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的一首禅诗,高僧读完后写信安慰他,何必扬眉资目击

苏轼一生喜欢结交朋友,其中不乏一些高僧,他也经常与高僧交流、并诗书往来。这首诗是苏轼36岁时游玩杭州广严寺,并留宿在住持的房间,两人促膝交谈了很久,苏轼回去后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并寄给大师。

卧听萧萧雨打窗。

,而且深居简出,闲暇时光除了看书就是喝酒,心里非常烦闷,这次正好借此机会散散心。

的银杏树,在夕阳下与古老的寺院相互掩映。寺庙前游人寥寥,一派幽静;松柏森森,秀竹郁郁,立刻感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方丈将苏轼迎到自己的房间,诗人十分钦羡这了无尘俗的方丈之室,飘散着淡淡的香雾,显现出清净而肃穆的气氛。苏轼与大师谈了许久,晚上用膳之后又独自在寺中转悠,更感到一种幽静和庄重,让他立刻忘记了心中的各种烦恼。

灯更感到意冷心寒,也是对仕途生涯厌倦情绪的流露。

后两句“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刻画了苏轼住宿山寺的情景。夜间风雨交加,山寺内残灯将灭,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的火焰,旋拨旋起。后面一句化用白居易的“萧萧暗雨打窗声”,代表了一种很艰难的处境;而炉火则象征着一种希望,即使风吹雨打,依然生生不息,表明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又重新有了信心。

大师看完苏轼的来信,脸上浮出微笑,旋即回赠一首诗,其中两句这样写道,“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是同风。”高僧非常了解苏轼的心情,也知道苏轼待人真诚、办事认真,于是就善意地批评了苏轼的为人处世之道,亲眼所见的不平事比比皆是,为何非要执着地去消灭它呢?

高僧读完苏轼的这首禅诗后也写信安慰他,何必扬眉资目击。不过这首诗确实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最后一句诗更是余韵不尽,令人深思。苏轼曾写信给他的弟弟说,“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如今在高僧的开导下,他终于懂得“白灰旋拨通红火”,只要自己方向正确,就一定有云开日出之时。

回去后苏轼就挥笔写下自己的感想,前两句描写夜宿寺院的心境,“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寺僧们暮鼓晨钟,参禅礼佛,而诗人则闭门不问,面对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而眠。残釭,就是残灯,诗人闭门深居,一盏残

苏轼下午处理好衙门里的事务,就独自启程出发。广严寺内有竹林,因所生竹皆成双作对,故又名双竹寺。他到了寺院后就明显感到气氛不同,气魄恢宏的庙宇显得古色古香,庄严肃穆;几棵苍劲

这一天苏轼接受了广严寺住持的邀请,要去寺里游访。这一阵子诗人心绪很乱,受到京城事件的影响,很多过去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也不敢与他来往了,他自己也不愿意连累别人,所以不仅谨言慎行

书双竹湛师房

宋代: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白灰旋拨通红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夜宿高僧禅房,又吵又冷便在墙壁上写下这首诗,流传了千年
苏东坡|夜宿禅院
穿越千年,看看高僧中的“茶道高手”如何吃茶?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赏析
元稹的佛教诗
丑和尚被太官为难写此诗,无一雪字却句句写雪,对方读完态度大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