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家人都在诉苦,幸福感从何而来?

我们明明那么努力,怎么感受不到幸福了?
 
身边越来越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幸福与不幸福,到底如何界定?
 
有心理学家曾说,幸福的婚姻和不幸的婚姻间最大的区别是,更多不幸的夫妻认为对方爱争辩、尖刻、爱唠叨。
 
也就是说,在一段失败的婚姻关系中,诉苦和反抗长存。都说,婚姻越诉苦越苦,真的如此吗?
 
01
明明为爱辛苦打拼,为何却感受不到丁点幸福?
纵观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文学成就斐然,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深受追捧。如果说他的人生有败笔,当属婚姻不幸。
 
他和妻子也曾幸福美满过,然而伴随托尔斯泰的改变,恩爱荡然无存。

托尔斯泰常指责妻子热爱功名利禄,理解不了他的精神世界;妻子则抱怨他想要捐空版税的行为是不顾家,并对他同情全世界,唯独苛责自己的行为深恶痛绝。二人间别说幸福,就连好好说话、一起散步都变成奢望。
 
这样的场景,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
 

不知何时,很多夫妻间沟通的方式,不再是你侬我侬,而是你争我夺。
 
两个人争抢着诉说自己有多辛苦,为这个家打拼有多疲惫,而对方不仅不理解,往往像个“猪队友”般,只会给自己增添负担。

万一双方的父母掺和其中,痛苦犹如几何倍数般增长。
 
有太多人在诉苦,有太多人害怕回家。不少人竟要在楼下深呼吸半天,做好自我的心理建设,才有勇气推开家门。
 
其实,很多时候,让婚姻变成坟墓的不是大是大非,而是鸡零狗碎。

结婚前,我们是两个个体,婚后,是三个家庭。
我们每天睁开眼就是柴米油盐,仿佛被生活追着跑,根本无暇为彼此留下空间,从而让婚姻产生盲点。
 
其结果就是,尽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看到数以万计的信息,但因为盲目,就会有选择性地看见自己想看到的。这就造成我们都只能看到自己的辛苦,对另一半的疲惫视而不见。而不被看见、不被理解,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才是幸福感缺失的最大杀手。
 
而当那些无处释放的辛苦和委屈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坏脾气,波及最亲近的人。只要对方稍不顺意,就像点燃一挂鞭,一鞭燃尽,仍有呛人的气味弥漫。
 

很多人不解,都说家是避风港,何时变成了修罗场?

我们明明是为爱打拼,为何却感受不到丁点幸福?站在我们对面的那个人,是不是找错了?
 
大多时候,不是婚姻出了错,是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忙着诉说辛苦,让幸福迷了路。
 
02
当诉苦成为主旋律,幸福就被装进了“苦套”
其实,很多人诉苦,不过是渴求得到某种共情,例如同情或肯定自己的付出。同样是诉苦,为何有人得到的是对方的理解与疼爱,而有的却让夫妻反目呢?无他,是诉苦配方出了错。
 
相信很多人听过这样的话:当我们在一个房间放满不同频率的音叉,震动其中一个,和它频率相同的也会被引动。
 
同理,当诉苦以一种指责或抱怨的方式袭来,引起的必然是对方的辩解和反抗。
 
试想一下,当我们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看到干净整洁的家,感激的话尚未出口,迎面扑来的却是指责:你早上用过的纸巾为什么总乱丢,你为什么总是邋里邋遢?

我们第一反应一定是辩解,或许是当时上班急着走,或许是要送孩子。假如对方不依不饶,为了自保,我们也会反唇相讥:着急上班难道不是为了家?送孩子莫非不需要赶时间?
 
而在相互较量中,不仅没有赢家,反而会让负面能量占据上风,形成消极情绪的磁场,让全家陷入愁云惨淡。
 

就像托尔斯泰夫妇,一世夫妻,竟换来托尔斯泰死生不复相见的遗言。而他的妻子弥留之际,尚在自责,是自己的喋喋不休害死了丈夫。

然而,婚姻不幸怪她一个人吗?
显然不是,抛却二人价值观的不同,让他们不幸的,无非是诉苦与反抗形成了惯性。
 
情绪是有记忆的。

当我们习惯了在诉苦中加入指责、抱怨,将生活炒得麻辣鲜香,那种刺激就好像一道重口味的菜,让人欲罢不能。而当下一次再有类似情况发生,很多人以同样的配方脱口而出。

久而久之,一个家庭里,诉苦成为主旋律,苦多了,甜就少了。
 
其实,当我们在指责对方时,一个指头指向对方,四根指头却是指向自己。而当两个人都以施恩者和不被感恩的受害者自居,并且任由消极模式无限循环,怀抱着怨气,也就腾不出手来迎接福气。
 
当一个人诉苦不再是为了沟通,以让对方离自己更近,而是传递负能量,TA看似占据了有理的一方,实则是将幸福装进了痛苦的套子,越陷越深。
 
03
要想在痛苦的模式中解套,靠彼此的“心量”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人说托尔斯泰之所以说出这句话,或许是感同身受。然而,对于这句话,在网上一直有两种声音。
 
有人认为这是谬论,因为一个家庭的幸福,无法完全公式化。有人认为这是至理,因为幸福不过是人生体验的一种最佳状态,越接近最佳,感受越相似。而不幸这种状态,则没有硬性指标,只要在无穷远处,感到无限不佳就可以了。
 
两种声音看似不同,实则指向同一个道理:
 
幸福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幸与不幸,有时只在一念间。
 
如果从家庭基础配置而言,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大抵相似,有父母、配偶、孩子。可为何起点一样,幸福指数却千差万别?
 

曾看过这样一个理论:如果把事件比作A,想法和感受比作B,结果比作C。在A相同的情况下,C之所以不同,在于B出了偏差。
 
深以为然。比方说,当我们看到另一半的辛苦,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珍惜,那么对方就会感到熨帖,而不是被忽视的苦闷;当我们听到对方的诉苦,没有选择辩解和对抗,而是体谅,那么对方就会感到被理解,而不是针尖对麦芒。
 
在婚姻里,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配偶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想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做法。
 
要想改善亲密关系,与其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对方理解,不如扩大自己的“心量”。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莫强求对方,无论何时,改变自己的看法,比改造对方更容易。而当我们愿意改变看法时,婚姻里的许多问题将不再困扰我们。“心量”大了,问题就少了;问题少了,幸福感便多了。
 
幸福是一个指数。当诉苦成为家的主旋律,幸福便掉进了“苦套”;当“心量”成为无穷大,更无限接近你心中的桃花源。
 
要想得到感恩、理解的善果,就不要投入指责、抱怨的恶因,而是种下体谅、希望的种子,两个人用心去浇灌,共同呵护家的温暖。
 
幸福就像两人间的空气,越是抢着去嗅越稀薄。而当我们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考虑对方感受,会发现,原来幸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身边。
 
 
个人简介:雪沫,自由独立女性,喜欢用文字温暖心灵。人潮如海,水北山南,愿我们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75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一个好的婚姻,有80%取决于女人
幸福的婚姻最幸福也最辛苦
苏霍姆林斯基:匆匆忙忙地嫁人,就是甘冒成为不幸者的风险
幸福的婚姻是相同的不幸的婚姻却各有各自的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