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章岩消失的摩崖石刻
userphoto

2024.05.18 江西

关注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原宣梵院旧址建成的尼庵“章岩寺”】

康熙皇帝给铅山县鹅湖书院题了一幅楹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上联提到的地名章岩,在铅山县城河口镇北面,隔着一条信江。铅山县最早的志书《铅书》就对此地有记,后来历朝县志均“承前志”,介绍了章岩:
章岩,县(此处指铅山故治永平镇)北四十里,一石陡起,下开岩窦(),如半规状(半圆)。中为宣梵院(寺院名),吞风吐月(清乾隆间《江西通志》在此句后有“由唐以来矣”。说明唐朝的时候,章岩洞窟已建寺院)。岩心有石镜,岩石皆赤色,镜独如玉。往来题记殆偏宣和间(1119年~1125年北宋徽宗年号 ),洪芻王师心刻表其上(王师心,两宋名臣,官至南宋福建路安抚使,以左奉议大夫告老还乡)。”


明朝铅山人费元禄在他写的《游章岩记》一文中写道:登章岩右一室,则行脚僧结茅其上,及先辈读书处也。沙门之东诸峰逼窄,而□然皆石山也。视之多宋名贤碑碣、诗赋记铭之类不可数。纪顾苔藓剥蚀不可读,独辛稼轩、刘子羽(福建崇安人,两宋著名力主抗金的名士,朱熹义父)二碣稍可摩耳,而字楷竒絶,笔势飞动……
明朝的时候,章岩的石壁上,名人的诗文碑刻已经不可胜数,特别是辛稼轩、刘子羽的诗碑还能清楚辨别,可见保护甚好。
在清同治十二年版《铅山县志》中,附录了“章岩摩崖碑”,共有起于南宋淳熙年,迄于明朝初年时间内的山崖上的石刻碑文共七篇,其中六篇是南宋的。我从清同治版《铅山县志》中,将碑文全文抄录,顺序依县志原序,括号中注明“有缺文”是原县志的说明。由于是县志的“附录”,字号仅有正文的一半大,本来影印就很不清楚,字号小了,辨读更加困难,所以,我抄录的文字难免有误,句读也未必正确,请读者朋友指教。棕色的字是我对碑文的解释。


绍武黄公永存,毗陵王公九龄,旧宰铅山,催科不扰,财赋自办。嗣后更张善政,多岀文引中下之家。三十年间,破荡几尽,民之疾苦莫甚于此,今令尹胡公季修,恺悌慈祥,务在寛恤,循黄王之规,革积年之弊,专用甲帖,比较十日一限,非惟毫髪无费,又且不妨农事,户长德公之赐无以报,纪于石,以永其传。

淳熙癸卯上元日镌


我在清同治《铅山县志》“职官”卷,没有查到邵武人黄永存的名字,古人习惯尊称字号,县志所列宋朝铅山知县姓黄的只有黄凝。毗陵王九龄有,且特别注明“见章岩摩崖碑”。五十年后,在记载另外的县令政绩的时候,还回顾了这两人的“廉勤”。刻碑时候的铅山县令是胡季修,县志有传记。这三位知县的共同特点都是体恤百姓困苦,征收赋税宽缓不逼。所以“纪于石”。

铅山之宰,旧称邵武黄公永存、 毗陵王公九龄,廉勤不扰,如古循吏。寥寥五十载,乃得赵公伯麟,有二公之遗风,今去思焉。比年以来,官爲民病,(有缺文)长告讦,以资科罚,谓之明打酒。委任私昵,交通关节,谓之暗打酒。市井乡落困于和取白夺,里正户长贫于泛科并限。弓兵下乡,掻懮百岀,厢坊拘系,戳死者多。如此等类不可磾举。提㸃刑狱李公珏入境观风(考察民情),扬清激浊,前之弊政一洗如空,民被斯惠,举手加额,相与纪实,以传不朽云。

开禧改元日南至书

这块碑其实是两位官员的功德碑,碑有缺文,记载了知县赵伯麟,继承了五十年前铅山县令黄、王二人的“遗风”。另外还记载了上级提点刑狱使(相当于省级的检察长)李公珏视察民情,秋毫无犯,将以前的弊政一扫而光的政绩。残缺的碑文中所记载的“弊政”形象地介绍了老百姓对官员“明打酒”、“暗打酒”的受贿索贿手段的讽刺。“打酒”铅山方言,本意是买酒的意思,这里成了勒索的代名词。

【隐约可见的损毁的崖顶“宣梵院”三字】


嘉定十六年夏五月玉牒赵公师(有缺文)来宰铅山。越明年,惠洽民怀,威行奸慑,敬暦(同历,通假“厉”,磨砺的意思)坚崖,以颂其德。颂:
作邑固难,剧邑良(更加)难,矧(shěn况且)曰兼兵,民瘵吏奸,前此视龟,才孰不足,慑以强御,薰以利欲,政固多门,权日益分,孰主孰张,紊然丝分,我公之来,摘奸剔蠧,曾未募年,颂声载道,告奸销声,私谒屏迹,弊革舞文,风弭珥笔,督赋给由,情与信孚,鞭扑寛弛,民自乐输,惟公之才,明白洞达 ,百炼成钢,七宝合月,惟公之学,洙泗伊洛,玉振金声,鸢飞鱼跃,自源徂流,粹然岀正,才本于学,学施于政,九重忧民,侧席巨贤,惠先一邑,而后普天,民勿遮道,锋车在途,起作霖雨,无福不苏。章岩之西,崖碑倚空,云谁之思,黄王赵公,矧公之德,过于三贤,磨礲其东,辉映万年。
县志中没有查到这位赵某人的名字,因为正好缺字。这篇碑文没有详细介绍赵某的政绩,而是以“颂”文的形式,赞美了他的政绩和学问。

绍定已丑冬,河州寇作,铅山障蔽江浙,实处要害之地,邑宰章公谦亨以谓彼众弄兵,由销患不早,积习致然;今虽未薄吾境,不容以张皇讳避,坐失事机。卽以急变闻于上,又申饬警备控扼险要,储峙蒭粮营缮,壁垒以待大军之至。明年春,本路调沿江兵应之,未几贼果駸駸北向,闯吾隘口,居民望风徙避,苟全性命。公乞移屯于监军。赵公濳夫逐自火田提兵以来,次于县郭。乃部勒诸校分道并进,所向辄克,㨗报无虚日,生缚数百人,取其桀黠,来敌者枭百軰于西关之外,其余胁从之类释之,使复归农,是后诸路官军相继入闽,经从邑里,应办不絶。我众益前,贼众益却,邵剑之南,且俘且降,平荡之期,盖指日可俟矣。议者咸谓:活吾一邑之民,所以爲是先虑之备者,要皆邑大夫之力,匪(没有)伊终更而去,第功増秩虽莫谐,愿借之请。然无奈思去之情,是以书其大槪,使世之子孙,当无忘公之德云尔。公为政寛平,邑人号爲生佛大书锓木(qin3将章的名字刻在木板上),家置一本(每家一块木牌位),祠而祝焉。其他如爱民、戢吏、与学、礼贤、救荒、灭赋所可记者尚多,然以杆御功言之,此皆作邑之常,故表而岀之,以记不朽之传。是秋八月初吉,刻于章岩西偏之崖石。

南宋绍定年间,闽赣接壤的地方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有史籍记载宋末元初,闽粤赣边发生畲民和汉民的起义。在正史中,这些起义军都属于“寇”。这篇碑文,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时任铅山县令章谦亨与铅山汪二乡火田坂的驻军首领赵潜夫守城抗寇,保护了一方百姓免于涂炭。百姓感谢他们的恩德,并特别追忆章谦亨作为一县之令的其它政绩,县里的百姓敬他为“生佛”。但这些似乎是县令应该做到的,而抗寇却是难得的壮举。


状元徽猷袁公甫以绍定已丑,司庾江东。是年民以旱告。越明年庚寅兼司臬事,是秋陨霜爲灾,辛卯大水,壬辰极旱,癸巳又水,民灏于死者屡矣。公极力拯救,无嵗不讲荒政。蠲租以安富,捐廪以恤贫,劝分之条,委曲详尽,民得更生焉。时有邻寇猖獗,闽梗于南衢,扰于东徽,饶信之民,望风奔窜,公内加劳来,外饬备御,卒无一麈之警。嗟乎一道九州,五年之纳,师旅饥馑之相仍,所以全活吾民者,不知其几千万也。而况兴起学校,开导正理,俾士习知,所趋向咨诹,所至必进秀民于学,教之诲之,不啻若亲子弟。公爲近名哉,象山先生有曰宇宙内事卽已分内事惟公推明其教,故仁民之政,自以爲已分之当然,而民则不容以其当然者,藉公之大惠也。上嘉护民之劳,易鎭富沙,夺我福星,不胜恋慕之切,相与纪实,刻于章岩之崖。
端平改元二月初吉敬书


这篇碑文介绍了南宋末年安徽庆元府鄞县一位状元出身的省级法官袁甫,面对冻、水、旱等灾害,想方设法,减轻灾害对百姓的危害;抵御流寇的袭扰,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经历了战乱、灾荒一个接一个,“活吾民者,不知其几千万也”。所以,百姓在他迁任的时候,依依不舍,把他的事迹刻在章岩崖壁。


详刑江左,德着民心 ,磨于章岩之崖者,开禧则有李公珏,绍定则有袁公甫,相去三四十载,乃有宝谟吏部蔡公抗至焉。公建人也,心濂溪(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号)之心,学考亭(福建建阳地名,朱熹讲学之地)之学,凛然直节,见于立朝,岀持绣斧,慷慨澄清 ,剔奸折狱, 如秋霜烈日。官吏之贪刻、豪右之黠骜者,悉屏而去之,一道之生灵,自囿于使天生长之下,而莫之知也。将指五年,始终如一,易节东畿,犹按属部咨访民瘼,荒崖絶谷无间焉。讲道鹅湖 ,读四先生之余,响嘉与士友,发明尽心知性之旨,排异端扶正学,而议论尤伟。噫!公之学问渊源要,皆自明辨中来,故施于政事,有力行之实,廷坤尝以精金美玉荐于上,行当尽推所蕴,以纪纲世变,砥柱人心,慰天下苍生之望,固有大于此者,未易以管窥也。我邦士民沐公之善政善教,久不胜去思之情,相与镌于斯石,非特增光乎?往昔抑亦垂诏乎来者云。

祜十有一年春三月甲子书

南宋蔡抗,字仲节,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绍定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屯田郎官宗正少卿国子司业等职。以同签书枢密院事,差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擢同知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旋以端明殿学士、提举洞霄宫。本官致仕,卒谥文肃。此人并未在铅山当政,但他作为一位大儒,与鹅湖书院有很密切的关系,曾经在鹅湖书院讲学,此碑应该是读书人为他“善政善教”而立的碑。这篇文字开始就提到章岩摩崖有南宋开禧年的李珏,县志中南宋铅山县令没有此人,不知道是什么身份。县志中也没记录有关的碑刻文字,原因不明。

明沐黔甯昭靖王英,定远人,八岁丧母,无所归处。上怜之,抚爲子,赐姓朱。天资忠孝,厚重简黙,龄龄(原文如此)不喜狎戏,壬寅年十八授帪前都尉,守京口,甲辰转广武衞亲军指挥使,改广信尉,加授昭勇大将军。洪武元年,陈友定犹爲元守,建甯乃以所部下取铅山,留千户蒋奎环城守之,而入崇安至夹水。大将汤和从上克延平,合擒友定,和执友定以归,英将表荐。建阳人卭木以爲铅山长兵,拔闽溪十八寨,縳冯谷保(郡志)是年尤溪贼入倡蹶,英亲率兵破之,其巢穴卽此复沐姓。初置建甯衞,帝命留守建甯,节制广信、邵武、延平。三年召还,士民节道攀号,佥大都督府事,四年陞都督,同知九年,鎭抚关西,语在黔国世家,十九年留鎭云南。王寛宏沉毅,谋虑深远,临事果断,凡得上赐,悉给将士。鎭守所在简官僚,剔奸蠧,定贡赋,均力役,抚农兴学,垦田治水,严城堡谨,斥堠来商,旅军食足,恩威并施,所在民戴如父,不忍释去。爱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手不释卷。


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皇后马氏的养子。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上面一段碑文,记载了建阳人卭木“以为铅山长兵”(铅山有利于养军队)率闽西十八乡寨的农民军进犯铅山,被沐英率军击败。后沐英担任广信、邵武、延平三郡的主管官员。因为沐英的这一军功,避免了铅山沦于战乱之中,故刻石记载,结尾还花不少篇幅介绍了沐英在云南的政绩和为人。


【被人为破坏的章岩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记载官员的政绩,有别于专门立功德碑。前者是民间的个人行为,就如同有人心血来潮,在石壁上刻写文字一样;后者带有集体的纪念行为,专门取石碑镌刻,更为庄重。当然在山崖给官员刻石记功,有别于文人墨客的随手题壁,还是代表了民意的反映。
朱熹在他的诗中写道:“古今题写处,一半(也作“大半”)藓文青。”南宋只不过摩崖有苔藓,到了明朝,就“苔藓剥蚀不可读”(费元禄文),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断碑何自枕荒烟“(康熙进士吴士恒诗),乾隆年间就“数寻题字不分明”(乾隆铅山举人叶尚琏诗)了。现在呢?不说也知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诗)!
清朝的康熙进士吴士恒(好像是武昌府人)写了一首游章岩的七律,颇有讽刺意味,不妨一读:

清清潭水照岩前,照见淳熙颂德年。

应有山灵呵古迹,不妨风雨洗苔钱。

宦途传舍随人是,石史标名几个贤。

千古舆情如可买,断碑何自枕荒烟。

你现在知道了吗?“舆情”这个词,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了!摩崖石刻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舆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词人考:章谦亨(2)
东汉摩崖石刻《何君阁道碑》
2004年才被发现的汉隶摩崖石刻《何君阁道碑》
北魏魏碑碑文皇帝祭文石刻书法《嘎仙洞西侧题壁摩崖》
泰山游记(十一)唐摩崖
汉颂三部曲碑文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