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教育
  • 浅谈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国民受教育程度对比

    大庆广播电视大学商江


    提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国民受教育程度;对比;

    2007年10月17日,京华时报(记者郭爱娣)《周济: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昨天(16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和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在十七大新闻中心召开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科技教育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教育部部长周济周济介绍说,过去五年中,我国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扩大,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正在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一、各省市自治区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排序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178%。
    各省市自治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排序如下:
    (1)北京市23.568%;(2)上海市18.09%;(3)天津市13.42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953%;(5)辽宁省7.938%;(6)黑龙江省7.317%;(7)江苏省6.454%;(8)青海省6.415%;(9)吉林省6.298%;(10)宁夏回族自治区6.050%;(11)广东省5.422%;(12)内蒙古自治区5.314%;(13)陕西省5.245%;[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178%]***(14)山西省5.171%;(15)浙江省5.108%;(16)海南省4.996%;(17)湖北省4.779%;(18)福建省4.615;(19)河北省4.413%;(20)重庆市4.30%;(21)甘肃省3.941%;(22)山东省3.864%;(23)河南省3.852%;(24)广西壮族自治区3.631%;(25)安徽省3.582%;(26)江西省3.450%;(27)四川省3.399%;(28)湖南省3.165%;(29)贵州省3.007%;(30)云南省2.67%;(31)西藏自治区2.42%。
    以上可以看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13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18个。
    (第1位)北京市23.568%;比(第31位)西藏自治区2.42%高出21.148个百分点。

    二、各省市自治区具有高中以上程度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排序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178%。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1.55%。全国高中程度(含中专)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6.72%。

    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常住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程度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排序如下:
    (第1位)北京市47.79%;(第2位)上海市42.92%;(第3位)天津市33.55%;(第4位)吉林省21.45%;(第5位)内蒙古自治区21.00%;(第6位)辽宁省20.97%;(第7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58%;(第8位)江苏省20.43%;(第9位)黑龙江省19.96%;(第10位)广东省19.88%;(第11位)海南省18.19%;(第12位)陕西省17.83%;(第13位)湖北省17.52%;(第14位)山西省17.33%;(第15位)宁夏回族自治区16.81%;***[全国高中程度(含中专)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6.72%。](第16位)湖南省16.69%;(第17位)浙江省16.51%;(第18位)青海省16.29%;(第19位)福建省11.30%;(第20位)河北省15.65%;(第21位)山东省14.77%;(第22位)甘肃省14.33%;(第23位)河南省14.30%;(第24位)重庆市13.90%;(第25位)江西省13.21%(第26位)四川省12.74%;(第27位)广西壮族自治区12.67%;(第28位)安徽省12.17%;(第29位)云南省10.52%;(第30位)贵州省9.05%;(第31位)西藏自治区4.32%。
    以上可以看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15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16个。
    (第1位)北京市47.79%;比(第31位)西藏自治区4.32%的高出43.47个百分点。

    三、各省市自治区具有初中以上程度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排序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178%。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1.55%。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35.78%。全国初中程度以上的人口6858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52.50%。各省市自治区按初中程度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排序如下:
    (第1位)北京市78.78%;(第2位)上海市78.70%;(第3位)天津市69.79%;(第4位)辽宁省64.55%;(第5位)黑龙江省61.61%;(第6位)吉林省61.19%;(第7位)河北省58.82%;(第8位)广东省57.89%;(第9位)江苏省57.85%;(第10位)内蒙古自治区57.82%;(第11位)河南省57.55%;(第12位)湖北省54.12%;(第13位)陕西省53.93%;(第14位)湖南省53.50%;[全国初中程度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2.50%]**** (第15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2.18%;(第16位)山东省51.15%;(第17位)山西省50.03%;(第18位)浙江省49.28%;(第19位)福建省47.90%;(第20位)广西壮族自治区47.60%;(第21位)安徽省46.30%;(第22位)四川省45.88%;(第23位)宁夏回族自治区45.55%;(第24位)江西省45.34%;(第25位)海南省44.84%;(第26位)重庆市44.10%;(第27位)甘肃省41.34%;(第28位)青海省39.26%;(第29位)贵州省33.32%;(第30位)云南省32.73%;(第31位)西藏自治区11.96%。
    以上可以看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14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17个。
    (第1位)北京市78.78%;比(第31位)西藏自治区11.96%高出66.82个百分点。

    四、各省市自治区具有小学以上程度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排序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178%。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1.55%。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35.78%。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31.16%。全国小学程度以上的人口1092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83.66%。
    各省市自治区按小学程度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排序如下:
    (第1位)上海市94.52%;(第2位)江苏省93.51%;(第3位)北京市92.58%;(第4位)天津市90.69%;(第5位)辽宁省90.47%;(第6位)吉林省90.06%;(第7位)黑龙江省89.01%;(第8位)广东省88.47%;(第9位)河北省86.88%;(第10位)内蒙古自治区86.60%;(第11位)四川省86.26%;(第12位)陕西省84.99%;(第13位)湖南省84.89%;(第14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4.31%;(第15位)湖北省84.22%;(第16位)广西壮族自治区84.04%;(第17位)重庆市83.90%;(第18位)河南省83.79%;[全国小学程度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3.66%]*****(第19位)浙江省82.96%;(第20位)江西省82.13%;(第21位)福建省81.74%;(第22位)山西省78.14%;(第23位)安徽省77.69%;(第24位)云南省77.28%;(第25位)山东省76.12%;(第26位)宁夏回族自治区75.97%;(第27位)甘肃省75.94%;(第28位)贵州省73.93%;(第29位)海南省73.49%;(第30位)青海省70.75%;(第31位)西藏自治区35.78%。
    以上可以看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18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13个。
    (第1位)上海市94.52%;比(第31位)西藏自治区35.78%高出58.74个百分点。



    四、中国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不均衡现象



    2006年7月5日京华时报)(记者张艳)《世行:中国GDP全球第四 人均GDP仅全球第128位》:总部设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每年公布一次全球主要国家的GDP情况,因为各国政府提供的公开数据、世界银行的排名成为各国了解本国经济情况的重要参考。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不过,在更能体现百姓贫富情况的人均GDP方面,中国人均GDP仅1740美元,排名全球128位,这一排名与去年没有大的变化。

    2006年7月14日,搜狐教育(孙靖)《纪宝成:教育投入不足制约创新人才培养》: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今天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教育的投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很重要,而中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非常低,在全世界有统计的120多个国家中,排108位。”

    我们可以参考2004年各省市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排序看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步特点。

    首先看2004年各省市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2004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2004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10502.12元。
    按照2004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均生产总值,排序如下:

    (第1位)北京市55089.66元;(第2位)上海市36832.92元;(第3位)天津市31439.39元;(第4位)浙江省23822.08元;(第5位)江苏省20871.04元;(第6位)广东省19315.99元;(第7位)福建省17240.50元;(第8位)山东省16874.40元;(第9位)辽宁省16297.60元;(第10位)黑龙江省13893.84元;(第11位)内蒙古自治区11374.50元;(第12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199元;(第13位)吉林省10921.95元;(第14位)湖北省10505.94元;[2004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10502.12元]***(第15位)河北省9747.60元;(第16位)海南省9661.18元;(第17位)重庆市9608元;(第18位)山西省9122.45元;(第19位)河南省9071.82元;(第20位)青海省8647.05元;(第21位)湖南省8379.38元;(第22位)江西省8189元(第23位)宁夏回族自治区7880元;(第24位)西藏自治区7779元;(第25位)陕西省7757元;(第26位)安徽省7727.52元;(第27位)四川省7514.38元;(第28位)广西壮族自治区7196元;(第29位)云南省6733元;(第30位)甘肃省5952.89元;(第31位)贵州省4215元。

    再看2004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排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其中:城镇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8%;乡村75705万人,占总人口的5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总收入为:9422元×54283万人=51145.4426亿元
    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总收入为:2936元×75705万人=29797.4880亿元
    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总收入为:51145.4426亿元+29797.4880亿元=80942.9306亿元
    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80942.9306亿元÷129988万人=6226.95元
    根据各省市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参照以上计算方法,计算2004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排出顺序。
    (第1位)上海市15749.44元;(第2位)北京市10962.74元;(第3位)浙江省10659.00元;(第4位)广东省10185.03元;(第5位)江苏省7513.70元;(第6位)福建省7348.94元;(第7位)天津市7102.35元;(第8位)山东省6057.47元;(第9位)辽宁省5986.34元;(第10位)吉林省5505.59元;(第11位)重庆市5444.19元;(第12位)黑龙江省5364.51元;(第13位)内蒙古自治区5033.47元;(第14位)湖北省5136.01元(第15位)海南省4981.95元;(第16位)湖南省4889.71元;(第17位)河北省4844.17元;(第18位)山西省4695.20元;(第19位)江西省4592.17元;(第20位)广西壮族自治区4329.29元;(第21位)安徽省4178.05元;(第22位)四川省4175.61元;(第23位)宁夏回族自治区4132.20元;(第24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093.39元;(第25位)青海省4052.37元(第26位)河南省4042.42元;(第27位)云南省3831.87元;(第28位)陕西省3722.28元;(第29位)甘肃省3432.62元;(第30位)贵州省3193.91元;(第31位)西藏自治区3128.89元。

    再看2004年各省市自治区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排序。

    2005年12月31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为7242.60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4465.86亿元,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027.82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

    2004年全国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09.86元。

    2004年各省市自治区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排序如下:

    (第1位)北京市1146.65元;(第2位)上海市1118.79元;(第3位)西藏自治区814.09元;(第4位)天津市629.50元;(第5位)浙江省501.53元;(第6位)广东省487.32元;(第7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6.89元;(第8位)辽宁省371.95元;(第9位)福建省367.70元;(第10位)江苏省355.84元;(第11位)宁夏回族自治区353.58元;(第12位)青海省348.87元;(第13位)内蒙古自治区338.58元;**[2004年全国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09.86元。]***(第14位)云南省307.89元;(第15位)吉林省296.66元;(第16位)山西省281.25元;(第17位)黑龙江省275.62元;(第18位)海南省267.17元;(第19位)重庆市257.45元;(第20位)山东省252.27元;(第21位)河北省243.88元;(第22位)甘肃省242.63元;(第23位)陕西省230.24元;(第24位)广西壮族自治区208.61元;(第25位)贵州省201.12元;(第26位)安徽省199.81元;(第27位)河南省196.90元;(第28位)湖北省188.66元;(第29位)湖南省188.23元;(第30位)江西省187.97元;(第31位)四川省181.58元。


    从以上信息,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但是,也存在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存在不协调现象。这一问题,只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
  • gn921 | 2009-08-22 14:38:10
  • 皆因男女受教育、工作机会不均等,即便同工也未必同酬,...在很大程度上,我愿意称诗人和散文家叶梓为大地的漫游者,...也许这就正是中国当代的行为艺术的发轫。 哦,疯了还说,...对情欲和死亡的阐述也有图解的嫌疑,显得生硬。1987年的 ...
  • 佳全 | 2009-08-22 14:44:48
  • 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2月14日 点击数: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被屏蔽广告]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内容提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在全国范围内对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获得了他们在职业、经济收入、体育消费、参与程度、锻炼场所、形式、项目内容提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在全国范围内对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获得了他们在职业、经济收入、体育消费、参与程度、锻炼场所、形式、项目、参与原因和不参与原因等方面的数据,并进一步比较分析,提出了发展我国知识分子体育活动的对策建议。摘要题全民健身。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体育活动/调研1研究目的21世纪是人类社会经过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之后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年代,人类经济发展又将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最为重要因素的经济。面对新世纪科技的激烈竞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显然,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从事脑力劳动者占社会劳动人口的比重必将愈来愈大。由于脑力劳动者长时间伏案工作造成的“运动不足”、“肌肉饥饿”而影响其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研究始终是人们关心的课题,但往往局限于部分地区和个别单位,对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还甚为少见,尤其是缺乏对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和参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很有必要对我国知识分子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多阶、多次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抽取了北京、江苏、吉林、河南、湖北、辽宁、内蒙古、甘肃、四川、广东等省(市)城乡16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员。研究人群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学历进行界定的,即知识分子(研究生、大学)、中学(中专、高中、初中)、小学以下(小学、几乎文盲)。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调研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20余部(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2。2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社会学研究规律,根据本课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经专家研究设计,最后确定课题所需调查内容。在全国城乡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样本为8000人,回收问卷7994份,回收率为99。9%,有效问卷7541份,有效率为94。3%。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较高,符合本课题研究要求。将回收到的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非凡问题又进行了专家访谈。2。2。3数理统计对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数据运用FOXBASE处理,经EXCEL、SPSS等读取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2。2。4逻辑分析对调查信息材料的统计结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分析。3结果与分析3。1我国知识分子基本状况3。1。1职业状况与闲暇时间分配我国知识分子有职业的占88。5%,无职业的占11。5%,职业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知识分子在工人、农民、服务人员等人群当中占的比率较小,但在治理(38%)、科教文(23。9%)工作人群中则占比率较大,高达61。9%。与中学、小学以下人群相比,职业分布有明显的倾向性(表1)。表1本研究随机抽样调查我国知识分子职业情况统计结果一览表(%)附图由于文化素质和从事职业的差异,受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较低教育程度三者之间的闲暇时间分配也存在显著差异。知识分子闲暇时间(按中选频率比值的大小排序)主要用于看书报杂志(66。7%)、家务劳动(57。1%)、体育活动(50。2%)、文化娱乐活动(46。5%)、辅导子女文化学习(33。9%)、社会活动(32。7%)、业余文化学习(32。%)等;而中学、小学以下人群的闲暇时间则主要用于家务劳动、看书报杂志、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社会活动等(表2)。受教育程度越低,闲暇时间投入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受教育程度与闲暇时间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呈可逆性特征。这一结果表明,闲暇时间分配是同他们的实际工作需要相一致。而知识分子的闲暇时间除了用于加强自身业务文化知识学习外,已把体育锻炼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我们认为,知识分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有了充分的熟悉和提高。同时,他们工作之余还较理智地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和培养。表2我国知识分子闲暇时间分配情况统计结果一览表(%)知识分子中学小学以下家务劳动57。178。387。1辅导子女文化学习33。925。29。5社会活动32。722。816。6业余文化学习32。610。41。0体育活动50。230。712。1文化娱乐活动46。536。127。4看书报杂志66。755。214。8参加社会公益活动15。59。85。8其它1。33。25。4

    3。1。2经济收入状况与体育消费3。1。2。1经济收入从调查结果看,我国知识分子个人月均经济收入在401~1000元以上之间所占比率较高;中学群体在100元以下~400元之间所占比率较大;小学以下群体收入在100元以下~200元之间所占比率较大。而个人月经济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知识分子所占比率较高(表3)。表3我国知识分子个人月均经济收入统计结果一览表(%)知识分子中学小学以下100元以下~200元12。739。366。7201~400元11。123。119。8401~600元19。

    918。57。3601~800元16。09。12。1801~1000元14。74。93。41000元以上25。55。10。7


    在家庭月均经济收入方面知识分子收入在801~1601元以上之间所占比率较大;中学群体在200元以下~1200元之间占的比率较大;小学群体以下在200元以下~800元之间所占比率较大。而知识分子家庭月均经济收入在1601元以上占有较大比率(表4)。表4我国知识分子家庭月均经济收入统计结果一览表(%)知识分子中学小学以下200元以下~400元2。123。551。8401~800元19。031。927。4801~1200元19。521。410。41201~1600元14。59。34。11601元以上44。913。86。3

    由此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知识分子经济收入逐步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3。1。2。2体育消费经济收入对参与体育活动起着保障作用,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准时,人的精神、物质消费意识被唤醒并决定其消费取向[4]。由图1可知,家庭各项年均体育消费,知识分子与中学、小学以下群体相比都显示较高水平,但在订阅或购买体育图书和观看体育比赛门票2项体育消费均显较低水平。说明人们平时对体育方面的文化知识学习注重不够。虽然大家在观看体育比赛方面的消费较低,但比较喜欢观看体育比赛,而主要是由于比赛门票较高、地方比赛少或比赛水平较低、没有条件观看比赛等因素造成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知识分子家庭年均体育消费达782。92元,与中学群体(348。53元)、小学以下群体(174。28元)群体家庭年均体育消费相比显示较高水平,并且高于调查家庭年均体育消费总均值(397。42元)。据此,可以看出,体育消费与经济收入成正经,我国知识分子体育消费意识与熟悉在不断提高。附图图1我国知识分子家庭各项年均体育消费曲线图3。2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情况体育活动是促进或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为达到此目的,参与者除要坚持经常的体育活动外,在每次的体育活动中还要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和时间,才能使身体活动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根据本课题所反映出的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依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即每同参与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活动在30min以上并达到中等强度以上者,统计评价在全国调查者中知识分子符合此标准的人数,结果显示,2001年我国16岁以上的知识分子达到这一标准的为17。4%。

    本次调查现阶段研究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比率为34。96%,其中,受高等教育(知识分子)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为65。32%,受中等教育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为39。26%,受较低教育程度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为16。96%。知识分子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类人群。3。3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多选择在公共体育场所、单位体育设施、公园广场。除此之外,还选择在自家庭院或室内、收费体育场(馆)、住宅小区、公路街道边进行体育锻炼(表5)。调查提示:在社区和学校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满足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需要,是大家所渴望的。表5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场所统计结果一览表附图3。4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是我国知识分子的首选形式。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多注重集体性,具有较强的体育协作和交往意识;个人锻炼也是知识分子选择的主要形式,反映他们喜欢分散活动,根据自己的喜爱和需要来实现健身锻炼效果。有30。9%的知识分子选择了体育辅导站、俱乐部的锻炼。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知识分子正逐步加强科学化体育锻炼,花钱买健康已成为当今体育锻炼的一种时尚,同时,反映我国知识分子在体育锻炼时急需得到有效的辅导和科学的锻炼方法。选择单位组织的体育锻炼、与家人一起锻炼形式的,分别占23。2%和22。1%。在参加社区内组织的锻炼形式上,知识分子参加人数比率较小(表6)。表6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形式统计结果一览表附图3。5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表7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项目选择统计结果一览表%排序长走或跑步39。21羽毛球30。92乒乓球29。73足、篮、排等球类26。24游泳24。45各种体操16。46气功、太极拳12。67台球、保龄球12。38交际舞或体育舞蹈11。59健身器活动10。310登山9。711跳绳7。312网球5。113民间舞蹈4。614武术1。915地掷球、门球1。316冰雪运动1。317其它0。618
    表7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项目依次排序为长走或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篮、排等球类,游泳,各种体操,气功、太极拳,台球、保龄球,交际舞或体育舞蹈,健身器活动等。调查表明,我国知识分子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多种多样,参加体育活动内容比较广泛,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又体现新时期的时代特征,既有国际流行的体育比赛项目,又有我国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我国知识分子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职业特点等选择体育锻炼项目,老年人大多选择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体育舞蹈、门球等不受场地限制的体育活动。而中青年则多选择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及足、篮、排等球类项目。3。6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对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原因的12项指标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表8)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锻炼越来越被知识分子所重视,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对体育功能的正确熟悉已有了很大提高,体育意识不断增强。表8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统计结果一览表%排序增强体力和健康59。21散心解闷、消遣娱乐25。72和朋友、同伴交流21。83学生时代养成了锻炼习惯21。14精神情绪修养和改善20。85提高运动能力20。66美容、减肥、健美体形12。67增加社会交往或与家人接触12。48感到运动不足11。19陪伴子女参加体育锻炼9。910因为体弱多病1。511其他理由0。512


    3。7我国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表9显示,缺乏闲暇时间(20。8%),没有体育设施(12。4%)及工作重、身心疲惫(11。8%)是影响我国知识分子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离锻炼场地远、不方便,对体育没有爱好,自己或家庭经济实力不足,也是影响知识分子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主观上,随着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个人压力加大,工作之后身体疲乏,再加之对体育爱好不浓,不懂锻炼方法,工作之余还要教育辅导子女,影响了锻炼情绪。2)客观上,由于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甚至在熟悉上还有偏差,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完全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事;单位组织治理工作不力,在组织与治理上缺少规划和措施,只注重短期行为,使知识分子的日常健身活动处于无人组织和无人治理的状态;体育活动场所不足,器材、设备不全,到公共体育场所锻炼,离家远,交通不便,到收费的体育场馆锻炼,收费高,影响了其锻炼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这些问题的解决需靠不断提高领导人重视程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熟悉,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全面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表9我国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统计结果一览表%排序缺乏闲暇时间20。81没有体育设施12。42工作重、身心疲惫11。83锻炼场地远、不方便8。74没爱好6。35经济实力不足5。16身体好不用锻炼2。87学生时代不喜欢锻炼2。78不懂锻炼方法2。59没有非凡理由1。910认为身体弱不宜锻炼1。611体育活动影响举止行为特点1。212其它理由0。913怕人讥笑和不理解014

    4结论与建议1。本研究被调查者因其文化程度的不同其闲暇时间分配也不尽相同。受教育程度与闲暇时间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呈可逆的特征,受教育程度越低,其闲暇时间投入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2。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其体育消费水平逐步上升,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呈正相关。3。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者为65。3%,其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比率为17。4%。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对体育锻炼的欲望越强,越重视体育活动。4。我国知识分子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多选择在公共体育场所、单位体育设施、公园广场等。因此,要加强公共体育场所和单位体育设施的基础建设,增加经费投入,积极修建方便、实用、小型多样的体育设施,同时,加大对已有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健身需求。5。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喜欢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个人锻炼和在体育辅导站、俱乐部锻炼。在有组织的开展体育活动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与知识分子的期望相差甚远。建议在加强体育辅导站、俱乐部建设和体育科学锻炼、方法指导的同时,多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加大治理力度,满足知识分子的健身欲望与需求。6。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因自身需要、喜爱不同而异。总体看,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有长走或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游泳、各种体操、气功、太极拳、台球、保龄球、交际舞或体育舞蹈和健身器活动等。建议各单位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简便易行、娱乐性强、大家都比较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达到“全民健身”之目的。7。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非常明确的,即健身、健心、健美、消遣娱乐及与朋友、同事交流,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8。影响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锻炼条件差、缺乏体育设施、工作负担重、场地远不便于锻炼等。这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努力改善我国知识分子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健身意识,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推动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参考文献[1]王则珊,卢元镇。群众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2]徐隆瑞,梁向阳。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吴家琳,蔡华建,徐沛,等。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健康状况[J]。体育学刊,2001,18(5):36-38。[4]王崇喜,袁凤生,姚树基,等。我国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育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9):3-9。[5]张西平,张鲲。西安市教师参与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52-454。[6]张勇,刘全,吴兆祥。安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460-461。[7]曾吉,陈永军。对湖北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2):38-39。[8]邱春,翟德平,杨永明,等。山东省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0):29-33。[9]王智平,赵保钢,何建文。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44-46。[10]佘军标,林建章,余万影,等。厦门市群众体育消费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男性人口数量
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创新低
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 占总人口的17.3%
历史:百家姓最新排名
人口
新百家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