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3

经脏兼收
穴组  俞府 乳根 合谷 太渊 列缺 然谷
识名 取俞府,乳根,是在内以调其脏,余穴是在外以通其经, 经脏兼收者,是内外相应,躯干与四肢同取之意也。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目赤,目昏,鼻血,头面全身肿。
《灵.邪气藏府病形》曰:“邪中 于面则下阳明。”在颜面肿大生疮时,也能在胸部,出现压痛点,因此取用乳根就有其意义。合谷,太渊与列缺是对头面病的通用和有效的穴组。如《天元太乙歌》曰:“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四总穴歌》 曰:“颜面合 谷收。”《集成》载:“满身卒肿,面浮脉大,内踝下白肉际三壮,立效。”与然谷穴也极相近,上应俞府,可使乳根的作用加强,同时也可内通本经的肾脏,使邪有出路。
(二)咳喘痰涎,咯血,自汗盗汗,少气短气。小儿龟胸,龟背,百日咳,心绞痛,心动悸(患者自觉心悸,或见心前搏动),脉结代,胸中隐痛,胸膺(胸脯)肿痛,乳痛,乳涌,乳少,乳汁不通。
足阳明胃经乳下一寸六分之乳根,用治咳喘诸病迭被重视。
《资生经》载::“灸咳逆法,乳下一指许,正与乳根直,骨间陷中,妇人则屈乳头度之,乳头尽处是穴,炷如小豆许,男左女右,只一处火到肌即瘥(病愈)。”《千金翼》曰,"咳灸两乳下黑白肉际各一百壮即差。” 《聚英》引严氏曰,“孔下一寸,男左女右,与乳相直,骨间陷中,灸三壮,妇人则屈乳头尽处。”又引《宝鉴》曰,“病甚者灸二七 壮,武(
高武)按,此即乳根穴也。”《集成》引《正传》曰:“咳逆不止,灸乳根二穴即止。又引《得效方》治咳之奇穴,是在乳下一指许,正与乳头相直,肋间陷中,女人则屈乳头取之,男左女右,到肌立止。又奇穴有所谓直骨者,离乳下大约纹一横指,与乳头相对陷中,男左女右灸三壮,治年久咳嗽。诸说均与乳根无大差异。《聚英》 又曰,“胸中膨满气
逆喘,合谷期门乳根善。《集成》载;“咳逆, 期门三壮立止。”由于期门与乳根二者相距较近,二者择一即可,如未效亦可同用。
《玉龙歌》曰:“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渐磨。”用俞府与乳根是从胸之上下以作用于心肺之本脏,如再从四肢以作用于与之相应的经脉,经脏兼收,则除痰定喘,降气宽胸之效当更有提高,如《玉龙赋》曰:“咳嗽风痰, 太渊列缺宜刺。”《席弘赋》 曰:“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气刺两乳有人认为是气攻两乳发生刺痛之意。似有未当,当是气病则可针刺两乳根穴,或是再添配太渊与列缺,於义更妥。
《金鉴,十四经要穴主治歌》曰“膺(胸脯)肿乳痈(急性乳腺炎)灸乳根,小儿龟胸灸亦同。”《千金》曰,“鱼际太渊治乳疾。 小儿龟胸或龟背,多数是以肺内结核病变为其根源,因而影响胸壁及脊柱所致,肺藏及胸腔之机能行到改善,经脉通利,则胸部骨骼之形态改变,亦将得以制止和有所恢复。左乳下一寸治心痛有验,乃是左乳根可就近作用于心尖, 足少明之脉从肺络心,而俞府亦可就近作用于心底及大血管。其义自可想见。
(三)胃脘痛,腹胀腹痛,呕吐呃逆,霍乱,泻痢,便秘,痃癖(指腹部或者肋部会有癖块),宿食不清,咽食时胸膈隐痛,胸腹瘀血停留。
《干金翼》曰:“干呕,乳下一寸,三十壮。”又曰:卒吐逆,灸乳下一寸。”又曰:“反胃食即吐出,上气,灸两乳下各一寸,以差为度。”又曰,“灸内踝下三指许,稍斜向前有穴,三壮。
《外台》曰:“一指,《集成》曰:”或曰向前一指。”《金鉴 杂症奇穴歌》“翻胃上下灸奇穴,上在乳下一寸也,下在内踝之下取,三指稍斜向前者。即系据此而来。《甲乙》及《千金》等书。俱云凡不嗜食,刺然谷出血,使人立饥。《集成》载:“饮食咽塞,而还出鼻孔,然谷针,使人饮食即吞,神效”又曰:咽喉不肿而热塞,吞咽从鼻还出,久不愈,然谷,合谷,並久留针,即泻。可见,内踝下稍前之三指,当是然谷穴。乳下第七,八助骨之间,又有听谓奇穴呃逆者,用治呕吐,呃逆及噎食不下这与乳根和期门也是大体相同的,名目太多,反乱人意。
《聚英》用两乳下配三里鱼际,太渊治胃脘痛。(胃脘痛兮治太渊
鱼际三里两乳下,一寸三十壮为便)东垣治里急后重,用然谷与外关。
俱可供参。又《甲乙》及《聚英》等书,用然谷治坠堕恶血内留服中,这和其除痃癖消宿食的功用是相近的。
(四)四肢厥逆。
内温其心肺之脏,外通其肢节之经,经脏兼收,呼吸及循环机能通畅,
则四肢自然温暖。
用法 胸部灸,四肢针或点灸(心痛脉伏可用左乳根与俞府)
歌括合谷太渊与列缺,俞府乳根然谷穴,胸腹诸疾与乳痈,头痛面肿鼻出血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六合渊池
穴组 太渊 列缺 尺泽 合谷 曲池 偏历 上巨虚 肺俞
用途及释义   肺咳, 咳而喘息有音,甚者唾血;大肠咳,咳而遗矢(大便出)。及风寒外感,头痛咳嗽吐寒痰,与诸种咳嗽,胸胁疼痛。
太渊(手太阴俞及原) ,列缺(手太阴络),曲池(手阳明合),合谷,偏厉(手阳明原及络),与尺泽同用,以手太阴与阳明表里经藏原络俞合同治。上巨虚是大肠在下肢的合穴,上应曲池,合谷,太渊,列缺等穴而降气止咳。灸肺俞是就近以温通肺脏之气血,而对各种咳嗽均可收效。
用法 肺俞灸,余针或点灸。
歌括   五脏六腑皆致咳,治咳六合慎勿失:一合溪委肾膀胱,太溪大钟复溜出,飞扬下廉合谷鱼,昆仑委中与京骨。二合冲陵胆与肝,太冲阳陵蠡沟得;光明丘墟与窍明,期门鱼际与合谷。三合里白胃与胂,三里太渊与太白;章门丰隆陷谷随,公孙解溪同相续。四合门海心小肠,神门小海大陵伏:少泽通里腕骨支,心俞少泽巨虚足。五合大井包三焦,大陵天井委阳属,
间使支沟与阳池,内关外关与尺泽。六合渊池肺大肠,尺泽偏历合谷曲肺俞上巨虚在内:六合之法供采择。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杼通关节

穴组 大抒 间使 支沟 曲泉 交信

识名 以大抒为君, 间使,支沟为臣,曲泉,交信为佐使

而收通经开结之效,故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头晕,项强,癫狂,子痫(妊娠期抽搐),小儿急惊,中恶(污浊之气),尸厥(昏迷),失眠嗜卧,恶梦。

大杼居于第一胸椎之两侧,对脑及脊髓神经当皆具有作。间使是治癫狂的有效穴,与交信相应,更具有交通心肾作用。曲泉为肝经之合穴,中医的肝机能是包括神经机能在内而言的。《聚英》 曰:“鬼魅间使与支沟。 ”是说中恶与尸厥等症,间使与支沟是可以一针两穴的。《肘 后歌》曰,“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惺惺穴,据【宋】张舜民《画墁录》载:“宋仁宗寝疾,药未验,下召草泽医,有应征者,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仁宗开眼曰:“好惺惺,(爽适之意)翌日圣体良己,自尔以其穴名为惺惺穴。针经初元此名,或曰即风府也:”录之存参。

(二)咽喉肿痛,鼻血,耳鸣聋,瘰疬及瘿气。

用大杼是泄头面之热与开颈项之结,,间使与支沟是手厥阴与少阳同治以世热清营,曲泉是疏风养血,交信是壮水制火,风火熄,结聚开,头颈自然舒畅。

(三)周身麻木,腰背佝偻,小儿骨质发育延迟,胁肋四肢拘挛疼痛,及风痹痿厥转筋与舞蹈病等。静动《肘后歌》曰,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又曰,“腰膝强痛交信凭。 ”又曰:“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这和应用阳光普照”区的压痛穴。再加添上下肢相应各要穴的治法是相同的,可以相互参酌印证。

(四)男女下腹诸病,如遗精,遗尿,尿频,淋病,疝,便血,横痃(梅毒,性病发于腹股沟者) ,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带,产后血晕,发痉(痉挛),恶露不行或不止,习惯流产与阴中诸病。

《千金)云,“曲泉主女子疝瘕....小腹肿,阴挺出痛(子宫下垂),经水来下阴肿或痒,血闭无子,”与间使,支沟及交信同伍,其效果将更确实。大杼对下腹病的作用,第一是通过足太阳经脉的途径,第二是下病上取。也可与阳光普照法互参。

(五)自汗盗汗

心主汗,汗为心液(义见“使留绝骨”法注)在针书中交信治盗汗,当是足少阴之脉络心注胸中之故。

用法 针灸皆可。

歌括 大杼善通关节痛,下肢曲泉与交信,间使支沟在上肢,头颈下腹均可应。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五合大井
穴组 大陵 天井 委阳 间使 支沟 阳池 内关 外关 尺泽
用途及释义 心包咳,咳则胸胁支满(胀满),心中澹澹大动,烦心,面赤掌热,三焦咳,咳则腹满,不能饮食。
大陵(手厥阴俞及原),内关(手厥阴络)。天井(手少阳合)阳池,外关(手少阳原及络),与委阳(手少阳在下肢之合穴)同用,以手少阳与厥阴表里经藏原络俞合同治。支沟与委阳对便闭,胸腹满均有效。胸腹不胀、则饮食自增,三焦调和,则咳喘自止。且三焦与包络同为相火之所寄附,火泻则
心烦,面赤与掌热亦解。用尺泽是与肺脏相应之义。在《素 咳论》中,无心包咳,依手厥阴经之是动所生病以补足之。
用法 针(内关透外关,间使透支沟)或点灸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四合门海
穴组 神门 小海 大陵 少泽 通里 腕骨 支正 少商 下巨虚 心俞
用途及释义 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 甚则咽肿喉痹,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不接续,或欲咳而不能出声)。
神门(手少阴俞及原),通里(手少阴络),小海(手太阳合),腕骨,支正(手太阳原及络),与大陵,心俞,少泽等穴同用,以表里经藏原络俞合同治。用少商是既利其喉,又治其咳,下巨虚乃是小肠在下肢的合穴,上应神门, 少泽等穴,而止咳降气,兼可强心。
用法 心俞灸, 余针或点灸。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三合里白
穴组 太白 三里 太渊 章门 丰隆 陷谷 公孙 冲阳(改用解溪)
用途及释义 脾咳 ,咳则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甚;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蛔虫)出。及中焦(脾胃)水湿不化,咳嗽多痰.
取太白(足太阴俞) ,公孙(足太阴络),三里(足阳明合),冲阳(足阳明原,因近足背动脉故改用足阳明之经穴解溪),丰隆(足阳明络),章门 (脾募)及陷谷 等穴同用,以足太阴与阳明表里经藏原络俞合同治。尤适用于中焦水湿不化,湿盛生痰见证。取用太渊,不仅是手足太阴之俞穴上下相应,尚有消除呕秽 ,宽胸降气之功。
用法 章门灸, 余针或点灸。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二合冲陵
穴组 太冲 阳陵 蠡沟 光明 丘墟 窍阴 期门 合谷 鱼际
用途及释义 肝咳, 咳则两胁下痛;胆咳,咳呕胆汁及干咳无痰,头痛眩晕,(脾胃胀满)中焦痞满,与内伤咳嗽,肝逆犯肺者。
取太冲(足厥阴俞及原),蠡沟(足厥阴络),阳陵(足少阳合)光明,丘墟(足少阳原及络),与期门(肝募)及窍阴等穴同用,以足厥阴少阳表里经藏原络俞合同治。合谷与太冲同用,功用尤为广得。用鱼际不但是通于肺脏而止
咳,《铜人》 鱼际主治项下曰:痹走胸背痛不得息。”近人也证明在鱼际寻找压痛点,以治胸胁痛(胁间神经痛)累效。可见鱼际对于咳引胁痛及咳引尻(臀)痛,具有双重作用。
用法 期门灸,余针或点灸。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钢刀悬命
穴组 悬命(鬼禄)
识名 以穴名与用法而直接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癫狂,小儿惊痫以及失眠,恶梦,说梦话,睡中咬牙,头痛,头目昏沉等,均有效果。
《千金翼》曰:“邪鬼妄语,灸悬命一十四壮。 在口唇里中央弦弦者,一名鬼禄。一法以钢刀决断弦弦乃佳。”《资生经》曰:“黄帝疗鬼邪 魅及癫狂,语不择尊卑,灸上唇里中央肉弦上一壮,炷如麦。又用钢刀割断更佳。”又日,“小儿惊痫灸鬼禄穴一壮。在上唇里中央弦上用钢刀决断更佳。”此外用于多种神经官能症,均可获得显效。可能是通过督脉的途径而发挥醒脑宁神的作用。已用有验。
(二)痔疾
痔疾患者,在龈交处可出现有小紫疙瘩,用针挑破出血,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见口唇之上口与肛门之下口,存在有互相感应的通路。
用法 将上唇翻起,上唇中央肉弦(上唇系带)是穴,
直接灸1~14壮,艾炷如小麦大小,或用利剪将系带剪断一半,必须出血,否则效不佳。
歌括 (据《聚英》原文)
癫狂语不识尊卑,唇里中央肉缝宜;炷如小麦一壮灸,又用钢刀割断奇。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六尖一缝
穴组 拳尖 耳尖 肘尖 第九椎尖 大骨空(拇指第二节尖) 小骨空(小指中节尖) 风眼(鬼当 )
识名 即以各穴所在之位置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目赤肿痛, 胬肉翳膜,眼睑赤烂,迎风冷泪,小儿雀目(夜间视物不清)及一切目疾。
《资生经》载;“小儿热毒风盛, 眼晴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也。”又载张仲文治风眼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灸中指本节间尖上,三壮,炷如麦,左灸右,右灸左。亦即拳尖也。又载:“目卒生翳, 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左灸右,右灸左。”所谓大指节横纹,究为横纹之内端抑为外端,或中间部分则不得而知。但同书在小儿雀目条下又曰,“小儿雀目夜不 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聚英》 对此衍化歌曰:“小儿雀目不见 物,手拇指甲后一寸,穴在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稳。”又奇穴凤眼与鬼当,也是在大指第一关节内侧,屈大指横纹尽处是穴,可治小儿眼病(结膜炎与角膜白翳等)及胃肠
病。《集成》载:“大指内侧横纹头治目生白翳,兼小指本节尖各灸三壮。又治手五指不能屈伸灸一壮神效。” 可见大指内侧(少商及桡侧)横纹头可治多种目病。大骨空在拇指第二尖上(拇指背侧中节关节中央)小骨空在手小指中节尖上(小指背侧第一二节之关节中央)用治多种目病,见于各家针灸文献之中。奇穴耳尖治赤眼翳膜及牙疼。肘尖可除胬肉。《资生经》载,“小儿三五岁,两眼每至春秋生白翳遮瞳子痛不可忍。灸九椎节上一壮。”今合而为一,可交替轮用,以增其效。
用法 耳尖将耳屈折,以三棱点刺出血或直接灸七壮,点灸亦得,余皆宜直接灸,或点灸,左右互取,如左右同病则左右均取。
歌括 大小骨空九椎尖,拳尖肘尖耳尖添;大指横纹存风眼,六尖一缝目为缘。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盆窗双突
穴组 挟突 天突 天窗 缺盆 俞府 膻中 合谷 十宣
识名 以扶突, 天突,天窗,缺盆为主穴,余为配穴,即取主穴之名以名之。
用途及释义 中风气塞, 涎止不语,喉舌肿痛,暴瘖,腮颊颈项肿胀。及诸种瘿瘤(甲状腺肿大)日见胀大,呼吸困难,气不接续。
用颈胸各穴,均为就近作用于患处,以疏通经脉而消肿散结,对喉舌诸病发生效果。在十宣放血,更能顿挫病势,宣泄邪气。合谷与膻中,俞府同伍,内外相应,以宽舒胸膈、乃釜底薪抽之义也。
用法 仰卧, 十宣针(可出血)或点灸,余以灸或点灸为宜。
歌括 缺盆天窗 扶天突,俞府膻中合谷述;十宣出血肿痛消,喉舌不疼气不塞。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开结消痈
穴组 大肠俞,曲池,太白 陷谷 三里
识名 此以大肠俞与三里为主穴,余为配穴,作为专治肠痈之穴组,即因其用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腹痛,肠痈,腹中积块,腹胀,腹泻,便血,便秘,霍乱,二便不通,疝气,鼠蹊肿(腹股沟)痛,妇女月经不调,崩带,痛经,产后下度诸病。
《聚英》曰:“肠痈痛治太白中,陷谷大肠俞与同。”古之肠痈即今之阑尾炎,以右下腹疼痛为主。因此不论在右下腹前后及侧腰部各穴,均可择宜取用。在右下腹部如右肓俞腹结,府舍,冲门,天枢,外陵,中注。在侧腰部如右五枢,维道,,居髎。在背部如右气海俞,大肠俞,肾俞,脾俞,三焦俞或是本人所新发现之阑俞, 均可在选用之例。选择要点是选用酸痛应手者深针或熏灸,使感应直达患区,当反应到达高峰后,能立时止痛与减轻症状。如有数处压痛穴同时出现,应轮用或选用。最后对感应较强的多次使用,感应弱的则可用可不用。在下肢宜在三里穴上下按压,而不必为所谓阑尾穴所拘,并宜配用太白,陷谷等穴。
千金翼》曰:“肠痈屈两肘,正当骨尖,各灸百壮,则下脓血者愈。”《聚英》引《肠痈篡要》曰:“千 金灸法,曲两肘,正肘尖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集成》治肠鸣用曲池与大肠俞。因此亦可选用上肢诸穴。根据个人体验,在治肠痈时,对时尖,郄门,少府,劳宫诸穴采用熏灸法。不论是双侧或单侧,均可使感应下达患处而发挥疗效。可见肘以下手三阴三阳与下腹相应各穴均可适用于肠痈,而不必为某经某穴所拘泥。
用法:太白陷谷针或点灸,余灸或深针(2~3寸)。
歌括 大肠俞消痈开结,曲白三里陷谷列,肠痈腹痛便秘除,下腹诸病皆妙诀。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前顶五穴
穴组: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
识名:因五穴之所在位置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健忘,痴呆,惊痫,小儿急惊,角弓反张(背部抽筋)。
《聚英》曰:“角弓反张百会穴。”这是调节大脑神经能的作用。五穴并用更为有用。
(二)头痛发热,头面肿大,目赤红肿,目睛痛,雀目,口鼻出血,鼻塞,鼻渊(是指鼻流浊涕,量多不止).
督脉为诸阳之会,连取前顶五穴,以互相加强效果而泄诸阳之热,是张子和冶目病的成方。对体弱血亏而眼花头痛者则切忌出血。神庭一穴,《千金翼》调针之则发狂,灸之则愈癫。故后人皆云宜灸而禁针,子和治目病针神庭,是早己打破这种禁例。又《千金翼》曰:“囟会一穴主鼻塞不闻香气,日灸二七壮至七百壮,初灸时痛,五干壮已去不痛,七百壮还痛即止,四五百壮,渐至鼻轻。”不仅囟会对鼻病有效,其余四穴亦效。
用法:针或直接灸,阳热旺盛者,可用三棱针出血,亦可添配手足相应诸穴。
歌括:百会前顶囟星庭,五穴相连次第循;醒脑宁神惊可定,肿消热泄火能平。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君臣四穴
穴组:少府,灵道(或通里),内关,间使
识名:少府,灵道属心主之君,内关,间使属心包之臣,君令臣行则效自彰,即因之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癫痫, 癔病(精神失常),惊悸,痴呆(精神迟钝)、子痫(孕妇抽风),客忤(小儿受惊吓得病),惊风(抽风),中恶(污浊气),夜啼,恶梦,失眠,嗜卧等。参“大道通心”法注。
(二)瘖哑,喉舌肿痛生疮,瘰疬(淋巴结肿大)。
《金鉴。十四经要穴主治歌》曰,“间使瘰疬生项下,左右针灸自然平。”理不强解,余参“大道通心”法注。
(三)心胸痛,心绞痛,胃脘痛,呕吐,呃逆,妊娠恶阻(妊娠各种反应),心悸(心慌),心动过速,六脉沉伏结代,无脉,乳少或无乳。
《肘后歌》曰,“心胸有病少府泻。 ”《聚英》曰:“九种心疼间使传。” 用灵道以增强少府的作用,用内关以增强间使的作用,以通乎包络与心脏,对心机能与上腹诸器官发挥其调整作用。《聚英》曰:“心胸痛者治尺泽, 内关,大陵三穴著。”可供参。又在心律不齐时,亦可再添大杼,风池,膏肓,三里以加强之。
(四)发热,自汗,盗汗,多汗或无汗。
心主汗,故用内关与间使,可治虚热时生煩燥易汗,及对原因不明之发热有效。参“使溜绝骨”法注。
(五)男女下腹诸病,如尿频,尿闭,遗精,遗尿,睾丸偏坠,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带(白带异常),阴道痛,产后腹痛,恶露不行或不止及血晕等症。与“大道通心”法同义。
用法:针或灸(在呕吐,噫哕及胃脘痛等症,针内关时可用下述手法:即乘病人吸气时进针,大指前进,进针五分,迅即提出三分,再令病人呼气,再进针五分,提出三分,进退三次,留针10- -15分钟。如仍未止,再针他穴。)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三束撑天
穴组 天柱 束骨 昆仑 三里
识名:以天柱,昆仑为主穴,三里,束骨为辅穴,以治头项及上焦诸病,即因其名与用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失眠或嗜卧,鼻血,耳鸣耳聋,牙疼,外感风寒或努力负重、颈项强痛,不能前后俯仰,或兼身体沉
重腰背酸楚者。”
《天元太乙歌》曰:“项强肿痛屈伸难, 更兼体重腰背酸。宜向束骨三里取,教君顷刻便开颜。”《百症赋》曰:“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足太阳经自头循项下行而行于身之后,上取天柱,下取束骨,以通其项背之经脉,添配昆仑更可增强其作用。天柱之名有头颈的活动赖其撑持之意。束骨有筋骨弛缓无力,可收束筋骨之意。足阳明经自头下行而行于身之前,故取三里以调其颈胸之经脉,再则三里现已公认其有强壮作用,即可以提高和恢复全身之生理机能与足太阳经前后相应,而对身体沉重及腰背酸楚等均能有效。
(二)咳喘。
自大椎以下胸椎上半部及其两侧,对呼吸系病均有作用,不独是天柱。余义略。
用法 针或灸
歌括 三束撑天三里取,天柱昆仑束骨通;外感头疼兼哮喘,失眠嗜卧耳鸣聋。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腕鱼二郄
穴组 腕骨 鱼际 二间 阴郄
识名:以腕骨,鱼际为主穴,二间,阴郄为配穴,用以清解上焦,即以四穴之名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鼻血,牙痛,咽喉肿痛,目赤肿,耳鸣聋,发热无汗,或自汗盗汗恶寒正将开始,战栗鼓颔。亦治小儿惊风,手如数物。
鱼际与二间是手太明与阳明同用,腕骨与阴郄是手少阴与太阳同用,对头部诸病皆可收效。恶寒战栗鼓颔,多在寒战开始或恶寒正盛如疟疾开始发作时发生,下颌关节连续收缩,上下牙叩击有声。《铜人》等书俱云:“鱼际治寒傈鼓颔及疟方欲寒。”与二间表里同用以发表解肌。故《百症赋》曰:“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在寒战发生之时,乃上焦之阳气不能宣通。《素, 六节脏象论》说: “心为阳中之太阳。”取阴郄与腕骨表里同用,以宣通心气而胜寒邪。心肺之气疏利,则恶寒之时间可以缩短,而发热反应亦可减轻。又《杂病十一症歌》曰:“汗出难来刺腕骨, 五分针泻要君知,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 针泻汗淋漓,二指三间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汗至如若通遍体,有人明此是良医”又有歌曰:“惊风腕骨最为高。 ”可作参证。
(二)咳喘,胸胁痛,咳血吐血,心痛,心悸,咽食时胸膈隐痛。
胸腔为心肺之宫室,手之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同治,对于上焦病义自可知。
(三)指腕肘臂酸痛。义略
用法 针或灸。
歌括  鱼际二间为表里,腕骨阴郄相伏倚,发热恶寒汗出难,
头目胸中皆可理。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玉枕宁神
穴组 玉枕 强间 囟会 丰隆
识名以玉枕为君,强间,囟会为臣,丰隆为使,用以醒脑安神,即因其名与用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高血压头痛,前或后头痛,头面肿大,颈
项强(僵硬)痛,囟门不合,癫,狂,痫,痴呆,惊悸,癔病(精神失常)恶梦,健忘,失眠,嗜卧及头目昏花。
《百症赋》曰,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又曰,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丰隆对降低血压有卓效。以应头部各穴,用途更为广泛。
用法 取低头坐位,针灸皆得
歌括 玉枕强间囟会丰, 癫狂惊悸癔堪攻,头痛健忘失眠卧, 为针为灸自收功。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昆阴临门
穴组  神门 足临泣 阴陵 昆仑
识名以神门,临泣为主,余为辅,即因四穴之名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头晕,失眠,嗜卧,恶梦,惊悸,癔病(精神失常),咽喉肿痛。义略。
(二)哮喘,咳逆,咯血,心动悸,脉波不整,胁肋肿痛。
这一穴组,系至《聚英》引入,即“咳逆神门足临泣,阴陵昆仑不可失。”原出处不详。此四穴因均有治喘功能,但列为-组,更具要义。足太阴之脉上膈注心中,抵舌本。手少阴之脉上肺,挟咽。神门与阴陵相应,不但可作用于喉肺之机能,且可维护心脏,使之免于衰竭。配用临泣与昆仑,上病下取更可引逆上之气下降,而收显效。
(三)遗精,遗尿,尿频,尿闭,疝,月经不调或过多,崩带,痛经,阴挺(子宫下垂)与阴中诸病。义略。
(四)下肢酸痛及手臂麻冷。
在上肢病取下肢相应穴,下肢病取上肢相应穴,以上下配合,更为有用。《集成》治腋肿,马刀挟瘿,用神门绝骨,云有神效。可供参。
用法 针或择宜灸。
歌括  昆仑阴陵足临泣, 神门一刺咳喘毕,头痛心悸腋肿除, 少腹四肢皆可及。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二阳冲天
穴组 委阳 阳辅 太冲 天池
识名 以天池为主,余为辅,即因四穴之名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头目眩晕。
在头部血运不足(脑贫血)因而头痛头晕的情况下,取用天池以强心,再添配阳辅,太冲及委阳诸穴以上行头面,其效果将是肯定的。
(二)咳喘,胸中有声,胸膈烦闷,心痛,心悸,胁肋痛,腋部肿痛,瘰疬(淋巴结肿大),瘿气(甲状腺肿大)。
《百症赋》曰:“委阳天他池,腋肿针而速散。”《聚英》曰:“假如腋肿马刀疡,要知此是头中疮,宜治太冲阳辅穴。”又曰,“腋下肿者阳辅宜,足临泣穴与丘墟。”《资生经》载:天池,胆俞,委阳,阳辅治腋下肿。手厥阴少阳与足厥阴少阳四经,均循布胁肋,委阳为手少阳在下肢之合穴,
手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取用委阳是增强天池的效果。阳辅与太冲同用,是舒筋开结,清热熄风之义。肝俞,临泣,丘墟等穴,均可参酌增损。其治咳喘与心肺诸病,尤以天池为重要,义不赘述。
(三)浮肿,尿短少或不通。
委阳联络三焦与膀胱,天池改善心机能,在心脏性下肢浮肿与小便短少的情况下,配用阳辅与太冲,将有丝丝入扣之妙。
(四)肩背酸楚挛急,全身关节疼痛拘急,或痛无常处。
《铜人》阳辅条曰:“筋挛 诸节尽痛,痛无常处。”天池条曰:“主四肢不举。”《聚英》曰:“诸节皆疼治阳辅。”但阳辅为何能治全身关节疼痛,待验证探索。余略。
用法 天池灸,余针或灸。
歌括 咳喘胁痛心动悸,头痛浮肿尿不通;肩背酸楚诸节痛,天池委阳辅太冲。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太山解带
穴组 太白 承山 解溪 带脉(或五枢、维道)
识名 以太白,承山为主,解溪,带脉为辅,并因四穴名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泄泻痢疾,里急后重,脱肛久痔便血,鼠蹊(腹股沟)肿,月经不调,崩带,闭经痛经,阴挺及产后恶露不行或不止。
《聚英》曰: "大便下重治承山,解溪太白 带脉间。”用解溪与太白以调解脾胃并作用于下腹,用承山通于肛门,用带脉是从侧腹作用于结肠及下腹《聚英》曰“少腹坚兮带脉高。”故对男女前后阴诸病均有作用 。
近人所介绍之奇穴胞维,在髂前上脊前一寸,以长针沿腹股沟斜刺,用大幅度捻转,能产生子宫收缩感,这和针带脉,五枢或维道的方法大体是相同的。是从盆腔之两侧以影响和作用于生殖及泌尿系统。《聚英》又曰: "便血承山并复溜,太冲太白四穴求。又曰:“腹痛连腰不可忍,太冲太白认须准。”亦可斟酌取舍。
用法 灸或针,可左右交互使用。
歌括 泄痢便血治承山,解溪太白带脉间;月经不调鼠蹊肿,前阴下腹尽堪颁。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增液行舟
穴组 支沟 照海 三里 天枢
识名 肾为水脏,三焦为决渎之官,取支沟与照海,是通调津液。胃为水谷之海,大肠为传导之府,取胃之合穴三里,大肠之募穴天枢,是行其积滞。是因其能通调肠胃而命
用途及释义
(一)咽喉肿痛,耳鸣耳聋。
以从经脉的行走关系上来作出解说。
(二)中焦痞满,腹部膨胀疼痛,胁肋痛,痞块,乳痛乳痈(急性乳腺炎),霍乱吐泻,转筋,呕吐食不化,妊娠恶阻,小儿慢惊风,浮肿,大便虚秘燥结或溏急肠鸣,里急后重。
《玉龙歌》曰, "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尽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杂病穴法歌》 曰:“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大便秘结多由津液枯涸,肠蠕动减弱,燥屎闭结之故。肾为水脏,三焦为决渎之官,乃水道之所出,取用三焦之支沟与肾经之照海,以通调津液而增液行舟。复用三里,天枢以激发胃肠之机能,而
蠕动更可增强。津液通调,蠕动旺盛,则大便自畅。当用巳中机后,常于当日或次日即能大便。用治霍乱或急性吐泻,是因当吐泻发生之际,必然有大量体液向胃肠道中渗出,这就会有小便减少或停止。用支沟,照海以清利三焦通调水道。三里,天枢调理胃肠,使体液紊乱趋于平衡,小便复利,则清浊自分,泄痢自止,而恶性循环也就可被打断。
《玉龙赋》曰:“肚疼秘结。大陵合外关于支沟。”《集成》引《纲目》泊伤寒结胸、先使人在心蔽骨(剑突)下正痛处左畔揉之,以毫针刺左支沟,次刺右间使,次刺左行间,左边结胸立效。右亦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针立愈,名双关刺。《聚英》曰:“闭塞照海与太白, 兼治章门
如神丹。”又曰:“秘结照海与章门。 ”均可斟酌取舍。
(三)男女下腹诸病,如久痔,脱肛,便血,尿频,尿闭,遗精阳萎,鼠蹊肿(腹股沟)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带,阴挺(子宫下垂)阴痒,阴道痛,习惯流产,产后血晕,产褥热,产后腹痛,恶露不行或不止及不孕等。
支沟为治大便秘结之名穴,以此类推,可见其对下腹诸病均有作用,这和手之三阴三阳在肘以下各要穴,对下腹病的作用是相同的。《百症赋》 曰:“月 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水泉和照海其义是相同的,余不赘述。
(四)腰痛及四肢懈惰无力。
天枢为治侧腰痛之名穴,三里,照海,支沟对腰痛也有作用。有关歌赋曰:“四肢懈惰,凭照海以消除。”又曰“懈惰须寻照海中。”清阳实四肢,阳气不到则四肢无力。用照海当是激发肾脏先天原气之效。三焦又为一身原气之主。胃为后天之本,彼此协同,则全身肢节自然有力。
用法 腹部灸,四肢针(支沟透间使)或灸
歌括 中焦痞满下腹疾, 咽喉肿痛耳鸣聋,支沟照海天枢里, 增液行舟自可通。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上清下利
穴组 少冲 曲池 三里 复溜
识名 上清是指四穴之用皆能清上焦心肺之热,下利是
指同时又能分清胃肠之积。即因其用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高热不退,中热,热厥,产后发热,颜面潮红肿痛,口舌肿痛,干燥,舌尖红锋,唱喉肿疼,鼻血,目赤肿痛,头痛发热无汗或自汗盗汗。
《百症赋》曰: “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聚英》曰:“大热曲池及三里,复溜不失患者起。”用少冲,曲池以清解上焦心肺之热,用三里以上应曲池清中焦之热,兼泻心火(土为火子,实则泻其子)。复溜清解下焦兼应少冲以交通心肾,壮水制火。上下分消,穴筒面义备。
(二)腹中积块,腹胀腹痛,反胃呕吐,呃逆,霍乱,泻痢,便秘。
手少阴之脉下膈络小肠,故少冲对消化系病亦有作用。曲池,三里与复溜义不赘述。
用法 少冲针可出血,余灸或针。
歌括  上清下利刺少冲,曲池三里复溜攻; 高热发狂呕吐泻。口干咽肿舌尖红。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门谷关中
穴组 风门 前谷 内关 委中
识名 以风门为主,余为辅,并因四穴之名面命名
用途及释义
(一)头痛发热,无汗汗闭及自汗盗汗。风寒咳喘,呼吸不畅,胸胁胀满,眼目咽喉肿痛,耳疼,鼻寒,鼻血,小儿急慢惊风(抽风)。
《金鉴,十四经要穴主治歌》曰:“风门主治易感风, 风寒痰喇吐血红。兼治一切鼻中病,艾火多加嗅自通。”风门与委中上下相应,是去风泻热解表: 与前谷相应是清利头目与内关相应是舒畅心胸。因而对上述诸症,均能有效。
《千金翼》及《得效方》治牙疼,以线量手中指至掌后横纹,折作四分去三分,将一分于横纹后臂中央,灸三壮,随左右,正与内关相当。有人将此列为经外奇穴,并名曰:“风牙疼。”末免多此一举。又《集成》载:上牙疼二间灸灸,下牙疼委中针,亦可参证。
(二)反胃呕吐呃逆,腹胀,腹中积滞,痞满不食,泻痢,霍乱,全腹疼痛,腹连腰痛,大便不通,小便赤涩。
内关为中焦及胃肠病之名穴,委中用于急性吐泻及多种热性病均有效。前谷与风门,在这方面则是起着协同的作用。又《资生经》有小便五色条,将小便黄赤白及尿血诸症均罗列于其中,而前谷,委中则是主尿赤难,也就是小便赤涩之意。而《聚英》即迳认为前谷与委中可治小便五色,因而有歌曰:“小便五色治委中, 再把前谷第二攻。”在小便中能各种不同颜色同时出现,是难以见到的,故必须审慎对待。
(三)疔疮,痈疽,丹赤,乳痈(急性乳腺炎),肠痈(阑尾炎)及多种化脓性炎症。
风门与委中同用,以上下宣泄太阳之郁热,对诸种炎症及化脓性疾病均能有效。内关对这方面的作用,可参阅“郄门解毒”法注。伍以前谷,更可清利小肠,使各种病理产物得以从小便中清除。
(四)肩背腰脊及四肢疼痛。
《聚英》曰:“肩背酸疼治风门,肩井中渚支沟焚。后溪腕骨中渚穴,次第治之病不存。” 可以参酌选用。余义从略。
用法 灸或针(委中刮或出血)
歌括 风门委中能解表, 化脓诸病尽堪当,内关前谷同为佐,反胃头疼咳喘康。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通达阳明
穴组 通里 合谷 解溪
识名 以通里为君,手足阳明之合谷与解溪为臣使而命名。
用途及释义(一)头痛头风发作时烦心惊悸发热,面目红赤及颜面浮肿。
《聚英》曰。:“头风面目赤何治,通里解溪真有功。通里为手少阴与太阳之络穴,故用之以除烦心面赤。手阳明之脉上至头面,足阳明之脉起于头面,用合谷,解溪以应通里而泄阳明之热,则面目红赤与头风头痛自可解除。
(二)呕吐反胃,呃逆,腹胀腹痛,肠绞痛,腹中痞块,痞满不食,泻痢或便秘。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月经过多,妊娠恶阻(孕期反应),产后恶露不行或不止等症。
通里与合谷对下腹部均有作用,尤以月经不调及月经过多为常用。徐义不赘。
用法 针或灸
歌括 通里少阴络太阳,合谷解溪阳明量, 头风目赤面浮肿,和胃调经腹痛良。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交经解毒
穴组 百会 内太冲(太冲之对侧) 阴陵
识名 用本法以解毒泄毒,与古之交经缪刺相符,故名。
用途及释义 蛇咬,各种毒虫咬伤,及各种恶疮毒肿。
《集成》曰:“蛇咬,咬处在左,针刺右边相对处出血。又刺顶上旋毛中神效。又不论轻重,即针不咬边内太冲阴陵泉大效。”对各种化脓性疾病及肿痛亦有同效。(实例见《灸绳》)其机理可由神经的同感作用和交经缪刺的道理作出说明。
用法 先在被咬处对 侧(健侧)相对处用三棱针出血或灸再针百会与对侧内太冲及阴陵。
歌括 交经解海真奇绝,蛇咬毒疮皆可灭;百会阴陵内太冲,单取健侧毒能泄,
转自周楣声著《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断病法则 周左宇 著 篇十二
《素问》病机十九条与针灸处方(续集)
《素问》病机十九条与针灸处方!
病从心治的针灸处方
杂症的针灸治疗
中医针灸鼻腔疾病处方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