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 沈建忠
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 沈建忠

  【摘 要】在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中,注重文本细读应以语言活动为基本形式,应重视文本的整体性,应强化文体意识,应让学生深入感受、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文本细读 阅读教学 语言活动 整体性 文体意识 
   
  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是开展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却常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要想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文本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强化,文本细读必须要加强。 
  一、文本细读应以语言活动为基本形式 
  阅读教学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教学活动应一切从文本出发,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师生的一切感悟都应当从文本阅读开始。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只有辨词析句,才能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从王夫人房里那“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可以读出贾府不是暴发户也不是破落人家,因为唯有“半旧”才能更真实地显示出贾府是个几代强盛的显赫家族。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药》中夏四奶奶上坟时提的那只“破旧的朱漆圆篮”,可见其家道中落。列宁曾说过“文盲总是远离政治的。”而夏瑜喊出了“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夏瑜又觉得“阿义可怜”,体现了夏瑜悲天悯人的博爱胸怀。我们如果关注文本的细节,我们还会发现“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三个人说夏瑜“疯了”时的表情、语气、音量都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他们三个人的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所决定的。 
  二、文本细读应重视文本阅读的整体性 
  强化文本意识,注重文本细读要从整个篇章着手。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第一句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文章第一句怎么就劈头出现个“也”字?这显得十分突兀。鲁迅这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它说明东京的前一站无非是这样,对那个地方,“我”已经没有好感了,于是到东京来。哪里知道到东京来“也”无非是这样。 
  如果联系了文章的结构和写作背景,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了。鲁迅原先在国内的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感到不满意,就到日本东京去留学。但是到东京后,发现很多人都心不在焉。原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所以“我”才要到仙台去。如果就句论句,不从整篇文章结构着手,这句话肯定会显得很突兀。鲁迅先生正是用了这个“也”字才省掉了以上的这些说明。 
  再如鲁迅的《秋夜》的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没有直说“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而分成四个短句,后两个短句还有重复之嫌。正是这个格式这个“也”字渲染了秋夜的孤寂,落寞和肃杀的氛围,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情感状态,可谓神来之笔。 
  三、文本细读更应强化文体意识 
  根据文体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文体教会学生文本细读的学习方法,根据文体选择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 
  许多教师在教王实甫《西厢记》的《长亭送别》片断时往往着眼于文中的几支曲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鉴赏,但问题是《长亭送别》是戏剧而不是诗歌,对其进行鉴赏的指向也应该是人物的心理、性格和矛盾冲突。同样,《陈情表》应该学习作者“陈情”的艺术,而不应该去讨论“忠孝”的问题。 
  同样,我们在读小说时,也应注意小说的文体特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行为的刻画。如《守财奴》中,当老葛朗台看到欧也妮手中那个嵌着金子的梳妆匣时,“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一“纵”一“扑”,如此敏捷的身手显然不符合葛朗台七十六岁的年龄。但这不合常理的举动,恰恰是作为“看见金子,占有金子”的守财奴对金子的本能反应,由此可见葛朗台的贪婪。 
  四、文本细读应让学生“披文以入情”,真切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披文入情”,就是指在赏读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去“沿波讨源”,从而领会文章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情感。 
  姚鼐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这是在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真切的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如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一句的评品,教师可先从语言文字上去引领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后,教师再从情感上接着引导,读这个句子时要展开想象,想象作者面对这样一个场景会是怎样的一种神情,让学生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悲凉。由文字到情感,这是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同样,“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也是“不要紧之题”,也可以先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上去体会从“篱”到“墙”的变化而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再引导学生朗读句尾的“矣”字,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矣”字像作者的一声叹息,充满了作者的哀恸和悲情。 
  五、文本细读更应让学生“入情以披文”,深刻理解 
  古语说“披文以入情”,那是一般的阅读活动,就阅读教学而言,我更愿意说是“入情以披文”,因为语文阅读课主要的目标还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只不过我们离不开文本中的“情”和文中的“道”来接近文本,许多时候,我们都得借助文本的“义”“理”“道”“情”“境”来让学生接近文本,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 
  我觉得语文学习离不开读文前的情感蓄势,也离不开读文时的情感跌宕,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细读慢品。我觉得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是感受文字魅力的首选载体,如文中短句的使用,警句的锻造,变式句的巧用,甚至是大量关联词的使用,尤其是记叙的详略安排等等,都可以在反复诵读和品味中体会,诵读体会不是单纯刻板的语言知识解析,而是从某种情、理表达的需要去摩玩。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以议论抒情为主,叙述的地方不多,而细致的描写仅有一处,兹录如下: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我们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和把握了作者的主体情感后再来读这段话,首先会感觉到这段文字有两个互相矛盾的地方,一是叙述的“详”,这段描写细致准确地交代了两位烈士身体受创的部位:刘和珍中弹时,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杨德群中弹时,“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随后“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这些都表明执政府卫队的目的就是要从肉体上消灭学生。同时,这段描写还交代了两位烈士受枪击的方向和角度:刘和珍的受创是“从背部入”,是从背后受到的打击,也就是在撤退中受到的打击。显而易见,这是段政府蓄意组织的一场谋杀,让刘和珍们“立仆”、让杨德群们“死掉”才是这场谋杀的最终目的。二是叙述的“略”,描写没有作任何的渲染,连句子也是如此简略,从“立仆”、“也立仆”就可以见到。 
  对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已经“入情”的前提下明确,“详”,是因为要控诉,要揭露,这种纪实性的笔墨最有力,这是血写的事实,可谓铁证如山。“略”,是因为不忍心,不忍心再细述一遍烈士们的惨况。我们可以感到,“详”与“略”就这样统一于鲁迅那深厚凝滞的情感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沈建忠 文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如何把握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度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文本细读——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罪魁祸首
发掘文本“言语形式”四法
邓彤之于语文阅读的观点
【讲座回眸】阅读教学漫谈——阅读素养和应试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