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中的逻辑学

   很多人都有到医院体检经历,抽血化验,拿到检查生化报告单,看看各项测量值,同旁边的参考范围或说标准值对比,如果都在这个范围内,就是正常的,若有一项超标,可能是身体或器官功能出问题了。医生用温度计测量患者体温,与37℃(健康体温:36.8~37.2℃)对比,就知道患者是否发热及其程度,以此推测病情轻重。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生理卫生常识,然而,很少人过问这些体检的测量项目参考范围和标准值37℃是怎么来的?据说,1851 年,一位名叫卡尔·温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国内科医生,收集了25ooo 名病人的腋下体温数据,首次确定了人体正常体温为37 ℃。由此可见,标准值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收集很多数据后总结出来,这是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归纳推理。
 
   所谓逻辑,是指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学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识别有效的推理、论证与无效的推理、论证的标准,并教会人们正确地推理和论证,识别、揭露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在高等教育中,有培养攻读逻辑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学历层次,而在中学阶段,逻辑学甚至并未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成为独立学科,只是在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文学常识中介绍了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及其基本要求: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论证要有说服力。虽然简单,但对一般人来说,已经够用了。国外名著中有个关于逻辑推理的段子,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说,有一位品貌出众的富家姑娘叫鲍西霞,许多王孙公子为之倾倒,但她遵循已故父亲的遗嘱,必须猜匣为婚。鲍西霞身边有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只有一只匣子里放着她的肖像,这三只匣上面各刻着一句话: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了“肖像在金匣中”,铅匣子上刻了“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根据这些情况猜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她就嫁给谁。这里,如果谁能准确地运用逻辑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那他就是漂亮贤淑的鲍西霞的夫婿了。因为,金匣上刻的话就是说肖像不在金匣中,这与银匣上刻的“肖像在金匣中”正好构成矛盾关系,也是反对关系,两者必有一真。为了确保只有一句真话,那么铅匣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必须是假话,由此可以判定鲍西霞的肖像就在铅匣中。我认为这是杜撰的故事,由于只有3个简单选项,容易蒙对。假如3个男子相约前来,每人分别蒙1个,3者必居其1,富贵家庭的主人哪有这么傻的?如果改为男子必须有世界著名大学学历,或能出力解决当时的某个社会难题,或是先交一定量的押金才可参与猜匣,猜错扣押金,首次猜对的要说出推理过程,说不出理由的视为蒙对,不扣押金,也不能迎娶美人。这样的故事情节才是合情合理的。据说,我国宋代也有类似招亲故事,说是王安石赶考路过一地,一大户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不料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无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真是双喜临门的好事。对联不是一般人能作答的,以此设置招亲的门槛比较合理,这种机缘巧合,可遇不可求,出乎人们的预料,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中外两则故事对比,可见国人的智慧不比老外逊色,故事情节更符合生活中的逻辑。但如果老外的故事本意不是选婿,而是训练逻辑思维,就要另当别论了,那则故事是很好的题材。

   对很多普通人来说,没在学校系统学习过逻辑知识,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逻辑,但其言语也会有逻辑性,这是因为人们能在社会生活中学到或悟出一些朴素的逻辑方法。在安徽农村,流传给媒人送猪肉二斤半的相亲习俗。例如,笔者附近的村庄,听说村民孙某有一双儿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村民周某对孙某说,受人家委托,想给其女儿介绍婆家,孙某对周某说:“你想吃人家二斤半(猪肉)吗,我也有二斤半给你吃。”这意思是,孙某也想委托周某做媒人,为其儿子找对象。为什么做媒人(月老)可以吃二斤半猪肉的礼,而非二十斤半或其它数字呢?很可能是原因是,诸如这地方从前有个德高望重的长者,热衷于给青年男女牵线搭桥,介绍姻缘,跑点路,口舌为劳做好事,不能让人家破财,只宜象征性收取二斤半猪肉的礼,周围人纷纷效仿,并由近而远地传播开来,于是,送媒人猪肉二斤半,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婚俗。这同上文健康体温标准值的形成相似,也是从多数人的情况总结出来的结果。在池州人网,有人发帖,结婚应该给媒人送什么礼,跟亲戚的摇篮礼标准一样吗?有人问答:媒人猪肉二斤半,其他的一样。发帖人不太清楚给媒人送礼的规格,问一问别人的这种事是怎么做的,自己也就怎么做,不知不觉中使用了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使用类比推理所选取的事例,要有相似性、广泛性和典型性。本帖回复选用约定俗成的标准,显然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每一件事都可用来推理的。人们常犯的逻辑错误是,在没有充足理由和硬核证据的情况下,轻易下结论;归纳推理所选取的样本不够多,随机抽样没有代表性,甚至是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得出自欺欺人的结论;类比推理所选取的事例,没有相似性和典型性;三段论(演绎推理)的大小前提错误,不是事实,或者推论同前提没什么关联。举个根据本人经历编写的演绎推理的例子: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首先怎样对待别人,你说已经帮我做过事了,所以我应该用给你一大笔钱的方式帮助你。这里,大前提“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首先怎样对待别人”属于生活常理,是正确的,小前提“已经帮我做过事了”,什么样的事算事呢,看网络热帖,新婚男女吵架,把买手机,买房和安排工作当事,你把我给你的钱能买到一部智能手机不当事,却把你帮我跑几趟家门口的路当事,是不是太反常了?就算小前提是事实,也只能推出“我应该帮你做差不多的事”或给你一两天跑路的工资的结论,不能推出“我应该再给你一大笔钱”的结论。你说你做的事对我重要,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不符合经济常识,自来水对我也很重要,但其收费不是按重要性收的,而是按提供自来水的成本收费的,1年只要几百块钱。就算你做的事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也是可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衡量,社会上很多同我情况差不多的人的近亲属未见因你如此区区小事而邀功的,更没有因此而获得我给你的折算现值达万元的钱。你说我自私,未能提供充分理由和证据,违反了逻辑上的充足理由律,我说你自私,因为你漠视我过去给你的数千元的付出(超过我当时两三个月的工资),却强调你偶尔为我做的那一点在新闻中不值一提的学生假期一两天跑路小事,这正是自私者的本质特征,我的判断是恰当的。此例不仅是推理错误,也有概念不清,判断不当和道德绑架的问题。笔者建议,以新闻和网络热帖为例,是不错的思路,能上新闻的人和事应该是出众的,有典型意义,有说服力。新闻不仅是例证,也是反映了人的思想和格局。格局小的人写的东西一般是登不上新闻的,因其会把鸡毛蒜皮事当作了不起的事。判断一个人的格局是否及格的简单方法,就是看其强调的事物能否在新闻中找到例证。每逢灾难时期,常常能看到不少明星捐款的新闻,为什么罕见名人给其贫穷的近亲属捐款的新闻?看新闻《周润发裸捐56亿,真正的富足来自内心》摘要,“ …1955年,香港南丫岛的陈丽芳生了第三胎,她亲昵地唤这个儿子为‘弱狗’。那个名字后来如雷贯耳,就叫周润发。…2017年,周润发夫妇决定裸捐56亿,发嫂曾表示,成立慈善基金会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两人曾有一个女儿,但可惜孩子尚未出世就不幸夭折。夫妻俩认为,不能给予儿女的爱,可以分散给别人。原创: ”周润发无子女,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即使拿1/10财产给家里人分配,也会让全家人过得不错。裸捐几十亿,却不愿给家里人1个亿,这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其家人有志气,不接受坐享其成。也许是周润发决定把财产分配给兄弟姐妹后,兄弟就会盼望周润发早死,让兄弟关系变坏。宁给陌生人,也不给近亲属,难道他从小到大没有得到家里人支持吗?应该不是,或许是他认为这样做更合理更有意义。消息传出,没有遭到家里和外人的反对,可见这是一个好家庭,成人之美,而非强人所难。诺贝尔终生未婚,其巨额财富基本上不是给其近亲属,而是主要用于奖励世界上在科技、文学和促进人类和平事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值得人们反思,近亲属之间,要注意友好相处。其实,无论是近亲属还是社会人之间,互助、行善和知恩图报都是自觉的,不可道德绑架。不久前,笔者在搜狐网上看到一篇题为《丽水老板借了1千块,为报恩25年后还1ooo万!》的新闻,主要内容是:“25年前,月工资90元的徐州人张爱民,因为自己的一句承诺,拿出1ooo元资助萍水之交的青田小伙孙胜荣创业。没多长时间,为各自生活打拼的两人失去了联系。25年后,事业成功的孙胜荣历经波折,找到了张爱民,赠房报恩被拒绝后,拿出了1千多万元在徐州开了一个酒庄,交由张爱民打理。这个现实版知恩图报的动人故事在网络上热传,引发网友们大量关注。”还有一则类似新闻是,“《穷小子乞讨被女子收留一晚 变亿万富翁后赠百万报恩》:1993年,浙江女子戴杏芬一时善举收留了3个素不相识的小伙子,并给3个‘乞丐’每人10元坐车。2014年,最小的‘乞丐’何荣锋成为沈阳知名企业家,他辗转找到戴杏芬,拿出1oo万赠她,希望回报当初的恩情,却被戴杏芬拒绝。当年国庆前,他又来到仙居杨府村戴杏芬家看望他们。这一次,他拿着5万元现金和价值不菲的补品,说让恩人修补房子,补养身体。不忍当面拒绝的戴杏芬,打听到他的卡号,把钱退了回去,补品也寄了回去。”行善者拒绝大笔钱财回报,精神高尚,不过我觉得小额现金和礼物是可以接受的,那是一份心意。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总是拒绝,就不好相处了。假如这两例中受助方不主动感恩,而资助方多年后打听到受助方飞黄腾达了,要求受助方百万元感恩,想必会被拒绝的。即使以合法的诉讼方式索要,胜诉了,也只是偿还当年借款的本息,扣除案件受理费,几乎等于徒劳。为什么要以假设情况而推出不利的后果呢?这是由于找不到主动索要报恩而成功的例子,只好这样说理了。

   上文说的主要是人们的正常逻辑思维,其实生活中的异常逻辑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有人对我说,不管他为我办的事多大多小,办多办少,我都应该感谢感恩他。这是赤裸裸地自私逻辑,正常的逻辑思维像考试,使用知识、常识、公式、公理和常理答题,让大家明辨是非,而自私逻辑主要是使用自以为是的私人观点,目的不是让大家理解,而是为了自己获利,虽然也会貌似使用知恩图报的常理,但这是在未用经济学方法计算比较双方得失的情况下的不当的单向使用。说白了就是,我曾经为他跑路办事,给他钱,他都不肖提及,更不会说他要报我的恩,只提他偶尔假期顺便为我跑路办一点小事,直勾勾地盼望我认识到他的举手之劳是大恩大德,然后我要报他大恩。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矛盾?因为对一个人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些事情和一段时间,如果一开始,他就吵着要报恩,谁会叫他去办一点容易找人代劳的生活琐事呢?有人说,愚蠢是所有灾难中的最大灾难。我则进一步认为,愚蠢有两种,一种是幼稚的愚蠢,像我这样,大学毕业时,老师暗示明示我可以留校,我都拒绝,后来肠子悔青了,但只是伤害了我自己,另一种是恶劣的愚蠢,损人利己导致两败俱伤,才是最大的灾难。对后者,我无能为力,对前者,我希望社会普及逻辑知识,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也许有人要说,我从未学过逻辑,也一样过得好。这同有人说,我从未上过大学,也一样过得好,是一样的道理。但是,从概率上看,上过大学的人大多比未上过大学的人过得好。从宏观层面讲,学逻辑的好处是提升民族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和内耗,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我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开始,在语文教科书中引入逻辑知识,高中课本增加逻辑思维训练,高考语文试卷加入逻辑知识考核分值,内容一分为三,一部分考文学常识和阅读理解,一部分考写作,还有一部分考逻辑思维,试卷满分15o,每部分都是5o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逻辑学(北大精品课)01
框架化学习,框架化思考!学习构建逻辑框架,思考应用逻辑框架!
什么是逻辑思维?又什么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什么?
每个人都要学一点逻辑学
2020管理类联考大纲逻辑部分解析
《简单的逻辑学》| 学会清晰高效地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