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研读经典 感悟先贤――读...
研读经典      感悟先贤――读《<论语>十则》
北京丰台二中  李婷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亓东军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在这个多少有些浮躁的时代,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娱乐,而是严肃;缺少的不是对超女快男的关注和膜拜,而是对古代先贤的敬畏和仰视;缺少的不是对韩流的趋之若鹜,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读经典正是对他们灵魂的洗礼,所以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语》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研读方法才能从中受益。因此,我这节课定位在研读方法上。《论语》语录体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但是作为一部著作它又的确是有它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所以《<论语>十则》比较适合小专题式教学模式:寻找每一则之间的联系,在一个专题的统领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再加上他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七则《论语》,因此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并不算困难。但是对《< 论语>十则》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选修课应该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如何将看似没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对孔门师徒的思想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是选修课应该考虑的问题。
综合以上考虑,本节课的 教学目的有两个:
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是:
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辨析注解以文解文、补充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根据重、难点的设定,制定教学方法如下:
1.学生阅读《<论语>十则》
2.围绕注释,进行探讨
3.回顾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教案
课    题
研读经典      感悟先贤
――读《<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
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辨析注解以文解文、借助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
技术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进入新课
研读“学”
研读“志”
三布置作业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论语>十则》字词的疏通,对十则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孔子,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主张与追求在有生之年未能经世致用,斗转星移,世人还在叹惋,年复一年;他的智慧与思想却超越了时空,时至今日,后人仍在学习,孜孜不倦??????
没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不似《孟子》的犀利雄辩,《论语》呈现给我们的是语约义丰的只言片语,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哲学。
本节课我们将运用一些方法对《<论语>十则》进行深入的研读,以此来认识真实的孔子,来汲取人生的智慧。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认为《十则》的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预想:“治学”、“修身”、“立志”。
(一)治学
师:哪几则和“治学”有关?
师:读完这三则,请同学们思考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是好学之人?
预想:1、这个人首先是一个君子。
2、这个人对吃住没有太多的要求。
3、他得勤快地做事,说话要谨慎。
4、他主动地靠近那些有道德的人来修正自己的言行。
师:我注意到你说这个人做事要(),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预想:课下另一注释。
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我们的看法不一致,专家也有不同的注解。大家看看专家对“敏”的不同解释,请同学们出声读。
幻灯:
做事勤勉,说话慎重。(《<论语>今读》)
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论语>新解》)
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论语>译著》)
师:归纳一下专家注释代表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敏是勤勉,第二种认为是敏疾,第三种认为勤劳,敏捷二者兼有。
师:现在请前后四个同学一起探讨一下,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某某同学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对“敏”的理解多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试试从文本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
预想:慎。
师:从慎怎么推?
预:慎和敏相对,它们意思相反。慎是慎重的意思,敏就是敏捷。
师:方法非常巧妙,从慎来反推敏。慎是慎重的意思这一点没有分歧,慎重是说人做事的态度,那么敏捷和勤快哪个是说做事态度的呢?
预想:勤快。
文化经典距离我们时间久远,阅读时难免遇到理解障碍,专家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但是由于注家太多分歧在所难免,这时候需要我们认真辨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辨析注释时,我们可以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来获得正确的认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发现,一句话往往前后关照,互为解释,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以文解文。
师:现在我们明确了一个不讲究吃住,多做事,少说话,见贤思齐的君子是好学之人。
师:如果用三好学生“德智体”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符合哪一项?
预想:德。
师:看来第一则中所说的好学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学是不一样的,它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好德”。好学即好德,在这里学的内容就是道德实践,好学就是注重品德修养、道德实践。
师:我们知道了第一则中“学”的内涵,在初中我们学过《论语》中的这样两则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比较第一则中的“学”与这两则中的“学”内涵是否一致。
预想: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则中的“学”和这两则中的“学”是不一样的,第一则中的学是道德实践,这两则中的“学”是学习书本知识,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意思相近。
师:孔门弟子除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有进行各种道德方面的实践,哪种学是孔子所强调的呢?
预想:道德实践
师:这是大家的猜测,这个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在看看《论语》中的相关论述。
幻灯:自己出声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师:正如大家猜测的那样,与书本知识相比较,孔子更强调道德实践。
借助补充材料,通过知识的勾连和前后参照,我们对学的认识更深入了。
师:以上所探讨的孔子的治学思想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预想: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二)立志
师:除了“治学”,十则还谈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立志”和“修身”。
师:十则中哪一则是谈立志的。
预想:第四则。
师:请大家齐读第四则。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第四则。
师:你的解释与课下注释一致,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大家可能首先会接受课下注释,现在我给大家提供另外一种解释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幻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课下注释)
(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们安逸,朋友使他们相互信任,少年人使他们得到关怀。
预想:第二种好。
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它们的句式结构相同。如果第一个之指代老者,第三个之指代少者,第二个之应该指代的是朋友。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文解文,相同句式的句子我们可以利用对应关系以文解文。
师:请大家以四人为一组,回顾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立足文本,结合补充材料,研读“志”。完成探究材料上的思考题。
1.  第四则中子路的志与孔子的志有何异同?
2.  结合材料一和《侍坐》谈谈,孔子的志指什么?
材料二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思考题:
1、    孔子之志和子路之志有何异同?
2、    《论语》中的“志”指的是什么,给出你的结论。
师:孔子之志与子路之志有何异同?
预想:子路之志和孔子之志都是将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幸福为着眼点。
师:子路之志与孔子之志的不同点在哪里?
预想:子路之志是他个人修身的目标而孔子之志涉及到了对老人、朋友、晚辈是他的社会理想。
师:大家认为孔子之志是他的社会理想,能不能用补充材料来印证你们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下曾点的志向,曾点的志向也就是孔子之志。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多找几位同学读,同学评判谁读得好。
师:谈谈你在朗读时的感受。
预想:身心非常愉悦,悠然自得。
师:你设想一下这样一幅图景应该出现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预想:应该出现在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
师: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孔子之志完整地呈现出来?请同学们组织一下语言,将你的答案写在探究材料上。
预想:孔子之志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安定祥和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妻离子散,没有颠沛流离,没有饥寒交迫,每个人都能闲适淡然地游玩歌咏,享受明媚的春色,无论他是老者还是少者都可以在太平盛世惬意地生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多么远大的志向。孔子之志让我们看到得是古代先贤的博大胸襟与济世情怀。
师:孔子的志向是一种社会理想,学生的志向主要是个人修身的目标和自己在政治方面的理想,你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预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服务的。提高道德修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济世安民, 而且也正是在济世安民的事业中才能成就圆满的道德人格。
师:第四则中老师和学生的的志向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预想: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既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知识武装自己,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尽己所能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对“志”的研读我们同样立足于文本,甄别注释,结合材料前后勾联。
《<论语>十则》中论及最多的是修身,而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仁,仁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是对孔子“天下归仁”思想的生动诠释。请同学们在课下研读第九则,深入理解“仁“的内涵。
结束语:在世界日益关注儒家文化的今天,对其进行传承,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运用今天的方法继续你对<<论语>>的研读,继续你与先哲的对话。
学生朗读
理解概括
发现问题
深度思考
方法总结
方法总结
问题归纳
温故知新
个性解读
发现问题
深度思考
小组探讨
合作交流
温故知新
问题归纳
个性解读
板书设计
治学             立志   修身
敏捷
辨析注解       敏
以文解文               勤快
道德实践
借助材料       学
前后参照              文献知识
课后反思
一、        授课收获:
(一)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意识增强
《论语》距离学生时间久远,在对每个小专题进行研究的时候,势必会产生阅读疏离感。首先,是字词意思上的疏离。对于中学生来说,只靠一本古汉语字典来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还很困难,所以读注释是他们最常用到的方法。然而注释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分歧,虽然仅靠字典来解释经典,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确定哪个注释最合理,的确是他们能力所及的。只要认真读文本,我们还是可以从文本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的,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好学之人的重要标准,而恰恰在这里出现分歧,学生通过比较、甄别选出了他们认为更为合理的注释。
如果说一句话是一个完整的单位,词与词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那么句子与句子之间同样也是这样。所以又可以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清除阅读障碍,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解就是借助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这种整体性和一致性。
一段话是一个完整的单位,一部著作亦是如此。所以要对一个问题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可以将前后知识相互勾连,相互参照。“学”与“志”在《论语》中不只出现过一次,这时候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已有知识获得对问题的更为深入的认识。
(二)    更加注重学生对先哲崇高精神的感悟
“咬文嚼字”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然而阅读经典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俗话说“言为心声”,当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以后就能够透过文字看到孔子及其弟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他们远大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学生可以汲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但引导学生去理解《论语》中的“学”、“志”而且引导他们将这些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结合,从而得到人生的智慧。
二、遗憾与不足:
(一)本学期我刚刚接手这个班,师生的配合还不够默契。
(二)有的地方教师放手不够,学生自己研读还不够深入。
专题式教学是一种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在备课过程中我对它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由于本人生性愚钝,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些也将成为我日后努力的动力,在将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专题式教学的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最初的发问:子安宣邦著《孔子的学问》序
论语注释翻译欣赏(孔子论语全集)
论语:吾尝终日不食(15-31)
论语——注释版
转:《四书章句集注》读后感
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没时间读《论语》,就来读这28句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