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落日苍茫风才定的主页
谢谢邀请!西风落日怕登楼,倚遍阑干万古愁。 衰汉竟成三国误,秣陵不盖六朝羞。 江山有恨留青史,天地无情送白头。 击碎唾壶歌不尽,荒台残雨梦扬州。 —宋·何梦桂《感寓二首》汉末三国短短六十年的历史,因为有了元末明初的话本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普及,使得这段持续时间并不长久的“乱世”,成为此后数百年国人最家喻户晓的时代,论知名度要远远超过之前的“春秋战国”,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更是远胜“五代十国”。一部小说就能让一个时代千秋留名,万古不朽,堪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奇迹。从公元184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整个中原大地陷入数十年混战,经过血与火的殊死拼杀,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才刚安定了几年,三国为了各自的战略目标,主要就是重新统一华夏大地,开启了连绵不绝的战争模式。直到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之后到公元280年代魏建国的西晋王朝灭亡东吴,百年混战终于暂时划上了句号。人们从三国历史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魏蜀吴混战时,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为何外族不乘中原各政权无暇顾及时大举入侵呢?三十多年后的西晋末年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造成“神州陆沉”的惨剧。笔者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探究。第一个原因,无论是两汉王朝,还是三国魏蜀吴,对周边“四夷”各民族始终保持了高压态势,打击力度始终不减。两汉王朝灭亡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有一条是之后历代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大汉王朝主要是因强大而亡国,而且主要是军力的强大。西汉王朝从建国开始,为了中原大地的长治久安,就积极准备与威胁大汉安全的北方游牧强权----匈奴一争高低。经过三代人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即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开始,经过收复河南地之战、两次漠北之战、河西之战等大型战役,及数十次小规模战役,到汉宣帝本始三年,即公元前71年,大汉朝廷遣五将军率十六万骑兵,汉西域盟友乌孙发五万骑兵,共击匈奴,历经三代君主六十三年,取得了西汉王朝对匈战争的最后胜利。东汉王朝自建国后,乘匈奴内乱,以外交和军事相结合的手段再次发动攻势。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即公元48 年,匈奴南边八部拥立日遂王比为单于,南单于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四、五万人归附东汉,东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助汉守边。匈奴自此分裂为南北两部,居于漠北的北匈奴实力进一步减弱,原受其压迫的丁零、鲜卑、乌桓以及西域各族纷纷趁机对匈奴人进行反击,东汉朝廷立即与这些部族联络共击匈奴。公元75年至公元76年,永平十八年至章帝建初元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窦固、耿恭击败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车师、争夺金满城。公元83年至公元85年,即汉章帝建初八年至元和二年,北匈奴人先后有七十三批部众南下附汉。公元87年,即元和四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死优留单于。东汉乘此时机,即与南匈奴联合夹击北匈奴。公元89年,即东汉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窦宪、耿秉率军与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会合(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次年,汉军再出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公元91年,即永元三年,东汉军队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北单于迫使其西迁,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公元94年,新降的北匈奴部众对新立的单于不服,在同年皆叛变,匈奴再次分裂,东汉派遗大军以及乌桓、鲜卑兵共四万人大败匈奴叛众,迫使远遁漠北,汉军追赶不及。到了公元118年,即汉安帝元初五年,东汉大军最后消灭匈奴在西域的残余部众。至此,前后延续二百多年的“汉匈战争”以大汉王朝的完胜告终,而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史书上从此消失。“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豪言壮语,还真不是说说而已。汉王朝在北击匈奴的同时,没有忽视对其他方向的经营,自西汉武帝开始对东南地区的百越族,对割据岭南的“南越国”,以及占据今天云贵地区的“西南夷”,汉朝廷连续以强大的军事和灵活的外交手段相结合,将这些地方先后纳入大汉帝国的版图。魏蜀吴三国虽然各自为政,但是都延续了雄汉风格,对外族态度一直比较强硬,对于凡是想染指中原大地的外族,对内部想乘乱世谋求独立的各部族,始终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对于羌人,鲜卑人以及匈奴残余势力等部族发起的叛乱,汉末朝廷以及魏蜀吴都会派大军进行无情镇压。特别是三国的统治集团都具有强烈的大汉民族意识,哪怕相互之间打得再凶,遇到外族入侵或者叛乱,也会马上暂时休战对外出击。在这一点上,曹操、刘备、孙权三方面的行动不约而同,甚至还会有配合。公元195年,即东汉兴平二年,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主动向中原发起进攻,曹操此时刚刚稳定自己的地盘,但仍然强势出击,率军大败南匈奴,呼厨泉不得不投降曹操。到了公元202年,即东汉建安七年,呼厨泉又联合袁绍之子袁尚的部将高干和郭援,反叛曹操。汉匈叛军进攻河东,掠取关中,曹操任命马超为司隶校尉率部征伐,打败敌军,斩杀郭援。呼厨泉见势不妙,再次投降。曹操为了削弱匈奴势力,将南匈奴单于呼厨泉软禁在邺城,还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南匈奴至此名存实亡。随后曹操率领大军北上,行军千里直至辽东,将袁绍集团最后的残余,以及勾结袁绍的乌桓、鲜卑联军彻底击败,完全消除了这些部族对中原和华北地区的威胁。曹魏政权建国后,积极用武边疆,消灭割据,而割据于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就是主要对象之一。早在公元190年,即东汉献帝初平元年,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乘中原混乱之际,僭号辽东候,割据辽东,称霸一方。汉辽东三郡辽东、玄菟、乐浪都被公孙度掌控,而中国历史上东北的强国高句丽此时是东汉王朝名义上的藩属国,自然也在公孙氏的管辖范围之内。高句丽诸王一直想摆脱汉廷管束自立,想独占辽东,可屡次进兵,都被东汉朝廷打败,这才不得已臣服。公孙氏政权出现后,又使高句丽进图辽东多了一重障碍,因此与公孙氏政权的矛盾迅速激化。公元237年,即曹魏青龙五年、景初元年,高句丽国王东川王与曹魏达成协约,共同讨伐公孙氏政权。次年,司马懿率领大军到达辽东时,东川王派兵从后进袭,辽东政权末代君主公孙渊腹背受敌,兵败身亡,独霸辽东四十多年的公孙氏政权覆灭。高句丽却借机向辽东进兵,曹魏政权对此洞如观火,决心给予迎头痛击,保障东北边疆的安宁。公元244年,即曹魏正始五年,魏帝曹芳遣名将、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军东征,讨伐高句丽。毋丘俭经过数月苦战,“束马悬车,以登丸都”,一举攻克高句丽当时的都城丸都城(今吉林集安),焚毁宫室。高句丽王国最后赖以自保的丸都城的陷落,对其扩张是个致命的打击。高句丽东川王率领残部及民众,沿鸭绿江谷向东逃亡,在毋丘俭大军的追击下,不得已躲入“肃慎南界”的深山峡谷之中,苟延残喘。曹魏大军追击东川王及其部众“过沃沮千有余里”,到公元245年,即正始六年五月,毋丘俭得胜班师。曹魏名将毋丘俭对高句丽政权的讨伐,使高句丽军队损失惨重,国都被毁,元气大伤,此后数百年龟缩于鸭绿江两岸,对辽东和中原不敢有觊觎之心。在辽东地区曾受高句丽控制的秽貉、沃沮各部落,纷纷归附曹魏,曹魏在辽东的势力空前广大,免去了后顾之忧。在西北地区,东汉凉州刺史张奂、董卓等人在任期间多次平定了关中陇右地区羌人和鲜卑人的叛乱,使得羌人和鲜卑人摄于大汉军威,在三国数十年乱世中,基本不敢踏入中原一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稳定蜀国后方的 “南中”地区,“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七纵南中蛮族首领孟获,彻底平定了南蛮,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在东南地区,东吴政权派遣大将陆逊亲自率军讨平了占据江浙地区的古百越部落后裔山越,又是拓地千里,收兵民数十万,将俘获之人强者为兵,羸者补为民户,得精卒数万人,此举稳定了东吴政权的后方。总之,在汉末三国数十年中,周边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战争中,都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虽然中原战乱不休,但周边四夷基本不敢觊觎中原。第二个原因,无论是两汉王朝,还是三国魏蜀吴时期,周边“四夷”各民族都处于建立政权发展的初期阶段,或者尚未建政,无法凝聚人心,实力不足,无法对中原构成威胁。三国时期魏蜀吴周边主要的民族,除了匈奴,还有乌丸、山越、匈奴、羌、氐、南蛮等等。乌丸活动于曹魏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是东胡系民族之一,以骑兵为主力。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 一度各自称王,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对,因此曹军也是多民族联军,尤其是骑兵无谓无敌于天下。 山越主要居住于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 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 住的聚落。 东吴陆逊向吴主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向北发展,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江南的大规模开发也由此拉开帷幕。 羌人主要分布于东汉西北和西南的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或是以游牧为主的藏系民族。 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或是独力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 对羌人,无论是曹魏还是蜀汉,均执行强大军事进攻为辅、招抚安置为主的政策,数十年间关中陇右地区没有因战乱而发生大规模羌人叛乱。 东汉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然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三国时代,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自保尚且成为为问题,根本无暇造反。诸葛亮亲自率军平定的南蛮又叫西南夷,自汉武帝时期归附后,时叛时降。诸葛亮南征暂时平定后,南蛮叛乱并未就此平息,但直到蜀汉亡国,从没有给蜀国朝廷造成很大麻烦。后方基本上还算是安定。这些民族,在汉末三国时期,基本都处于阶级社会初期,政权建设无从谈起,统一的国家制度更没有影子,经济军事实力与三国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只有经过了与中原汉地近百年的频繁交流学习,才在西晋末年正式形成国家雏形,真正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第三个原因,魏蜀吴三国对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政策符合实情,没有偏差,没有激化民族矛盾。刘备、曹操、孙权这些第一代创业者们都是善于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杰出政治家。他们对少数民族的策略几乎都是一样,以强大的武力征讨作为为辅助手段,主要依靠政治和外交的瓦解、离间、分化,绝不走极端,不会赶尽杀绝,也绝不会听之任之,而是将各族部众的活动限制在完全可控的范围内。以蜀汉南征南蛮为例,诸葛亮其实并没有消灭南蛮孟获的主力,而是将其连续击溃,被迫接受安抚,不敢公然反叛而已。同时,诸葛亮离间南蛮各部落,让他们互相攻杀,无力和蜀汉作对。几十年后的西晋王朝,对内迁各族,或者听之任之,有时又大肆驱逐屠杀,没有一个成熟周密的民族政策,最终使得各族都走向西晋王朝的对立面。“五胡乱华”实际上是外部因素诱导下,西晋自己错误的民族政策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最惨烈的灾难。第四个原因,魏蜀吴三国虽然在内政建设上千差万别,但不约而同的都保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是为了应对频繁的战事,也是对周边蛮夷的有力震慑。曹魏是三国中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军力也最强大的政权。曹操统一北伐之后,就大力发展经济,颁布“屯田令”,鼓励耕种,大力兴修水利,经济迅速达到了恢复与发展。曹魏据史书记载,人口高峰期大约有千万左右,常备军队始终保持在五十万左右,重兵集中于关中陇右地区,一方面防备蜀汉进攻,一方面也是为了对付当地的羌氐等族。曹魏在北方也时常驻有重兵,多次派名将镇守北疆,阻挡了北方诸如乌桓、鲜卑及匈奴等南下和骚扰。东吴实力次于曹魏,但也有常备步军五至十万,且有强大的水师,战船数百艘,对境内山越等部族具有压倒性优势。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人口不到百万,但军队常年保持在十万左右,不仅是为了北伐中原,也是希望保持对南蛮和西北地区羌氐等族的巨大威慑,保证蜀汉后方和北伐前进基地的安全。  在魏蜀吴三国强大的军力面前,周边四夷基本上只有俯首听命这一个选择,稍有异动必将遭到毁灭性打击,承受不起啊。最后一个原因,汉末三国时期,虽然中原大一统的大汉王朝瓦解,但两汉四百年的天威尚存,周边四夷尚对中原存有敬畏。大汉王朝曾经辉煌灿烂的文化,繁荣兴盛的经济贸易,以及战无不胜的盛世军威,给周边各民族的印象太过于深刻,以致于大汉虽亡,但余威尚在,四夷部众们对中原地区仍然是心向往之,羡慕之,就是不敢觊觎之。周边各族将魏蜀吴三国政权一概视为“大汉”余脉,将其军队也视为“汉军”,尤其是在多次试图叛乱自立后,被各国迎头痛击,更加荫服。综上所总结的几方面原因,三国魏蜀吴混战数十年,在中原板荡乱世中,就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周边四夷大面积大规模的入侵,三国只有内乱而无外患!未识南阳有卧龙,阿瞒先已畏南风。 如何赤壁分三国,不向神州决两雄。 营峡晚图千虑失,截江初意一丸封。 苍茫汉日西南落,莫道无由却复中。 ----宋·胡寅《和彦达至公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吐谷(yu)浑(一)
影响中原王朝数百年,鼎盛王朝隋唐的奠基人-东胡后裔鲜卑
司马家族建立晋朝之后,为什么会开启了黑暗时代?
匈奴、突厥都选择西迁,为什么鲜卑没有选择西迁?一个原因最致命
司马懿这件“不世之功”,却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辽东塞外鲜卑的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