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记规范(上)
userphoto

2023.08.13 江苏

关注

一、礼乃行为规范           

二、大同、小康以及大顺 

三、天下为公                 

四、《学记》论教育       

五、先秦音乐的重要文献 

六、古代儒者的理想人格 

一、礼乃行为规范

《礼记》是古代一部有关礼制典制文献的汇编,也是所谓五经之一。在儒家看来,社会的运行靠的是纲纪礼法的维系。“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礼运,第四章)《曲礼》是其中有关礼最集中的部分,其分上下两篇,内容十分庞杂,上下各有侧重,是上古的行为规范。

1

反映上古的礼仪规范

《曲礼》对上古生活的多个方面如言语、饮食、应对、进退以至祭祀、洒扫等都有记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有许多东西是在今天都已经消失了的。

“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将即席,客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上,第二十二章)这里说的主客在坐与席间礼仪的规程,现代人看来是不免繁缛。

“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上,第二十九章)这一句说的是同家族男女要按性别分开排行,男女分别行冠礼与及笄礼并取字。后世女子待字闺中之说,由此可见来源。

看有关天子诸侯的内容:

“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下,第十三章)彻通撤,县通悬。中国是文化之国,上古已然。而且这种玉文化看来还是从上层兴起的。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卻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曰誓,莅牲曰盟。”(下,第二十一章)此条反映诸侯间的相互关系。

“天子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凡视,上于面则傲,下于带则忧,倾则奸。”(下,第三十五章)这一章是说见到各色人物的目光视线的礼仪规范。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下,第二十四章)这里说的是,对包括天子在内的各色人等之死的叫法,都有既定的规范。

“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下,第二十五章)意思是天子即使出奔某地,也不能用“出”字来记载其事;诸侯只有在其有罪时,才能称名。

上古这些礼制规范,并非完全不合理或者说烦琐。比如“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下,第十二章)就体现了上古之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原始理念,便很有积极的意义。

自然,这些礼制规范中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最遭人诟病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上第五章),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观念,是不能苛责的。

2

对于后世的影响

包括《曲礼》在内,《礼记》对于后世是很有影响的。虽然其中许多东西在后来消失了,上古礼仪的消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与恢复的课题,但仍有许多得到了保存,体现在后世的行为规范中。

清康熙年间出现的《弟子规》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蒙学读本,其中有关日常行为的礼仪规范,大部分便来自《曲礼》等文献,其主题思想依据《曲礼》不说,许多句意甚至句子也直接取自《曲礼》。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上,第十章)《弟子规》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上,第十二章)《弟子规》:“出必告,反必面。”

“将上堂,声必扬。”(上,第十七章)《弟子规》直接用了此句。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下,第二十六章)《弟子规》:“亲有过……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亲有疾,药先尝。”

3

在当今的价值

《礼记》包括《曲礼》的礼制规范值得我们研究,复原其貌,保留原本。中华民族号为礼仪之邦,正是由这一系列非物质文明组成的。这是其一;其二,这些礼制里还有许多对于现实生活具有参考价值,甚至不失为行为准则的意义。

“教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上,第二章)这一章的全部内容都极具并不过时的价值。

“男言不入于悃,内言不出于悃。”(上,第二十六章)意思是男子在外面的职事不带回家中与妇女讨论,女子也不用家中琐事打扰男子。这两句都有相当的道理。尤其是“男言不入于悃”在今天仍值得回味,甚至可作为行为准则,男性公务人员不将公事传到家里,至少以防止家属“干政”吹枕边风。

礼,在古人那里具有最重要的意义。“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也者也。”(乐礼,第三十章)礼,体现的是不可改变的道理。这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礼其实也是有一个变易的过程的,至少从历史的眼光看,是这样的。说它是对的,意思是在特定时刻在一定时期确乎如此。而这些道理,又是在人的一系列细小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礼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这一系列细小的事情中。这也是我们读《曲礼》的收获:注意我们行为的细小处,是礼的特征。

二、大同、小康以及大顺

《礼运》是《礼记》里有理论贡献与思想价值的一篇文献。在这一篇里提出了“大同”与“小康”的概念。这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大同”和“小康”的好时光:“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虽然没有赶上那个大好时光,但他是很向往的。这也是他提出“大同”与“小康”的思想起点。

什么是大同?孔子是通过描绘一幅大同的图像来做定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志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第二章)这一整段文字都是讲大同社会的诸多情形。

什么是小康?孔子又说了一整段话:“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立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一段与前一段形成对照,是孔子描绘的“小康”。

从孔子上述有关“大同”与“小康”的文字来看,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其一,大同与小康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曾经有过的人类社会的两个历史阶段,大同在前,小康在后,大同大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的原始共产主义情形,而小康是在“大道既隐”之后出现的,大概要算从原始共产主义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阶段;其二,大同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次一等的是小康社会,是“大道之行”的社会与“大道既隐”的社会的区分;其三,大同与小康各有其鲜明的特征。大同是“天下为公”,从皆有所用,人皆有所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是人的本性维系的;而小康是“天下为家”,财产上“以立田里”,整个社会是“礼义以为纪”也就是靠纲纪礼法来维系;其四,小康比之于大同虽是次了一等的社会形态,但其优长也很明显,就是“设制度”即纲纪礼法的典制完备,这也是孔子高度认同小康的因由。

孔子担心的是不仅大同社会不存在了,就是小康社会也正在遭到极大的破坏,“大道衰微不显”,礼崩乐坏。所以,孔子自定的责任就是“克己复礼”,要恢复三代的礼乐制度。

孔子提出的“大同”与“小康”这样两个重要的概念,着实影响了后世儒者将之作为终极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标而奋斗不息。

值得指出的是在《礼运》篇里,孔子还提出一个同样重要的概念:大顺。什么是大顺?孔子反复有所论述,最集中的阐说是:“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大臣法,小臣谦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本,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其谓大顺。”看来“大顺”是在“小康”基础上达到“肥”的程度,是比“小康”更美好的阶段或状态。但后世儒家对这个“大顺”的政治理想似乎重视不够,没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实践。倒是民间的“大顺”的吉祥概念深入人心。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把自己的政权叫做“大顺”,不知是否受到孔子“大顺”思想的启发。

三、天下为公

此句见于《礼记》之“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接下去又有这样的句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从这句意来看,前句“天下为公”描绘的可以说是“大同社会”即原始共产主义的图景。它对应的是“天下为家”。

“天下为公”,天下是人民的。《吕氏春秋》“贵公”篇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也是相同的意思。唐虞之世,帝位传贤不传子,是为“天下为公”,而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三代皆传位于子,则是“天下为家”,家就是私,天下为私,家天下就是私。《三字经》写中国历史,也指为“家天下”。所以这就形成了一姓之私与天下为公的对立。

“天下为公”在天下失道以后的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只能是一种理想。“天下为私”的局面的结束,在中国是辛亥革命的爆发。隆裕太后下达的清帝退位诏书也用了“天下为公”之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退位诏书说得很堂皇,其实是革命党将清王朝推翻了,退位诏书说要天下为公,天下还公。

孙中山最喜书写“天下为公”的字幅,在当时那样的历史环境下确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之一就是要推翻清王朝封建帝制家天下,也不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意。袁世凯称帝,也就是要把共和制改为“家天下”,就不是“天下为公”。当然还有更广大的内涵,它寄托了孙中山追求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苍生造福的抱负。“天下为公”在当代的意义更多的是这一点。

《礼记》中有关“天下为公”的一段话,李敖说孙中山曾抄写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李敖说,这一段话是最早期的最理想化的共产主义。“天下为公”不用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代表各取所需;“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代表各尽所能。这后面的意思其实就有天下大同之义。李敖的说法姑存照于此,以助理解。“天下为公”与“天下大同”是相关联的,都是《礼记》的《礼运》篇提出来的,它们共同组成中国式的社会政治理想与道德根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礼记·礼运》里“大同”那一段
科学网
此小康非彼小康
文质论视域下的大同与小康——以王夫之为中心|常达
关于“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点滴浅思
礼记——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