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元御,阴阳营卫,脉法入门


一,营卫,以助理解。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总统于太阳一经,以太阳在表,主一身皮毛。
   营卫者,营血与卫气也,营阴与卫阳也。
   营卫者,譬如一杯热水,水为营血,水中之热,即为卫气也,杯子比作为血脉,水装于杯内,热散于杯外,此即是黄师之论,营为卫之根,卫为营之叶,营行脉内而外交于卫,卫行脉外而内交于营,营卫循行,如环无端。营卫之理,对比杯中热水,装于内者,营血也,散于外者,卫气也。
    营卫统于太阳,杯子者,内为血脉,外为皮毛。营阴守于内,卫阳固于外。
  
  举例;营风之性疏泄发散,卫气之性清凉收敛,营卫调和,则人不病,人体运动出汗,则毛孔张开,营血之风热发散也,运动之后而汗止时,则卫气收敛,营卫调和也。当天气外寒之盛时,则卫阳之气保护身体,毛孔收缩,以防寒盛伤人。
  反之,当人体偶然遇冷,则寒伤营血,而成太阳病。寒从外闭,营风内郁而不外达,则成营血之风与外闭之寒相搏,内风与外寒互搏,营风之胜,卫寒之败,则为太阳中风;反之营风之败,则外寒之胜,则为太阳伤寒。中风者,营风之胜,风泄卫气,则发热汗出恶风;伤寒者,外寒之盛,寒闭营卫,则恶寒无汗发热也。中风者,发于阳也,营风之外泄表寒也。伤寒者,发于阴者,伤外寒而闭束也。合而为一者,即是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者,皆是伤寒也。故先师书名为《伤寒论》。
    后学三阴时,外伤太阳之天寒,内伤里虚少阴之人寒,内外之寒,杂兵丛生,故名为《伤寒杂病论》也。
 
二,阴阳,以助理解。
 
1 同样,仍是这样一杯热水,以学阴阳。
    水者为阴,水中之热,是为阳气。水为阴质,热为阳气,也就气无形而阴有质。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气者,就是水中之温也。水要凉了,人也就凉了。
    营阴与卫阳,俱有阴阳之属性也,黄师之论;气为阳而含阴精,血为阴而抱阳气;气含阴精者,气蒸为水也,水为阴精。血阴抱阳者,血中之温也,血温为阳。
    《伤寒》六经者,表之三阳根于里之三阴,表阳里阴,又是一气也理解阴阳的重点;《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阴平阳秘,阳密乃固,精神乃治。而阴平阳秘者,是为重中之重,一旦轻视此句话,研究阴阳,学必跑偏。
    阳秘则水温,阳泄则水寒,水温则化阴而秘阳,水寒无阳则人病。一杯热水,倒掉一半,水亏则热损,阴平阳秘,一损俱损,反之无热不生水,热则水满,满则俱满,阴平阳秘也。从水论,水多则阳秘而不散,水少则阳散而不秘。从热论,无热则水寒,无热则不生水。从热水论,无热不生水,无水不秘热。从阴阳论,无阳不生阴,无阴不秘阳,反之阴不秘阳,阳不化阴,皆是阳败阴绝。从孤阴独阳论,把水烧开,一直烧干,则阳蒸而阴绝,则阳独盛;水寒不烧,则纯寒而无阳,则阴独盛,狐阴独阳,俱是死阴死阳。故阴阳之要,阴平阳秘。
  阴阳易分,而变象最多,而人病者,多是三阴之病,阳易衰阴易盛也,故治多扶阳,三阴之病,多以阳为主,由于病有内感外伤,风寒不同,故阴阳变象,多而难分,余之比喻,或有偏差,但阴平阳秘,是为阴阳之要,重点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要被别家的阴阳之论误导了。阴阳学说,众说纷云,在治病中,医者对阴阳的运用,错乱不堪,这都是不学黄元御,不懂六经之过。学完黄师,对这种阴平阳秘的理论,就能理解更深刻。人之阴阳,病之阴阳,三阴三阳,阴阳虚实,表阳里阴,内外之阳,半阴半阳,脏阴腑阳,脏腑之阳,气血阴阳,水火阴阳,脉之阴阳,阴阳升降,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极阳生,清阳浊阴,孤阴独阳,死阴死阳,阳阳贵贱,各种阴阳,若学阴阳,只学黄师,否则越学越乱,以至阴阳不分,不读黄师,永不入仲景之门,更不懂六经三阳三阴,中医一脉,唯有黄氏。
三,脉法入门。只作脉象单论,不作系统论。系统学习,必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四圣》。
    本解只为揭开脉诊的神秘面纱,让所有人能直观的看懂,认识脉法,了解脉象。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唯脉诊最是神秘,帮助想学的人有门可入,让外行人对脉诊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和参考。脉诊不是玄学,如果不懂,或者学偏,那就是玄学。不懂脉诊,装腔作势,也能混饭,因为患者,更不懂脉。脉法入门,不作学习之用,只为格式化入门路径,普及脉理之用。若想要系统学习,理论加实践,缺一不可。
1 《难经》一难;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寸口者,脉之大会,以肺主气,十二经之脉动,肺气鼓之也,故肺朝百脉,而大会于寸口。寸口者,气口成寸,以决生死,故曰寸口。寸口三部,鱼际为寸,太渊为关,经渠为尺。
2 脉有三部,寸,关,尺。又对应浮,中,沉取。
    脉象更多,大体说下,浮,沉,数,迟,缓,微,弱,弦,紧,细,滑,涩,大,结,代,促,疾,芤,伏等。
     脉象杂而多,先大概分为脉位,脉管形体,脉动三种区别来解读以上之脉象。
   脉位者,如寸口,关上,尺中,浮,中,沉,滑等。
   脉管形体,如弦,细,紧,濡,弱,芤等。
   脉动者,如大,迟,数,涩,滑,动,结,代,促等。
3 脉象杂而多,病也不同,本条大体解读一下各脉象的意思,进一步入门。
浮者——此浮取之,浮在肉上。浮为在表,外感表闭也。反之为虚,内伤里虚,阳不内交,而外浮也。阳为阴格,不根于里也。
沉者——此沉取之,沉为在里,里阴之盛也。阴性沉,三阴阳虚,其脉皆沉。沉者,阳陷而不升也。水中无阳,木气遏陷,不得升达,是以脉沉。
数迟——一呼一吸,是为一息,息而定数,脉来五动,气之常也,过则为数,减则为迟。
数者——数脉为热,如外感表闭之热,厥阴阴极阳复热过之热。然数不尽热,且数多为虚,如中虚之数,呕吐之数,虚劳之数,营弱之数。(相为不降,客热上逆)
迟者——迟为在脏,见脉迟者,阴盛而脏寒也。水中无气,水中无阳,肾气衰也。营候于尺,尺中迟者,营中寒也。迟为脏寒也为腑虚,阳明之阳虚也。
缓者——缓为土缓,胃气之脉也。脉缓者,五至不改,在数迟之间,其位在关,又在浮沉之间。脉法四十二条,寸口脉缓而迟者,缓则阳气长,迟则营气盛。阴阳相抱而不离,营卫俱行而无阻,是为相得,此为脾胃之正脉。脉法三十七,尺寸阴阳,浮大而濡同等者,名曰缓也。
大者——阳明之胃脉也。外感者,阳明之脉大,沉实而缓,重按有力。里虚者,胃阳脱泄,外大内空,重按无根,外浮之大。
微弱——微者阳微,弱者阴弱。营弱者卫必微,卫微者营必弱,皆是一理也。(虚则俱虚之理)寸口脉微,尺中阴弱,阳微而阴弱也。也近濡弱,如绵之软,软而无力之义。血弱气虚,阳微而阴弱,此肝脾之虚,营血虚衰,木气不及也。此也为阴阳俱虚也。此弱见热,则又口渴。
紧者——紧则为寒,脉不细弦。或伤外寒,脉见浮紧;或里虚内寒,脉见沉紧。内外之寒,皆令脉紧。脉法三十九,紧为寒脉,伤寒则脉紧,以寒性闭藏而不发也。冬时寒盛,水冰土圻,脉紧之义。
弦者——如琴弦也。弦为肝脉,木郁而阳减,水寒木陷,则见脉弦。阳虚见弦,湿盛也弦,痰饮见弦,痛也见弦等,皆为木郁。见弦者,则知木郁克土也。尺弦者,木陷于水也。
细者——细而无力也。细为血少,也为津伤,也是阴阳俱虚之义。细为血虚,细为阴盛,也为阳微,细为水寒木郁,总是里虚也。
余论;细与弦与紧者,从脉形论,比较接近。细弱无力为细,细而紧者则为弦。粗而紧者则为紧。紧与弦者,皆见脉紧,粗细之分,弦与细者,紧与不紧(强弱)之分。
滑涩;滑则气伤,涩则血病。滑涩者,阴阳之体也。宿食者,多滑涩并见。
滑者——痰饮十三,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其诊曰滑,而其中实有悍格之象,此为痰饮之滑。另一种脉滑,寸口本浮,忽见一沉,名曰浮滑(互文言为沉滑)。尺中本沉,忽见一浮,名曰沉滑(互文则言为浮滑)。外感者,多见浮滑,内伤者,多见沉滑。
涩者——涩为血伤,或为营虚不足,或为营血伤瘀,也为表病津伤,还为经脉梗涩。
芤脉——脉之中空,失血之诊。外紧而内空,又为革脉。
伏脉——气郁不发,脉行筋下,脉来细附骨也。
结脉——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此多阴结,脉结无常数。此就是心率不齐,或者心跳偷停。外感内伤,俱有结脉。例如干血瘀结,阴伏积聚等,并且多结代并见。 
代脉——断续而不联也。此与之短期,乍疏乍数,续断之象也。仍是心率紊乱。
促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此为阳促,促脉者,多为误治之病。
疾脉——一息五至,是脉动之常,一息七八至以上者,为疾数也。
四,脉法三十二,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动数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几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阳脉者——外寒伤闭,表三阳之阳郁也。太阳外闭之浮,里热不泄之数。表闭不开,热伤于内,则见动滑之痛也。表闭之浮,内郁阳明,则见脉大。故皆为阳脉。
阴脉者——内寒之动,里三阴之盛,阴中之阳虚也。太阴脉沉,少阴脉微弱,厥阴之脉弦涩也。
      阳脉者,外寒之伤,三阳之郁也。阴脉者,寒水之动,三阴之虚也(阳虚阴盛)。
       三阴之病,见阳脉者,阳复之象,阳复能生也。三阳之病,见阴脉者,热伤里阴,阴绝则死。(对比阳明四十三,阴虚内芤,其阳独绝) 
按;最后一句,让人迷惑。阳病见阴脉者,沉涩弱弦微也,当是阴伤内绝。阴病见阳脉者,阳复则生,阴盛则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悬解》清黄元御著卷一·脉法上篇
实践脉学(黄杰熙著)
杰熙先生脉学
能看明白说的是啥的,那么你就具有较强的阴阳思维
清·黄元御脉法总纲《四圣心源·脉法解》之二十四脉
【转载】黄杰曦、黄杰熙先生脉学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