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

评课,评什么与怎么评

 

徐金国

 

听课、评课是学校校本教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研活动,开展有效的听课评课活动是提升教师教研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日前市里专门举行了一次教师的听课评课比赛。听了二十多位参赛选手的评课,就如何评好课想谈两点个人想法。

一、评课究竟评什么?

听二十多位老师的评课,有一个基本的感觉,就是一些参赛选手对评课究竟应该评什么和怎么评似乎心中并没有数。一些选手,要么是尽讲一些空话、套话,要么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么是就事论事,只见其表不知其里,更有甚者,干脆是误把别人的不足当优点等等。虽然说对于一堂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要对一堂课做出恰当合宜的评价,一个基本的谱系应该还是确定的。

评课究竟评什么?笔者以为,要准确评价好一节课,至少有以下四个维度。第一教师的维度,第二学生的维度,第三是教材处理、教学设计的维度,第四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维度。

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能力。一句话: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否了然于胸。

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课堂所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是否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

从教材与教学设计角度看,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深刻,教学起点的选择是否准确合宜,教学流程是否简约,重点突出。

从教学效果来看,既要注重显性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又要关注隐形的能力、素养的形成,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考查,是否关注到了学生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二、怎样才能评好课?

1.评好课的前提是要听好课。

要对一节课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首先必须认真听好课。听好一节课也就像是阅读一篇文章,必须由整体到局部,也就是说听好一节课,我们首先要有大局观,要能够对所听的这节课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流程的安排等大的方面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如果缺乏了这样的大局观,我们的评课很有可能陷于零碎、散乱,对一节课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次,听好一节课要关注细节,课堂的精彩,教师教学艺术往往都体现在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上。一堂真正精彩的课表现在细节的处理上都比较精致,关注课堂的细节,才能充分感受到课堂的精彩或不足,在评议时,也才能够做到有理有据。第三,在听课中要能够注意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一节课的精彩与不足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我们在听课过程中也往往随时有自己的独特感悟,随笔记下这些实际上也就是为对课堂评议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听课不仅要善听,还要善记。“好记性不如滥笔头”,对于听课评课尤其有道理。

2.评课者一定的理论储备是评好课的基础。

首先,对别人的课堂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要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而要能够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能够说服别人,关键是你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与事实做支撑。没有理论支撑的观点,肯定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次,对别人的课堂进行评价,既要从事实出发,但又不能就事说事,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有找到现象背后本质与规律性的东西,我们的课堂观察才是有深度,有内涵的,我们的评课才能够见人所未见,发人之未发。当然如果真正要达到上面两点,关键是评课者自身必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胸中要有一定的理论储备。

3.选择恰当表达方式是取得效果的关键。

对别人的课做出恰当有效的评价,要能够让执教者乐意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只有方式得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怎样选择,首先是要根据评价的对象进行选择,如果执教的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教师,尽管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仍然要坚持以鼓励为主,要努力挖掘其优点,指导帮助他如何克服不足,用发展的眼光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如果执教者本身就是一位成熟的教学骨干,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并采取商讨的办法,努力与其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如果执教的是名师大家,我们在采取欣赏态度的同时,应该保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如有不同看法,同样应该抱着学术研讨求真务实的态度虚心请教,促进提高。总之,评课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对名师大家要做到不虚美,对年青后进要做到不贬抑。其次是评价角度和切入点的选择,评价一节课就像是做一篇文章,最好能够抓住关键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评析,把自己的思考、想法讲清讲透,切忌面面俱到,面面不到,浮光掠影,不能触及本质,对听课者、执教者不能产生震动,无法形成共鸣,更无法促进提高。第三表达的条理性与逻辑性,要能够让自己的观点容易被别人接受,评课者在表达上应该突出条理性和逻辑性,那种不讲条理的漫谈式评课,容易让人产生评价者思维不清晰、思考不成熟的感觉,无疑会直接影响评课的效果。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

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
     
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预习往往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课文编者已经设计好了预习提示(有时教师还要补充一些),这些揭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这是一种针对性的预习。
       
二是常规性的预习,即不管课文有没有预习提示,都应先按常规预习一次,它的目的在于初知内容,疏通文意。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常规性的预习,文中的那些针对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哪些常规性预习的内容和步骤呢?
       (
)默看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
)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
)朗读
       
就是朗读课文。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一默看时深刻。
       (
)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
)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综上所述,读()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家对课堂上这样的课例或许并不陌生吧——比如教学《海上日出》一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往往这样表白:“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接着检查生字读音,课文朗读情况并纠正读音,说说读懂了什么,什么问题没解决。完了以后,便说:“好了,预习就检查到这,我们接着学习课文内容。”老师接着按自己的思路进行课文的教学。

这样的预习反馈,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教师把预习等同于会读生字会读课文,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二是学生在预习中的所得及问题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反馈的空间,学生没有阅读成就感;三是学生在预习时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以为预习就是标段落,圈生字,随便说一两句读懂了什么,提一两个不懂的问题。久而久之,预习也成形式化了。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既然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在课堂上留有其展示的舞台,这是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二、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
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
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这学期,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问题,写在纸张上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课堂上的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让我知道,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学生的学习中的问题才是学生感兴趣的。记得在教学《一件运动衫》这篇课文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又长,要在一节课内上完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怎么教呢?我在早读课时就先检查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提问是很有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是文中的重难点。如,有的学生提的是“小男孩这么喜欢运动衫,他却为什么用运动衫加上一元四角五分来换鞋?”“小男孩付给售货员阿姨的钱还差五分,售货员阿姨为什么愿意卖出那双鞋,并且还赠送了一双长腰袜子?”“我对康威先生说:‘吉特勒先生说你的鞋子不能再修了,鞋底全坏了’时,为什么老先生眼睛里没有出现失望的目光?”“吉特勒老人竟然用一只小狗跟那个男孩换运动衫”……问题提得多好啊!这说明学生是认真地预习并思考了。这么好的问题当然值得重视且要解决的了。于是谈论、争辩、达成共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都在释疑中得到了解决。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叶老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
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
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
总结评价。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四、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在“预习”中指出:查字典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围绕这一预习重点,可以设计以下训练:
    1.
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回答。初步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
    2.
讨论: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试举例说明。
   
至此师生共同归纳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表现:知人心,识天文,晓地理。周瑜的慨叹,反衬出诸葛亮过人的才干。这样设计训练,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在耕地前要备耕,工人在生产前要备料,战士在打仗前要备战,这都是。同样道理学生在上课之前,也要准备准备,这准备就是指预习。
   
从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同学课前并没有认真预习,即使有预习,也是随随便便,而且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老师不布置预习,他们可能也就不预习,纯粹是为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去预习,效果甚微,因此,要使预习工作卓有成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预习的目的、意义。

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能了解教材各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出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内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预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活动的开始,而且是阅读教学的发端。因此,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做记号划重点,记要点,多思索,提疑问,使学生达到学得活,记得牢,初步尝到阅读教材的甜头,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预习的要求。

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性后,应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文体,不同的课文,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初一学生因刚从小学升上来,对他们的预习要求主要是扫除文字障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而高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对他们也应该提出较高的预习要求,主要要求他们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写法,深入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并能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不同文体的课文应从不同方面提出预习要求,记叙文,如果是写人的,重点搞清文章选取哪些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适用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如果是记事类的,应明确事件所揭示的含义以及记叙的详略,记叙的方法;说明文,主要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语言等方面进行预习;议论文,应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一些简略的预习笔记,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听讲,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的,从中悟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子,不断提高分析能力。
三、预习的方式。

如何使预习既避免简单划一又不至放任自流呢?开展对预习方式的研究是有其必要的。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预习方式?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两种预习方式,学生是比较喜欢的。

1.教师布置好预习题。这主要有利于调动差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好学,尤其是对于初中生,就更有必要布置预习题目让他们进行预习。比如预习《最后一课》,可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进行预习:①给生字注音;②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可以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③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④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⑤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结尾?学生如果能够根据这些题目认真预习;也就基本上能够理清全文的主要内容,听起课来也就有的放矢,效果也会更好。

2.学生自由质疑。这一做法能促使学生钻研课文,充分调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等去进行理解,其疑难之处又又及时获得解决,它为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部置教学提供了适宜的手段,它对于培养学生自读理解能力无疑是极有益处的。钱梦龙老师教《故乡》有口皆碑,他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各自课前理解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理解。

事实证明: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教学质量。

 

在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评价检测这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们历来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而忽视预习、复习和评价检测这些环节,尤其是预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个环节重视不够, 认为可有可无,平时布置预习任务也流于形式,过于笼统,或者只限于一些简单的抄写作业,时间一长,教师的态度又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会逐渐觉得预习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简单应付了事。甚至有少数老师极端地认为预习根本就不需要,认为让学生事先预习读课文不仅使学生上课时对课文缺少了新鲜感而且浪费了学生大量课余的时间。而事实上预习是学习活动中极为关键的环节,精彩的教学活动应从预习时开始!

低年段适当做一些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也可提高学习的效率。(低年级课文生字往往较多,学生读书能力不强,有时单靠课上的时间来读是不够的。)

既然预习如此重要,那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根据低段学生的年段特点,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可以循序渐进地指导,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来说在低年段,教师完全可以先尝试挪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重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方法一般让学生先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把生字读准音。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有意识地把要学的字和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比较,找找它的好朋友(与哪些字相似),争取自己想办法把它记住,这样学生会感到原来汉字这么有趣,这样就会比较专心地预习。

在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预习课文。如学生在预习《小山村》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你喜欢小山村吗?你喜欢小山村的什么地方?)再读,在阅读中,他们就进一步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我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的习惯。

低年段要特别重视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教低年级的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孩子看到老师教新课,会兴奋地告诉老师,这课我会读了,这个生字认识了。(他自己预先去读了)到了课上,见别的小朋友不会自己会,他就特别起劲。老师表扬了就更开心,以后课前预习就更主动了。其他小朋友一看,也都会效仿他。这种预习的热情低年段的老师要特别注意呵护,久而久之就能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和能力。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预习的熟练,知识底子加厚,提出的问题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对各类课文和知识就学习的更深刻,掌握的也更全面,速度也会加快,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向自学过渡。 其次,认真辅导和检查学生预习。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布置预习任务,还必须认真辅导检查,否则学生疑难增多不解,会使学生自学积极性减退,因而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辅导,启发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教师辅导检查学生预习的方法很多,可分成这样几种:一、教师参予式,教师参加其中一个小组的预习讨论,并给予正确的引道;二、教师检查式:教师可以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记录,对于重点预习的课文也可以检查全班学生的预习记录;三、小组汇报式,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向教师汇报预习情况。(课前或课上汇报)四、考查式,就是学完同一类知识以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一篇文章编排出考查题,在语文学科活动中让学生分析答题,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什么水平。一是对预习情况摸底,二是促进。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生字预习方法

一、四会字:会读、会写、会理解、会应用

1、从文中找出,划上,组词划上,读5

2、写笔画数、偏旁、结构

3、思考记形方法:据形状、数笔画、猜谜语、加、减、换、拆等等4、一字组多词,进行说话练习

5、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6、积累带生字的成语

二、二会字:会认、稍作理解

1、从文中找出,划上,读5

2、联系上下文稍作理解

  

课文预习方法

一、读标题:(提出问题)

        你想知道些什么?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 读课文:

1读:(总体把握)课文告诉你什么?

2读:(具体把握)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

3读:(谈收获)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

4读:(谈体会)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话)?为什么?

5读:(质疑)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划上  

      (扩展)读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预习方法

一、生字:1、从文中找出,划上,读3次以上。

               2、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象形、会意、形声,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动作,猜迷语,奇思妙想

二、课文(一)、读标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读课文:

1、初读:课文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

2、品读: 词: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句: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

      解决问题的办法:

1)、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2)、查找工具书、资料

3)、还是无法解决,请画上?

3、精读:(1)、你喜欢课文的哪些词语?为什么?

         2)、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3)、请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次,争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来。

4、研读:(1)、你了解了哪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请你当小博士,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听。

        2)、你还想了解些什么?请你当小探索家,去查找资料,明天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初步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圈起来,看着拼音读几遍,认识记住它的样子。

接着再读:生字会读的就把圆圈擦掉,如果还不会读,就再看着拼音读几遍。

如果课文中还有生字圆圈没擦掉,就继续读,一直到把所有的圆圈都擦干净,那就说明你能扫清生字障碍了。

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划上问号,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

1、先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再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读书方法读课文23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根据课文的"预习""思考、练习"认真读书思考;基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将文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

4、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多读几遍,并把它记在自己的好词佳句摘抄本上。

预习的指导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画段儿(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

二画圈儿(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造句)

三画需认字儿(对照可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

四画翘舌音儿(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

五画疑难处,(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边画出。)

六画好词句儿。(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用波浪线~~画出)

 

1、圈出生字、画出生词,读三遍,标上自然段序号。
2
、自读()课文,正确、流利,不认识的字注音。(因为在寒假里我布置学生朗读了全册课文,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就可以尝试在开讲课文之前练习背诵了。)
3
、想办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4
、用钢笔描红生字,用铅笔组两个词。
5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参与课堂的讨论。
6
、有条件的同学查找与本篇课文有关的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探究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
业务类教学管理档案集
[转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时代变化与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