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有的促人改变都得“三脑合一”
userphoto

2022.06.16 广东

关注

读书也罢,上课也罢,最根本的目的都是寻求改变,最直接的效果也要通过改变来体现。如果学生说:“老师,你的课程太好了,让我受益匪浅。”但实际上学生上完课之后没有任何变化,这样的学习就如同没学习一样。从这个角度看,老师是促进人们改变的人。

然而,事实上,人是很难改变的。西方有句谚语说:“只有尿湿了尿布的孩子才愿意改变。”有人说世界上有两大难题:一个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另一个是把自己脑袋里的思想装到别人脑袋里。我仔细琢磨后发现,如果你有本事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脑袋里,那么别人口袋里的钱迟早会装到你口袋里,也就是说,如果第二个难题解决了,第一个难题也就自然解决了。可见,让人改变是世间第一难的事情。

那么,促人改变与哪些要素有关呢?

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讲道理。但为什么那些整天只知道讲大道理的人声嘶力竭地给别人讲道理,却总是收效甚微呢?问题就出在只讲道理不足以促成一个人彻底改变。单讲道理不足以让人相信,所以没有人相信。分量不足、力道不够呀。

那么,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人的改变呢?或者,还有什么因素左右着人们不去改变呢?有烟瘾的肺癌患者可能说:“我知道抽烟对我的病不好,可是我习惯了,'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吃完饭下意识的动作就是去口袋摸烟。”可见,行为习惯是影响人改变的另一个因素。

此外还有什么因素呢?有人说受环境影响,有人说跟着感觉走,有人说感情……对了,就是情感体验。情感从来都是影响一个人决策的重要因素(如图 )。

 图 影响改变的三大因素

还有没有第四个因素呢?我曾经尝试发掘其他因素,后来发现我能找到的其他因素都能归结到上述三大因素之中。后来我把上述三个因素和保罗·麦克莱恩的“三重脑”假说连接起来,就释然了——因为上述三个因素分别连接着人类从爬行动物进化到今天的“三重脑”。概而言之,认知是偏逻辑的,逻辑推理的机能在大脑皮层;情感则由大脑的颞叶和杏仁核来驱动和反应;行为是由下丘脑做出指令,脑干和小脑协调来完成的。

最理想的情况下,“三脑合一”的改变才是最和谐、最彻底的改变。但在太多时候,人们所处的状态并不是“三脑合一”的和谐状态,所以内心会纠结、郁闷。认知脑、情感脑和行为脑经常在我们躯体里玩着“三国杀”的游戏,任何两者的合作都能够战胜第三者,甚至有的时候,某一个脑内部也会产生矛盾,如矛盾的认知、复杂的感情、下意识的动作等。

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脑之间始终维系着一种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人的改变可以从任何一个脑开始,完成三脑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一种自动强化的机制就开始了,人们从外界摄入的能量会源源不断供给到这个循环中。所谓“循环无端,周行不殆”,促进人们改变的循环可以从任何一个脑开始,重要的是要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管从哪个脑开始,只要认知脑找到意义和价值,行动脑找到方法,情感脑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三种脑能量不断参与进来的循环就能形成。

树木的成长是有年轮的,每一年都比上一年有明显的增量成长。人的成长也一样,假如人的成长也有“年轮”的话,每一年都应该有增量的成长,人才会有成就感,才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才会更有成长的动力。具体到认知脑、情感脑和行为脑三个不同能量的运用系统,人们每年都要能够感觉到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增量,成长的“年轮”才会被清晰地感知到。有意思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增量是相互影响的,有增量的认知,才会有增量的行为;有增量的行为,才会有增量的情感体验;增量的情感体验,又会激励人们反思和更大胆地探索,于是,内在的能量循环就运转起来了。

人一旦建立起认知、行为、情感三者相互增强的内在循环,成长的通路就建立起来了。因为脑、心、腹三部分能量都有一个增量(德尔塔),所以成长的势能就很足,势能转化成动能,成长的动力也就很足。我发现,那些工作有激情、有目标意识和责任心强、执行力好的员工,总能找到自己的增量。这是我自己多年观察的经验和保罗·麦克莱恩的三脑理论建立连接以后的一种建构,我做了很多验证,感觉非常实用。我称之为“三德尔塔法则”(如图)。

 图 三德尔塔法则成长螺旋

以打游戏为例。打游戏的初学者都先要了解游戏的规则,这就是认知脑的学习。然后再尝试打两把,试打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如果碰巧赢了,就会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加强化了他对规则的理解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就会更有积极性地再打下去。如果再打再赢,就会感受到更强烈的情感体验,于是一个“认知—行为—积极情感体验—更深刻认识—更积极行为—更积极情感体验”的良性循环就建立并强化了,多次强化后,打游戏就上瘾了。相反,如果头几把恰好手气不好输了,得到挫败的消极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就会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认知是不是正确、可靠,继而考虑自己是不是适合玩这个游戏。如果多次都输,也许初学者会放弃这个游戏。

无论是线上课堂还是线下课堂,其作用都是促进学员形成“认知—行为—情感”的第一圈,然后由学员在课后继续把这个雪球滚下去。课堂常常是雪球滚起来的基础,所以第一圈还是很重要的。从学员的角度看,正式课堂仅仅是其有效改变的一个环节,而学员真正的改变需要持久强化、持续能量投入的正循环。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就了事了,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认知—行为—情感”循环。这个循环形成,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

无论课堂演绎得多么精彩,老师讲得多么眉飞色舞,学员笑得多么前仰后合,最后检验培训效果的只有一样:就是学员有没有改变。我认为,一切不以学员改变为目的的培训都是耍流氓,都是花拳绣腿。延伸到现在的互联网+教育上,这句话仍然成立:一切不以学员改变为目的的互联网+教育都是耍流氓。做培训和看表演最大的不同恰恰在于培训要追求学员的改变,而表演纯属娱乐,一笑了之,把培训往纯娱乐方向发展是很危险的。学员上课不是看小品、听相声,或只为了图个乐子。课堂上要给学员真实的体验没错,但须牢记,体验的目的必须是促进学员内心世界或外在行为的改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星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独家演讲精选】田俊国:如何开发微精品课程
从心理学上讲,爱到底是什么?
如何开发微精品课程
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