗词学会群众转载了zhanshiquan的先生的留言,并以“醍醐灌顶”来形容我受教的感受,用另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茅塞顿开”。我才疏学浅,导致我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文意,而忽略了古人行文的习惯和官场文化的特征。我曾经的学生叶萌(网名“崖山胡·无涯思)长期从事文物收藏和文博研究,他从古人碑文格式的特点,进一步补充了阳浩然县令在《序》中所写的太守不是阳的自称,因为,原文在”我“与”太守“之间,有一个字的空格。

叶萌先生在留言中指出:“成于我(连柱)【信州知府名】太守一人之手”,和墓志(人名空白)刻法格式一致。

叶萌先生的考证是正确的。“太守”前不能用连柱的名讳,这是常识,连柱是阳浩然的顶头上司,封建社会的上下尊卑的礼教是不允许僭越和冒犯的。这里用“太守”这样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官职名,也是为了借代“知府”的名称。因此,我在上期公众号中妄称阳浩然县令贪天之功是不成立的,是我的知识浅薄造成的错误。充其量,阳浩然只是对上司阿谀奉承而已,这也是封建社会的官场流弊,直到今日,也未完全肃清。

另外,江茂根先生对铅山县志的有关历史也非常了解,他在留言中写道:

先生研究方志下了功夫。其实宋以前的铅山史料都是县尉吴子似汇编的,但后代却忽略了这个人。笪继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天启元年(1621年)任铅山县令说:铅于夏禹为会稽,为扬州之南境。其后,或为郡国,为州,为邑,为乡都。故或曰永平,曰铅山,曰铅州,永平镇也。……宋铅设官自知县、丞、簿、尉之外,又设征官、税务、镇驻泊巡检、法曹巡检、提点司检踏官、监场官。今概依宋(铅山县)尉吴绍古题名。绍古曰:题名非古也,非古而古意存,存之可也。盖记名氏,谨岁月,其政之相承,是非贤否,使后之人因有考焉。亦一代故实。

我再补充一些资料,在同治版《铅山县志·卷十一·职官名宦》中,对吴绍古有简介:“吴绍古,字子嗣(吴绍古的字,一说子似),鄱阳人,()庆元五年任铅山县尉。多所建白,有史才。纂《永平志》条分类举,先民故实搜罗殆尽。建居养院,以济穷民及旅处之有病阨者。”县尉是很小的官,在唐时,一个县有县令、县丞、主簿,最后才是县尉。但是,吴绍古却做了两件了不得的大事,一件是修志,是铅山县最早的志书,可惜失传了;另一件就是办了一个现在看来也不落后的民政事业,建了类似于养老院兼救济站的机构。辛弃疾和他是好友,两人经常有诗词唱和。

昨天朋友分享了清同治十年(1871年)编的《铅山县志》影印数码文件,清同知衔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清后期,商业重镇铅山县河口镇有同知衙门,掌管河口河运、中外贸易、商业市场)署铅山县事张廷珩在序中写道:“铅志自国朝(指清朝)以来,始于潘(康熙十七年,知县潘士瑞),修于郑(乾隆癸亥知县郑之侨),于阳(阳浩然乾隆四十九年知县,同年编修铅山县志)。于陶(陶廷琡,道光甲申铅山县令,嘉庆十二年编修县志   ),若王志(指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县志)则修于成皇帝(指同治皇帝)御极三四年”。同治辛未铅山知县毓斌在同治癸酉年《铅山县志·序》中写道:“铅志自国朝以来,于兹五修王志”。

古人说:“盛世修志“,纵观清代铅山五次修志,都是所谓”盛世“,同治时期,慈溪垂帘听政,同治19岁就死了,本来那时清朝已经是内忧外患,气息奄奄,但因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并由此开展了洋务运动,呈现出所谓的“同治中兴”。

同治年铅山知县毓斌在《铅山县志序》中写道:“铅为浙闽冲途,西逆(指“太平天国”军)之乱,创铅甚剧,其间殉难者或光争日月,或节励冰霜,倘不亟为采辑,将碑碣不能详其实,父老不克举其名,几何不使盛德幽光,湮没于人往风微后也。今者恭逢盛朝修文偃武之庥,仰承大府(对知府的敬称)问俗宣风之治,铅之人得以捐资集事,俾数十年文献之缺补辑一新,而凡贞士节媛亦得寿诸简册,岂非一大义举欤?余于此盖以觇铅民之勇于趋义,而铅俗之易于图治也。

铅民勇于趋义,铅俗易于图治。前者说明铅山老百姓为了正义而勇于献身,慷慨赴死;后者说明铅山民风淳朴,文化繁荣,容易治理。这两句话出于县令之口,料是发自肺腑。这位同治时期的县令(从名字“混同毓斌“看,是旗人)在序文开头写道:“窃念铅山故文献地,四子三元(我的理解是鹅湖之会的四位学子: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三元”是三位铅山籍宰相,状元及第的北宋刘煇、南宋陈康柏、明朝费宏),流风未艾,莅兹土者,为茧丝(赋税),为保障,盖必有以自处也(一定有自己求生存的条件)。洎( jì 等到 )乎驱车入境,见夫山水明媚,人物秀雅,虽兵燹之余(指“太平军”),疮痍未复,而男力于田,妇勤于室,朴风茂俗,固可不易”。

在这位八旗子弟的眼光里,铅山文脉,方兴未艾,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百姓勤劳,家庭和睦,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读澄迈县仅存的进士故居——吴缵姬故居
献机 · 劳军 · 修路(读民国《铅山报》)
遇见皆美-16 | 铅山烫粉
铅山的致远中学
江西一个县,建县1000年,县名读对的人不多
铅山:“五勤五廉”构建勤廉村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