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安门毛主席像会挂到何时?早在1980年时,邓小平就给出了答案

2018年9月27日晚,随着起重机拉动吊钩,重达1.5吨的毛主席像被稳稳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这是悬挂毛主席像的第69个年头。

在38年前的那个上午,邓公接见了名记法拉奇,回答了一个关于画像的问题。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法拉奇的首个问题便让翻译冷汗直流,邓公面色如常,嘴间开合便吐露出答案。

邓公与主席像

1980年8月11日,中央发出一道指示。

“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在公共场所挂得太多,这是政治上不庄重的表现,有碍国际观瞻,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的限度。”

文件发出的当天上午,两辆吊车与一辆大卡车便驶到人民大会堂东门。

这里挂着一张巨幅毛主席。

在众人诧异的眼神中,工人们将画像取出放上卡车。

人民大会堂维持多年的景象就此成为过往。

巨幅画像的取下仿佛一张倒下的多诺米牌。

以北京为中心,一场取画、推像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蔓延,进而引发惊涛骇浪。

一时间,无论国内国外都议论纷纷,一些西方媒体甚至明言:“毛泽东时代从此结束。”

在这股浪潮中,法拉奇当即通过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与我国搭上关系,直言要采访邓公。

她素以提问尖锐闻名,基辛格曾被她的提问弄得狼狈不堪,以至于称“接受法拉奇采访是我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无论是手握豪万的商业巨头,还是权势滔天的环球政要,选择接受法里奇的采访,都意味着要打一场脑力对撞的艰苦仗。

许多人都建议邓公回绝,可邓公却答应了法拉奇的采访。

因为他有话要说。

1980年8月21日,一辆黑色轿车载着法拉奇进入中南海。

在人民大会堂118厅,法拉奇见到了76岁的邓公。

稍作寒暄后,法拉奇将录音机放在茶桌上。

随后便抛出一个早已备好的杀招:“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法拉奇说到,她曾在几年前来过中国,可那时满街的毛主席像与标语如今都成了过往。

她问的是画像,可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作为翻译的施燕华日后回忆了那时的紧张:“我的背心全湿了。”

邓公对打来的枪弹淡然处之,十分干脆地给出了答案:“永远要保留下去。”

他补充说,毛主席像过去挂遍了全国各地,这是不应该的事情,太不严肃,而且无法表明对主席的尊重。

他说道:“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邓公的从容让法拉奇暗生敬佩,不过她又立马提出新的问题——毛主席纪念堂会不会拆?

这是比刚刚更直接而尖锐的提问,可邓公依旧面色如常。

他看向法拉奇:“建毛主席纪念堂,应当说,那是违反毛主席自己的意见的。”

邓公说,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主席便提议所有领导在死后都火化了事,不把负担留给后人,并且第一个在在提议上签了字。

如今的纪念堂是不符合主席要求的。

阐述历史后,邓公话锋一转,表达出鲜明的态度:“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

这场持续两小时的采访在日后成为了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第一手资料。

邓公借着法拉奇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态度

向来骄傲的法拉奇也在之后向邓公寄来一封感谢信,称邓公是“邓小平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这番采访成为日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关键部分。

邓公说,他曾让警卫局同志拿着翻译出的采访稿去询问战士们的想法,他们都说“这样讲好,能接受。”

自此,一场围绕画像的风波成为了助力我国发展的风力。

而永远保留的主席像背后则需要无数专家的支撑。

从相片到主席像

从一张相片到天安门楼画像需要多久?

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前组长陈石林给出的答案是30年。

他曾为毛主席时代所有国家领导人加工照片。

在10来岁时,陈石林便在南京一家照相馆学艺,随后四方云游。

香港、台湾……

他拿着相机与照片辗转各地,当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大陆。

靠着一手神乎其技的光线加工水平,陈石林作为高级人才加入了新华社。

从1950年到1959年这10年间,新华社先后公开发表了两张毛泽东标准像。

这些作为全国画像参考的照片,其背后功臣便是陈石林。

出于保护毛主席安全的考虑,毛主席从来不上照相馆拍照,而且他本人也不喜欢让人摆拍。

为了制作主席的标准照,陈石林想出了拿主席过往照片来制作的想法。

在上万张底片中,陈石林从一张主席与劳模的合影里找到了标准。

他将钟表发条磨细,随后修掉底片上毛主席右后侧的人头。

这张诞生于合影的首张标准像投入使用头一年便印刷了2000多万张,并在日后成为了新版人民币上的图案。

在人民大会堂的暗房中,陈石林对一张张绝对保密的照片进行精修,废了的照片投入火炉,未改好的照片不能带出。

每次天安门有重大活动,记者刚拍完照便会将胶卷送入陈石林的暗房。

“我从来不讲主席不上像,而是主席的真实形象有没有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陈石林说在暗房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

相片要像主席,关键是要对主席精气神进行领会,需要突出神韵,而非全按外相照搬。

他举例到,毛主席额头上有“龙骨”,智慧纹很细,有时候送来的照片比较暗挡住了主席的特点,他这时便会将此处的光修亮些。

主席晚年眼袋比较重,眼睛也因为疾病不再明亮,他便会让眼袋更柔和些,同时会在眼白处提高些亮度来还原主席本人的风采。

陈石林说,除了照片外,相纸也是很重要的,那时毛主席的相片用的是匈牙利放大纸,不会像普通相纸那般因为伸缩而变形。

陈石林修照片时也遇见过不同意见。

曾有人说为什么毛主席因为抽烟牙很黑,为什么照片上牙全是白的,是不是违背了真实性?

陈石林做了解释:主席平日工作太累,在战争年代更是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让他经常刷牙是不符合实际的。

他的牙不白不是因为本来就不白,而是将时间花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

他们作为技术工作者,应该要考虑主席的生平,不能因为照片上的黑牙便忽略主席的牙本身是白的。

“从本质上看,主席的牙本身是白的,把黑牙齿修掉才是真实的效果。”

对于修图的程度,陈石林也说其中很有讲究。

毛主席第三张标准照起初请了其他人来修,可对方却修得太过仔细,面部太光滑搞得主席像个瓷娃娃,完全没了军旅出身那种气质。

最后陈石林还原了主席的精神面貌。

让陈石林最出名的事情是那次为主席抚平领口。

在1964年,新华社记者郑景康因为面见主席太过紧张,导致拍摄第四版标准照时没有拍好。

陈石林形容那张照片道:“当时我拿到照片后,只感到作为一位伟人,毛泽东这张照片根本不能和崇拜他的群众见面。”

他讲,那张照片几乎是废品,眼神无光,面容苍老,衣服被大块阴影遮挡,衣领也不整齐,完全无法面众。

因为主席事务繁忙,再让人补拍一张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了处理好此事,陈石林将自己关进了暗房。

拿着主席的照片,陈石林用4倍放大镜一点点在底片上做微调。

当他拿着修好的照片走出暗房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张照片上的主席居然比5年前第三版标准照还要更好。

不但神态精神,衣着整齐,一股伟人的气质更是扑面而来。

主席的女儿李讷亲口赞叹:“无论在哪个方向看,主席的眼睛都在看着你。”

这张由郑景康拍摄、陈石林修整加工的毛泽东第四幅标准照,成为了日后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参照。

在主席离世时,陈石林作为第一批群众代表瞻仰了主席遗容。

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主席本人。

他说,主席的脸上化了妆,看上去和活着的时候差不多。

“毛主席轮廓还是挺好的,但和照片上不一样。”他感慨道。

为什么主席像要手工绘画

天安门曾挂过八版毛主席画像。

如今挂着的是1967年10月1日的版本。

担任主笔的是北京市美术公司王国栋。

在王国栋以前,诸多美术从业者并非科班出身,到处游荡接散活,几乎没有一个固定办公地点。

这就导致很多当时产出的领袖画像质量参差不齐,颜色也不统一,极大影响了传播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批准下,王国栋接过了绘制主席画像的任务,其后印刷发往全国的彩色毛泽东像、周恩来像等,也都是他来绘制。

王国栋的徒弟石京生回忆了60年更换主席像的原因——阿尔巴尼亚总理穆罕默德·谢胡来华参加声讨美帝国主义大会。

这次大会在北京工体召开,其上挂着毛主席与阿尔巴尼亚总书记霍查的肖像照。

周总理负责主持这次大会。

在巡查时,他发现两幅画像并不协调。

毛主席的画像面容慈祥温和,但一旁的画像则更突出庄严的特点。

周总理因此要求重新换一幅画像。

此后,天安门城楼也挂上了这幅第八版毛主席画像。

对于主席画像,当时有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直接采用陈石林的第四版标准照片,而是要再让画家以标准照为标准进行手绘?

石京生回答说,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如果使用可以随意复制的相片作为挂在天安门楼上的相片未免有些轻佻。

使用手绘作画,凝聚画家心血的主席画像更能显示出人们对主席的尊重。

这是自古以来纪念前人的仪式感。

他指出绘制毛主席像有着特殊要求,可以总结为“平、光、亮”三点。

“平”,就是落笔不能乱挥洒,用大笔触省事,而是要小笔慢画,将颜色铺平,不然便容易被灰尘侵入纹路,导致画作腐朽。

“光”,则要求落笔者要将颜色处理干净,衔接处要融洽,而且色调要恰到好处,不能太暗也不亮,其中对红色要求尤高。

“亮”,便是画像要突出毛主席的风采,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

“人物肖像画是二度创作,而绝非是简单地临摹照片。”石京生强调道。

除了怎么画,用什么画也是画家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

因为毛主席像高6.4米、宽5米,面积较大,作为主色调的红色又容易褪色,且画像常年处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下。

想让主席画像屹立于天安门城楼,对颜料与画布的挑选都极为重要。

主席像上的颜料都是特制的颜料:“红是铬红,还有专门生产的耐晒色,比化学物质可靠。历史上,中国画颜料也是用矿物质和植物成分制作,否则不会保留很长久。当然,关键在于使用者和调色的水准技法。”

画布原本是靠几张拼接的,不过在王国栋的努力下,最后制出了宽幅的亚麻油画布,其上涂层加有密料猪皮鳔胶。

这样的画布不但能抓住颜料不易脱落,也避免了拼接带来的影响。

石京生回忆了他们几个弟子当初跟随师父专门学习画主席巨幅像的日子。

“那是真正手把手严格地传授技艺,先让我画了列宁,又画了斯大林,对于大的画幅有了控制能力,才敢让我们放手画天安门的毛主席肖像。”

在天安门后面西北角画篷里,石京生与师兄弟们每天都在画架上上下飞舞,每画完一部分便下去跑到100米外观看效果。

甚至有时还会用8倍望远镜来观看肉眼见不到的细节。

虚实、色调、神态……

在一堆堆角度中,画家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张大像画下来,要跑个几百次。”

石京生说这种绘画需要丰富的经验:“只有天天看照片,画多了,才有这种经验。用什么样的红,自己要把握好。”

王国栋老爷子之后,他的徒弟葛小光在1977年接过了主笔位置。

毛主席画像中的技术也随着时间慢慢进步。

最开始由五合板构成的画架,如爱1994按变为了一块手糊成型的平面玻璃钢层压板,不再会因雨雪而变形。

2010年,航空材料也投入了主席画像的使用,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帮助下,画像悬挂期间抗大气自然老化的问题也被攻克。

维护画像成为了更便捷的事情。

2019年9月24日23点,当新中国迈入70周年倒计时之时,天安门广场照例开始了主席画像一年一次的换新工作。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画像见证了我国多年的腾飞,而人们也将如邓公所言那般记住主席的音容相貌。

信息来源:

央视网《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泽东像要永远保留下去》

凤凰网《天安门前的毛泽东像,原来还有那么多小秘密》

人民网《法拉奇问邓小平:天安门上毛主席像是否永远保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拉奇问邓小平:天安门上毛主席像会挂多久?
1980年,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天安门的毛主席像是否永久保留?邓主席爽快回了7字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会挂多久?1980年邓公接受采访,亲自作出解答
毛主席画像挂在天安门已经73年,还要挂多久?1980年邓公便已解答
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会挂到何时?1980年,邓小平给出真正答案
毛主席像已挂在天安门74年,还会挂多久?邓小平同志早就给出了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