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悸

【定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范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等,以心悸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①《黄帝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瘀血病脉证治》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③元·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云:“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

怔忡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④明·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云:“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⑤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怔忡惊恐》中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⑥清·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医林改错》中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获效。

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1.体虚劳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致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2.七情所伤

①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发心悸

《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②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

③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

④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感受外邪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②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4.药食不当

①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则为悸。

正如清·吴澄《不居集·怔忡惊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云:“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心血不足,多为痰火扰动。”

②或因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引起心悸。如中药附子、乌头、雄黄蟾酥麻黄等,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或补液过快、过多等。

【病位】: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

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①如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搏动紊乱;

②或心阳虚衰,血脉瘀滞,心神失养;

③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不交

④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

⑤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气失畅;

⑥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留;

⑦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

⑧或热毒犯肺,肺失宣肃,内舍于心,血运失常;

⑨或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均可引发心悸

【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①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

②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临床上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者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兼气血瘀滞。

【证候表现】:

心悸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可表现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虚胆怯气阴两虚等证。

②病久阳虚者则表现为心阳不振,脾肾阳虚,甚或水饮凌心之证;

阴虚血亏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证。

④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可出现阴阳俱损之候。

⑤若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等危候。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涩、缓、沉、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发病常与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服用特殊药物等有关。

实验室检查:心悸病人应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便的手段,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阿托品试验等检查。临床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超声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①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③联系: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乃冲气上逆,发自少腹。

《难经·五十六难》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

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本方组成:人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龙齿组成。

加减配伍:

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

②兼见心阳不振——加肉桂、炮附子

③兼心血不足——加阿胶制何首乌龙眼肉

④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

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

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2.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

本方组成:白术当归茯神炙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人参生姜大枣组成。

加减配伍:

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

②兼阳虚而汗出肢冷——加炮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

③兼阴虚,重用麦冬生地黄阿胶,加北沙参玉竹石斛

纳呆腹胀——加陈皮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

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

⑥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心悸者——可用生脉散

3.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组成:

天王补心丹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冬天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朱砂组成;

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组成。

前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后方清心降火,重镇安神。

加减配伍: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甲熟地黄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②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

③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

4.心阳不振

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参附汤

组成: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组成;

参附汤人参、炮附子生姜组成。

前方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后方益心气,温心阳

加减配伍:

①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黄芪、炮附子肉桂

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或用独参汤

③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

④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

⑤兼见阴伤者——加麦冬枸杞子玉竹五味子

⑥若心阳不振,以致心动过缓者——酌加蜜麻黄补骨脂,重用桂枝

5.水饮凌心

临床表现: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

本方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加减配伍:

①兼见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

②兼见肺气不宣,肺有水湿者,咳喘,胸闷——加杏仁前胡桔梗葶苈子五加皮防己

③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益母草

④若见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可用真武汤

6.瘀阻心脉

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

本方组成: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芎生地黄乳香组成。

加减配伍:

气滞血瘀——加用柴胡枳壳

②兼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

③兼血虚——加制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

④兼阴虚——加麦冬玉竹女贞子

⑤兼阳虚——加炮附子肉桂淫羊藿

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

⑦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

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

7.痰火扰心

临床表现: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

本方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生姜大枣组成。

加减配伍:

①痰热互结,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心悸重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

③火郁伤阴——加麦冬玉竹天冬生地黄

④兼见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谷芽麦芽砂仁

【辨治备要】: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心悸者首应分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2.辨病位: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心。故临床亦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3.预后转归:心悸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

①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

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猝死

(二)治法方药

心悸应分虚实论治。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③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④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

【临证要点】:

1.治法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快速型心律失常

①功能性心律失常多由自主神经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以快速型多见。辨证多为气阴两虚,心神不安,肝气郁结,治疗以益气养阴,重镇安神,疏肝解郁为法。

②器质性心律失常,临床以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为多见。

a.冠心病心律失常者以气虚血瘀为主,常用益气活血之法;

b.风心病伴心律失常者,以“通”为主要治则,常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

c.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者,在益气养阴、活血通阳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之剂。

(2)缓慢型心律失常病机主要为心气虚弱,推动气血运行无力;肾阳不足,不能助心阳搏动。治疗应以补心气、温肾阳为法。

2.用药上,基于辨证论治,酌情加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草药

(1)快速型心律失常:加用益母草苦参莲子心延胡索等。

(2)缓慢型心律失常:加用麻黄细辛桂枝等。

此外,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的理论,心悸日久当补益与通络并用。

3.心律失常的急危重症及处理。

临床上心律失常变化往往比较迅速。

①一般地说室性早搏较房性早搏病情严重,室性早搏中多源性室早、频发室早、两个室早联发以及早搏的R波落在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上,均被认为是危险征象,必须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扑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必须立即处理以防室颤。

③室颤是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心脏已经失去泵血作用,必须争分夺秒给予除颤。

【预防调护】:

心悸每因情志内伤,恐惧而诱发,故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为害,减少发病。

②居住环境宜安静,避免噪音、突然性的声响等一切不良刺激。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避免外邪侵袭。一般心悸患者宜参加适当活动,有利于调畅气机,怡神养心。

③久病或心阳虚弱者以休息为主,避免过劳耗伤心气

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情志刺激以及思虑过度,有利于心悸的少发或不发。

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气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

⑥积极治疗原发证,如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证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小结】:

定义:心悸多因体虚劳倦(久病失养或劳伤过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

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病及一脏,抑或病及多脏。

病理性质:病机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为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扰动心神。两者常相互夹杂。

虚证之中,常兼痰浊、水饮血瘀为患;

实证之中,则多有脏腑虚弱的表现。

治则治法:

虚证者,或补气血之不足,或调阴阳之盛衰,以求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心神得养;

实证者,或行气祛瘀,或清心泻火,或化痰逐饮,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加减配伍:因心中动悸不安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故可配合安神之品。因虚者,常配以养血安神之品;因实者,则配用重镇安神药物。

【古籍摘要】:

①《景岳全书·怔忡惊悸》: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原,所以在上则浮振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色。”

②《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证目》:“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③《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有其惊悸恒发于夜间,每当交睫于甫睡之时,其心中即惊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作惊悸也。宜清痰之药与养心之药并用。方用二陈汤当归、菖蒲、远志煎汤送服朱砂细末三分,有热者加玄参数钱,自能安枕熟睡而无惊悸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悸中医辩证论治
心悸辨证治疗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一节 心悸
心悸是什么意思什么感觉(什么是心悸有什么症状)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心悸)
心悸(心律失常)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