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分钟倒下2个、老人被送进ICU咬断牙!已有多人中招…
userphoto

2023.07.11 江苏

关注

来源:齐鲁晚报

入夏以来,全球多地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研究显示,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多日处于历史高位。

7月6日全球平均气温为17.23℃,再次打破7月5日创下的17.18℃全球最高平均气温纪录。北非近日的最高气温接近50℃,中东地区正在遭受异常酷暑的炙烤,就连目前正值冬季的南极洲也出现了异常高温。

高温酷热天气下,中暑人数攀升。

近日,北京一名地接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送医,经抢救无效而离世。

国内多地也报道了因各种原因中暑,差点造成生命危险的案例。

上海迪士尼女游客晕倒

近日,上海迪士尼乐园内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一名女子因体力不支晕倒,还好周围好心人没有冷眼旁观,大家纷纷施以援手。随后,该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该视频。

据该网友表示,上海这个季节,天气炎热,他已经在10分钟内发现有两个晕倒在地的,所以奉劝那些体力不好的男女,量力而行,远离迪士尼。毕竟之前就有发生过一名游客在创极速光轮项目排队等候区域突然昏倒,后经抢救无效不幸身故的事件。

独居奶奶不开空调电扇,

热痉挛进ICU

近日,杭州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也接诊了今年第一位热痉挛患者:120急救人员把79岁的张奶奶送到医院抢救。

当时,张奶奶意识不清,浑身时不时地抽搐,全身大量出汗,体温高达40.2℃。结合其它指标考虑是热痉挛,医护随即开通两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采取了降温、护脑、抗惊厥等救治措施,但情况不容乐观,经一番诊治后,送ICU进一步对症治疗。

为防止气道堵塞,医护还在张奶奶嘴中放入了口咽通气管,但因为张奶奶不停地在抽搐,咬着管子的牙齿一直在用力,硬是把牙齿咬断了两颗!

医院了解到,张奶奶是一位独居老人,在家坐着未开空调和风扇,由于室内过于闷热导致昏迷,后被子女发现后得以抢救。

烈日下工作近3小时

56岁男子热进ICU

5月28日15时许,来江苏常州务工,今年56岁的陈先生突然晕倒在地,一旁的工友上前查看的时候,发现陈先生已经昏迷不醒,全身皮肤发烫,连忙呼喊120将其送至常州四院急诊抢救。

“患者刚到医院的时候,体温竟然高达41.6℃,他的血压只有75/34mmHg,血氧饱和度也只有88%,处于休克状态,怀疑他是重度中暑,就给他进行物理降温。”医生介绍,“我们在问病史的时候,得知陈先生是户外工作者。陈先生在昏迷前,已经在烈日下工作将近3小时。”

最终,陈先生被诊断为“热射病、全身多器官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而收住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

热射病和一般中暑

有什么区别?

一般中暑症状:

身体温度常会超过38℃,并伴有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皮肤透热、恶心呕吐,或四肢冰冷、脸色苍白、血压下落、脉搏变快等症状。

热射病症状:

身体温度高,一般核心温度超过4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说,一旦发生中暑,要将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扣,并通过擦拭、冰敷等措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要给患者补充体液,推荐补充含有淡盐水等含有盐分的液体,补充中暑导致的体液和电解质丢失。“简言之:物理降温、降低室温、补水,就可能逆转或终止患者的中暑进程。”

什么情况下,需要送医呢?迟骋说,如果患者出现了体温升高、肢体抽搐或出现嗜睡、认知障碍等意识改变,就要及时送医救治了。

出现先兆中暑怎么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贺明轶提醒,高温环境下,如果出现头晕、头疼、四肢无力、口渴、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但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就是先兆中暑。

如果出现了先兆中暑现象,可以进行如下处理:

首先要尽快离开高温、高湿、封闭的环境,然后到通风阴凉的地方;

病情不太重的情况,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清凉的饮料,比如淡盐水、盐茶水或者含盐的清凉饮料;

可以用冷毛巾擦拭降温,一部分病人症状能得到改善;

家里可以备一些常温绿豆汤,也有解暑降温的效果。

关于热射病的8大误区,

盛夏时节助你远离“高温杀手”。

一、热射病就是中暑,不至于有生命危险。

不对。

炎炎夏日,中暑常常发生,大家觉得喝点水、降降温就好,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但中暑也分几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是重症中暑里最严重的类型。热射病并非引发体温升高这么简单,而是产生一系列可怕的生理反应,患者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热射病死亡率非常高,普遍的死亡率可达到50%-70%,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死亡率会高达80%。

二、出现热射病症状,在家降温即可。

错。

中暑一旦发展到了热射病的阶段是极其危险的,热射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体外降温、体内降温、药物降温以及对症治疗,一般在家中能做到的散热、通风等仅是体外降温,对于热射病的救治远远不够。因此,当患者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等热射病症状时,不要犹豫,及时拨打120,尽快送医。 三、在室内,不会出现热射病。错。

热射病并非室外专属,温度高、通风差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引起热射病。像长时间待在封闭空间内的装修工人、车间工人就属于热射病高危人群;一些老人居住在通风不良、没有安装空调的老旧房屋,也容易出现热射病。

四、不做剧烈运动,就不会得热射病。

错。

很多人认为,热射病一定是高温下剧烈运动才会产生,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前者指夏季剧烈运动者、高强度体力活动者;后者常见老人、婴儿、孕产妇等体质稍弱的人群。2022年夏季,山东就发生了产妇“坐月子”期间捂热,最终因热射病不治身亡的事件。

五、测了体温不高,就不是热射病。

不对。

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以上。这里提到的核心温度,常使用直肠温度来反映,而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或耳温仅是体表温度。直肠温度最高可以比腋温高出2.1℃,当体表温度尚属于“低烧”时,核心温度有可能已属于“高烧”。因此,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或耳温仅可做参考,不能完全作为诊断热射病的依据。

六、只有夏天才会有热射病。

不是。

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容易诱发热射病,但热射病并非夏季专属。如在不通风的高温厂房长时间工作的工人、面对熊熊烈火的消防员,甚至冬季蒸桑拿的人都可能发生热射病。因此,在其他季节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以免延误治疗。

七、高温天,多吃冷饮可以预防热射病。

不健康。

吃冷饮并不是预防热射病的好办法,要预防热射病最重要的是多喝水,包括白水、盐水、含有钾、钠、氯等电解质的饮料。酒精性饮料和高糖饮料会让身体失去水分,并不建议喝。大量进食冷饮还会加重肠胃负担,因此不是预防热射病的首选。

八、女性体质弱,更易得热射病。

并不是。

通常来说,女性热适应能力较男性弱,但大量临床数据显示,男性热射病患者要多于女性,这应该与男性更多从事户外工作及重体力活动有关。如室外高温作业者、炼钢工人、消防员、运动员、参训士兵等都是热射病高危人群。因此提醒广大男同胞们,切不可因为自己体能好就对热射病掉以轻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沂多例热射病患者入院 1人亡3人病情严重
【微科普】最热纪录连续刷新,专家教你8招远离“热射病”!
高温天气持续,谨防热射病!
“热死人”不是开玩笑!热射病死亡率高达80%,这4类人高危
天气持续高温 专家提醒:当心热射病!|中暑|降温|热痉挛|潘春球
中暑与死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