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太阳病,七十三条



太阳七十三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方【13】)。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此为调胃承气汤证,此为在里,反攻表者是为大逆,故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为误也,欲攻而未攻也。又证误用杂象,得之汗多亡阳,手足厥泠,咽喉干燥,阳气离根而烦燥,胃气上逆而作呕吐;
呕逆肢厥者,汗则亡阳败中,甘草干姜汤,回阳建中;
汗出夺血伤燥者,脚挛急者,芍药甘草汤,舒筋伸挛;
汗出内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轻下和胃。此三方者,皆是救逆之议,救误治坏病也。若误用桂枝攻表之后,不知此为在里救逆,复加烧针发汗者,以四逆汤救逆回阳也。(甘草干姜汤,已不能救也,必加附子,建中回阳,脚挛者,芍药甘草汤,阳回谵语者,轻下和胃。)
2 本条,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像为太阳桂枝证,自汗出小便数心烦,是为阳明承气证;阳明一日,表未尽退,里未尽实,故容易误以为在表而误用桂枝汤;有表里证,当先解表,是为一定之理,但此已是在里,已成调胃承气证,而表证之脉浮微恶寒者,是表之尾证也;也就是阳明一日,恶寒将自罢之太阳尾象。此病在里,反用桂枝汤攻表,此为误也,若治里者,则为对也。调胃承气汤,下胃和里,里和则病解。但此本有自汗出,内虚之脚挛,误用桂枝通经助汗,汗出内燥则承气证,汗出阳泄则亡阳生厥,汗出夺血则脚挛急。脚挛急者,在误治之前,本气之虚,自汗出伤津血燥也。

在另解研究一遍;

1 本条为病外感内传,而里虚也,也就是阳浮阴弱也。表病汗出而阳泄,虚入太阴,燥入阳明。入太阴阳明之变,又加汗出内燥之脚挛。总因汗出,一个汗出,可以亡阳成厥,可以伤津胃燥,可以夺血脚挛,而汗出者,因为外感。
外感者,天寒,胃燥者,汗出,脚挛急者,本气之虚。自汗出小便数,胃腑燥盛,此调胃承气证;误用攻表,此若汗出,是汗出阳泄厥入太阴,还是汗出亡津燥入阳明之别也。
汗出阳泄,是胃阳外蒸,虽微恶寒,表之余证也,已过太阳,而成阳明腑证。误用桂枝汗多亡阳者,与桂枝汤一点关系都没有,桂枝不为发汗之剂,何况还加附子,总因桂枝有通经之功。误者,是在里反攻表之误。调胃承气汤误用桂枝汤也。得之便厥者,是里气本虚也,脚挛急则知。故余论阳浮阴弱,外感里虚,胃阳外蒸者,桂枝通经,而汗多亡阳也。
若汗出阳泄,中伤湿寒,厥入太阴,则干姜甘草,温胃建中。里虚脚挛者,芍药甘草汤。
若汗出伤燥,胃气不和,土燥谵语,调胃承气汤,轻下和胃。因本里虚,故少少与之。
若汗出又复针发汗,则为大逆,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此甘草干姜汤不能及也。
2 本条里虚,病却又阳明胃燥者,外感内传,胃阳外蒸也,脉浮汗出,又见挛急者,本气之虚也。故汗出阳泄,则见虚厥,汗出亡津,则见胃燥,病未误治,而有挛急也。故厥有温补,燥有轻下。厥而复汗,则有救逆。
3 伤寒表闭,可以胃蒸,故可汗出,如大青龙证;中风汗出,汗出伤燥,则入阳明,汗出伤湿,则入太阴。本条表证,是风还是寒,不是重点,重点是内传,表病传里,阴阳之分途。脉浮自汗,证象为中风之证,但忽略了小便数心烦的阳明里燥证(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是一定之理),还有脚挛急的里虚证。故此病在里,而反治表,是为误治也。仍汗出者,亡津谵语,则入阳明,轻下和胃;亡阳见厥,则入太阴,温里回阳,里虚风燥,则熄风润燥。若汗出复汗,则四逆回阳。重点,误不在桂枝,桂枝不为发汗之剂,此胃蒸自汗,误攻表而失里,桂枝通经则助胃蒸汗多,阳明一失,汗多则生诸变也。
按;此为辩证之误,误攻表而桂枝通经助汗,不为犯桂枝之禁忌,故脉浮自汗而误以为中风,投以桂枝而攻其表通经也。此忽略了小便数,心烦的阳明之里燥。本条为调胃承气汤证,辩证之误,失里而治表,而成坏病。
  余也诧异,由阳转阴,如此之速,一汗而成。误汗亡阳,厥则四肢寒凉,阳败则中败,中气不降则阳气离根而烦燥吐逆。甘草干姜汤,建中回阳,则交济阴阳,四肢温暖。脚挛者营弱内虚而风木枯燥也,甘草芍药汤伸筋缓急,木郁克土,甘草缓土之急。若胃气不和者,胃中热燥不解也,调胃承气汤轻下和之,以下胃腑热燥而和里阴。若误汗后复加烧针者,是重发汗亡阳,不用甘草干姜汤回阳,必用四逆汤,温燥脾肾,回阳建中也。
  重复;余也诧异,由阳转阴,如此之速,一汗而成。
阳盛之人汗之亡阴,阳虚之人汗之亡阳,此为一定之理。胃热外蒸,发汗当内燥结实,为何汗出不病胃实反成虚厥,因里本虚也,阳从表泄,津从汗亡。为何温之回阳,又有谵语者,胃为阳腑,汗出多而胃燥也,必轻下和里。
阳旺于阳明,是为一定之理。本条本虚而阳明之热燥者,汗出多也。胃热外蒸而汗出,误治成厥者,因本气虚也。阳盛者,胃腑之燥也,非阳气之盛。
  提纲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和之,此为六十三条,和胃气之义,若提纲前面也有谵语证,则不至于有误,直接承气和之则愈。就不会有后面的汗出多之坏病杂象了。
  398页,阳明太阴其脉俱缓,何以别之,必验之大便,阳明便硬,太阴便利,懂中医之理,懂理则会辩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29伤寒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心烦 微恶寒 脚挛急 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6条
回到本草学经方====甘草干姜汤(第十二方)
四百零二、自汗
白虎汤合升降散加减加苍术治验高血糖一例
1.桂枝汤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