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样题解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样题解析

考点(一):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例1. 轻轨电车是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无污染的新兴交通工具,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与架空电线的接触点由于高速摩擦会产生高温,因此接触点上的材料应该具有耐高温、不易氧化、能导电的性质,你认为接触点上的材料应选用(    )。

A. 金刚石       B. 铝        C. 石墨        D. 铜

解析:石墨熔点高,耐高温,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可用作轻轨电车与架空电线的接触点上的材料。

答案:C

思维误区:谈起物质的导电性,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金属,但铝和铜都容易被氧化,故要排除B、D这两个选项。

点评:本题是一道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的中考题,主要考查了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这类试题始终是中考化学的热点。

例2. 某实验创新小组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片铜片,用砂纸除去其表面的氧化物使其表现呈光亮的红色;

②用酒精灯将上述铜片烧到红热后,立即伸入到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为:铜片表面变成       色;

③在一支干燥的大试管中装入一定旦的经烘干处理过的木炭粉,再将经过②处理过的铜片部分埋入木炭粉中;

④按照下图所示的装置图连接好各种仪器;

 

⑤加热大试管,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后,先移走导管,后停止加热;

⑥待试管冷却后,用镊子取出铜片,洗净后观察。

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上述各空。

(2)②中用到的夹持仪器是          (填名称)。

(3)⑤中“先”、“后”颠倒,造成的后果是          

(4)⑥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表面埋入木炭粉的部分           

解析:将烧红的铜片插入到氧气中,铜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铜。再将表面被氧化的铜片插入到木炭粉中,加热,由于木炭具有还原性,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使氧化铜还原,因而铜片的表面由黑色变成红色。

实验结束时,若先停止加热后移走导管,由于试管内温度降低,试管内的气体压强减小,石灰水将倒吸入大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答案:(1)②黑色    ⑤ ;变浑浊    (2)坩埚钳    (3)石灰水倒吸入大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4)由黑色变成红色

思维误区:不仅在有气体参与反应的实验(如CO还原CuO)中要注意操作的先后顺序,在C还原CuO的实验中同样要注意先后顺序,这恰恰是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

点评:本题是对课本中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考查的知识点没变,仍然是考查碳单质的还原性。

 考点(二):二氧化碳的制法

例3. 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

                       ;②                       

(2)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3)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外,CO2也可以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4)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解析:气体的制取装置由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个部分组成,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收集装置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确定。锌是固体,稀硫酸是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因此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选B。若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制二氧化碳,则应选A作发生装置。

生成的CO2气体将F装置中广口瓶里的液体压入到量筒中,通过测定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从而确定生成的CO2的体积。CO2能溶于水,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故在水面上可放一层植物油。由于实验结束时植物油上方留存的气体的体积与实验前的气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答案:(1)①长颈漏斗;②集气瓶;(2)B,C或E;

(3)CaCO3+2HCl=CaCl2+H2O+CO2↑;;A;D  

(4)防止CO2溶于水;没有

思维误区:解答本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并用好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不可因循守旧。本题中用NaHCO3固体加热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选A,不能不假思索就错选成B。

点评:CO2的制法是中考的热点,药品的选用、装置的选择、气体的检验和收集等都是学习的重点。同时,还应把O2和CO2的制法进行对比,从而熟练掌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考点(三):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例4. 为了区别O2与CO2两瓶(或两种)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 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C. 分别倒入少量NaOH溶液,振荡

D. 用塑料可乐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1/5容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

解析:要充分利用O2和CO2具有的不同性质加以区别。C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O2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CO2一般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伸入CO2气体中则会熄灭;向盛满CO2的塑料瓶中倒水,盖紧瓶盖,振荡,由于CO2能溶于水,瓶中气体压强减小,塑料软瓶将变瘪。

答案:C

思维误区:同学们会认为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这个办法行得通,但它们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C项不可行。

想一想:采取什么改进措施就可用NaOH溶液来区别O2与CO2两种气体?

点评:本题实质考查的是O2和CO2的性质,要区别出这两种气体就必须通过实验产生不同的现象。除了上述A、B、D三种方法外,还可向两瓶气体中分别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石灰水变化的情况。

例5. 二氧化碳的下述用途没有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CO2用作气体肥料   B. CO2用于灭火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CO2用来制Na2CO3

解析:干冰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显然这没有涉及到CO2的化学性质。

答案:C

思维误区:此题易错选B。物质的用途不一定仅由一种性质决定,如CO2灭火既利用了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这一物理性质,又利用了CO2不具有可燃性和不具有助燃性这些化学性质。

点评: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则能体现出物质具有的性质。常见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都是中考化学的常考内容,应熟练掌握。

 考点(四):温室效应

例6. 衢州日报报道:2006年3月10日,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巨化股份”)迎来了JMD跨国公司,无偿帮助巨化股份进行环保技改,并把减少的二氧化碳废气排放权统统买走。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笔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根据“京都议定书”有关要求,世界各地纷纷采用多种措施和新技术,限制CO2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把工业上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采用“组分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6H2→X+4H2O。请写出X的化学式               

(2)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下列建议中,目前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大量植物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②公交车上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作燃料,使用天然气作燃料能从根本上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④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矿物能源。

解析:(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推出X的化学式为C2H4

(2)要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开发、利用新能源;二、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

答案:(1)C2H4    (2)①③

思维误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不含硫元素和无机矿物质,燃烧后不会产生污染空气的SO2和粉尘,但所含的碳元素充分燃烧后会生成CO2。另外,若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CO。

点评:能源问题、“温室效应”都是中考中的热点问题。尽管目前人类正在大力开发、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但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仍然是目前主要的能源,完全禁止这些燃烧的使用不切合实际。

 考点(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例7. 将螳螂放在盛有CO2的A瓶中,将蟋蟀放在盛有CO和O2的B瓶中,两个瓶都拧紧瓶盖,结果瓶中的小动物不久都死了。

A瓶中螳螂的死因是              ;B瓶中蟋蟀的死因是            

解析:CO2不能供动植物呼吸,A瓶中的螳螂因缺氧气窒息死亡;CO有剧毒,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动物最终缺少氧气死亡。

答案:(略)

思维误区:动物死亡的原因有多种,中毒致死只是其中的一种,CO有剧毒,CO2本身没有毒。

点评:对比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掌握CO2和CO的性质是弄清螳螂和蟋蟀不同死亡原因的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燃烧与燃料
2010年全国中考化学单元汇编(3)
2011年全国中考化学真题汇编:碳和碳的氧化物
专题四 碳和碳的化合物
[转载]2013年新课标中考化学考点梳理(全册4)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重难点都在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