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头菇

田头菇 - 基本信息

学名:Agrocybe aegerita(Brig.ex Fr.) Sing,   

别名:柱状田头菇,柳松茸,茶菇,柱状环锈伞 ,杨树菇等   

英文名:Southern poplar Mushroom,Black poplar Mushroom Swordbelt Agrocybe。   

分类地位: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粪锈伞科、田蘑属。   

常用中文名为杨树菇(《中国食用菌志》),柱状田头菇(《真菌名词及名称》);有的文献上称为柱形田头菇(《长白山伞菌图志》),柱状环锈伞(《食用灰树花》),爱杰利亚鳞伞(《现代灰树花栽培学》),茶薪菇(《食用灰树花》)。地方俗名称为柳菇、茶菇(云南),柳环菌(贵州),朴菇(福建尤溪、连城),柳松菇(台湾、上海)。因具有松茸风味,日本又称柳松茸、柳锷茸。

田头菇 - 营养保健

杨田头菇成熟时,食物纤维在子实体中的含量以菌柄为最高,因而杨树菇的菌盖和菌柄能给人以不同的风味和质感,盖肥柄脆,口感极佳,营养丰富。据资料,菇体含还原糖29.96%,总糖54.36%,粗蛋白27.51%,氨基酸含量丰富,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齐全,其中赖氨酸含量高达1.75%。因此,田头菇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伞菌。

田头菇

 另据日本高马、佐佐木等(1978)在《杨树菇香味的组分》一文中指出,用气相色谱法和质谱分析法对杨树菇的挥发性香味组分分析,已鉴定出其中含二种酯(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九种醇(乙醇,2甲基二丁醇,3甲基二丁醇,1—乙醇,3—辛醇,1—辛烯三醇,1—辛醇,苯甲醇和2苯基乙醇),四种羰基化合物(3—辛酮,苯甲醛,苯乙醛和2—甲基玉桂醛),二种酸(醋酸和苯乙酸),三种化合物(甲苯,异丙基苯和氧芴)以及二种不稳定的化合物(n—丁基甲酯和2,3丁二醇)。文中指出田头菇的主要香味组分是1—辛烯三醇;而苯甲醛则具有类似杏花的香味,苯乙醛也是已知的重要香味成分。 田头菇又具有一定药用价值,性甘、淡,味平。功能利尿渗湿,健脾止泻,清肺热,平肝明目。据清吴林《吴蕈谱》记载,可治“肺热面肿”;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可治“心痛”(胃炎、胃溃疡)。在福建的闽西北地区,民间有用风干保存的杨树菇治胃冷、胃炎水肿的传统,疗效甚佳。陈士瑜等在《蕈菌医方集成》(2000年)中记录了许多用田头菇治病的民间单验方和食疗方。福建师大生物工程学院许旭萍等(1998)对田头菇的深层发酵产物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皂苷、三萜皂苷和多糖等化学成分。多糖的含量是香菇的11.5倍,具抗肿瘤活性,其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分别为90%和80%。因此,杨树菇是一种兼有食、药用价值的菇菌。

田头菇 - 菌体特性

形态

子实体中等大小,连生或丛生。菇盖半球形至扁平,中部稍突出,表面光滑,幼时暗红褐色,后渐变为褐色或浅土黄褐色,边缘淡褐色,有浅皱纹。菌肉污白色,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菌褶白色,后变咖啡色,密集,直生,不等长。 菌柄长3~9厘米,粗0.4~1厘米,污白色,向下渐呈淡褐色,具纤毛状小鳞片,内实至松软,多弯曲和稍扭转(彩图35),脆嫩。菌环膜质,白色,表面具细条纹,生于菇柄上部,往往因布满孢子而呈褐色。孢子印褐色。菌丝无色,有锁状联合。   

生态

田头菇是中温性菌类,其出菇适温范围较广,一般春、秋两季自然发生于杨、柳、枫、榕、小叶榕等阔叶树的枯死树干和腐朽的树桩及埋于土内的树根上。杨树菇是一种世界性食用菌,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我国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山西、海南、台湾等省区。   

发育

 杨树菇由担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体,单孢菌丝体自孕形成子实体,产生担子及担孢子,从而完成生活循环。在杨树菇的生活史中,除担孢子—担子—担孢子的有性循环之外,还存在菌丝体—厚垣孢子、节孢子—菌丝体的无性循环。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完成其生活史一般需60~80天;但在不同生活条件下,生活周期的长短有所不同。

田头菇

 对田头菇的遗传特征和生活史的研究,德国F.Zadrazil等(1989),R.Marmcisse等(1989)以及日本善如寺厚(1986)等均提出,杨树菇为异宗结合四极性真菌,但存在单核结实现象。国内丁文奇(1984,1987)、张引芳等(1995)的研究证实,杨树菇的担子上只着生两个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的菌丝具有锁状联合且自交可孕,与典型的异宗结合真菌有所不同。杨树菇的菌丝可形成无性孢子,因而在其生活史中除有性生殖循环之外,还存在无性生殖循环过程。认识杨树菇的遗传特征,为正确选择菌种选育的途径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1.有性生殖 杨树菇成熟的子实体,每个担子上只着生两个担孢子,其顶端有一个发芽孔。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担孢子经48~72小时左右萌发,芽管从担孢子一端的发芽孔中伸出,然后逐渐生长、分支,形成白色絮状菌丝体。单一担孢子萌发的菌丝在分隔处有典型的锁状联合。进入生理成熟后,菌丝开始扭结,形成结实性菌丝体,进而形成子实体原基,发育成熟的子实体,又开始释放担孢子。   

2.无性繁殖 杨树菇的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遇不良环境条件,如营养匮缺,菌龄过长等情形,会产生一种梨形的厚垣孢子,有时也能形成节孢子。这种现象常明显地发生在琼脂斜面上,用肉眼即可识别。若用已形成节孢子的菌丝体接种,在培养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凡是种块在斜面上拖过的地方,都有节孢子萌发后形成的分散菌落。厚垣孢子或节孢子可以在斜面上萌发新的菌丝体,并生长发育成正常的子实体。由菌丝厚垣孢子、节孢子菌丝体的循环过程,是杨树菇的无性繁殖过程。   

3.遗传特征 在有性生殖特征上,我国栽培的杨树菇担子上只着生两个担孢子。其单个担孢子萌发的菌丝体具有锁状联合且可孕,这不同于典型的异宗结合菇类,即杨树菇不经过“带不同性亲和因子的单核菌丝体结合”而出菇;亦不同于异宗结合菌的同核体结实现象;单孢菌丝具锁状联合,又有异于典型的次级同宗结合菇类如双孢蘑菇。因此,田头菇应属于具锁状联合的次级同宗结合的双孢担子菌,其交配系统中的不亲和因子可能只受一对基因Aa的控制。   

营养

田头菇是木腐菇类,靠吸收腐木的营养生长繁殖。在自然条件下,生于活立木的死亡部分、伐桩及暗根上。分解木材能力中等,比平菇、香菇等分解能力弱,但可引起活树心材白色至淡黄色腐朽,使树干形成空洞。人工栽培适宜的树种有白杨、黑杨、拟赤杨、柳树、山毛榉等质地比较疏松的树种的段木及其木屑。生理学研究表明,田头菇没有虫漆酶活性,故利用木质素能力较弱,而蛋白酶的活性比平菇强10倍,因而在人工栽培时必须满足其营养生理需求。据陈景荣等(1992)、张松(2000)等报道,杨树菇对碳氮营养的利用,其菌丝体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在果糖、半乳糖、乳糖上生长不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实体
菌丝是什么
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真菌门
专家讲堂 | 认识灵芝——子实体是法定中药材(一)
多姿多彩的真菌世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