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帛书老子4.1|反也者道之动也

读帛书老子4.1.mp3 来自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00:00 30:09
【提要】有人认为大陆对台政策全面失败, 通过对“弱者道之用” 的理解,我却认为正好相反,大陆对台政策相当成功。

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帛书德经》第4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40章

【两点说明】
    1、这一章很短,只有四句。
    在《道德经》中,这四句是在“上士闻道章”之前
    而在《帛书老子》里,这四句在“上士闻道章”之后
    2、《老子》一书原本是不分章的,三国时期的王弼,天才地分为了81章。分章有利于初学者的入门,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会发现王弼的分章,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章就是一例。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这两句,和上一章合并更合理一些。
    而“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归于下一章更合理。
    至于原因,解读完再总结。

    这一章第一个让我感兴趣的问题是:
【为啥多了两个“也”?】
    《帛书老子》的版本是“反也者,道之动也”,而后来的版本是“反者道之动”。
    按理说,越是古代越应该惜字如金啊,多余的字,应该省掉才对啊。但是,在《帛书老子》中,多次出现比后来版本不但不少字,反而多字的情况。
    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后代的版本就简化为“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问题,我没有“考证”,只是提出自己的猜测。
    我猜测,帛书时代的文字讲究“音声相合”,写出来的文字,也就是“音”,和真实的“声”相一致。
    加上“也”,整个句子读起来韵味更足,而去掉“也”则有些生硬。
    后来,随着文学的发展,“音”与“声”渐渐分离,许多文字已经只是用“眼”看,而不必发出“声”读。于是,“之乎者也”类的语气词,渐渐消失。
    无独有偶,宋词在开始的时候,都是要求“音声相合”的,每首词都是一首歌曲。后来,苏轼把词从音乐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
    这个猜测先放这里,以后再不断考证。

反也者,道之动也

    这句话,不难理解。

    上一章中,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都是“反者,道之动”。

   “道”的运行规律,就是向“反”的方向而动。

    我们常说“世界是圆的”,这也暗合“反者,道之动”。

    有人可能疑问了,现实世界,多数情况明明是“正着动”的啊。

    比如,我往西走,就是西啊,成不了东啊!

    确实,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正着动”的最多。

    那是因为,如果“道”是宏观的“大”,那么“我们眼中的现实”就是微观的“小”。

    比如,“人”相对于“地球”,地球是宏观的,人是微观的。

    在人的眼里,我们沿着直线向前方运动。

    在地球眼里,我们沿着圆的曲线向我们的身后运动。

    
    微观按直线发展。宏观按反向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这也是普遍现象。
    比如,微积分的诞生,就是把宏观曲线变化率的计算,转化为微观直线变化率问题。
    微观的几何是欧式平面的,宏观的几何是黎曼球面的。
    甚至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现实世界的时间和光都是弯曲的了。

    从人生的角度,“反者,道之动”的例子也是无数。
    顺利的人生,走得久了,就会走向坎坷;
    享乐的人生,走得久了,就会走向苦难;
    有人说了,我咋看着,有人一辈子都很享乐啊?
    那是他把苦难留给下一代了。就算他这代的享乐,也是前代人吃苦拼命换来的。
    《红楼梦》里的“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桃花扇》里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还有那,历史上一个个强大的帝国,最后都走向了衰亡。
    这一条条,无不是“反者,道之动”活生生的例子。


弱也者,道之用也】 
    前面说的“反者,道之动”是“道”运行的客观规律。
    对于我们来说,怎么利用这一规律呢?
    老子说,“弱也者,道之用也”。
    但凡利用“道”的规律行事,要以“弱”为原则
    前一章讲的“德”就是“道之用”,就是用“道”的规律行事。
    上德如浴,欲要“上德”,先要“弱以下浴”;
    广德如不足,欲要“广德”,先要“弱以不足”;
    建德如输,欲要“建德”,先要“弱以变通”。
    因此,我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是对上一章的总结。
    反也者,道之动也,总结的“道”
    弱也者,道之用也,总结的“德”
  
    弱也者,道之用也,越琢磨越有味道,下面我专门找几个例子欣赏一下。

郑伯克段于鄢
    只是《左传》里,著名的故事。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下庄公共叔段两个儿子。武姜偏爱小儿子,多次请求武公传位小儿子,未果。

    庄公即位,武姜请求封共叔段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

    大夫祭仲说:“京邑封给你弟弟,严重超标,恐怕对您不利。”

    庄公说:“姜氏想要,就由他吧。”

    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这样下去会没完没了。”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段又霸占了两城。

    公子吕说:“您要让位,我就去服待他;不让,就干掉他。”

    庄公说:“没到时候,别着急。”

    太叔继续霸占了两个边邑。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不然来不及了。”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他成不了事。”

    太叔终于膨胀了,准备偷袭郑国,武姜作内应。

    庄公此时说:“可以出击了!”遂灭共叔段。

    点评:
    庄公,原本可以抑制弟弟的野心,但是始终会有隐患。如果直接除掉弟弟,就会失去道义,为执政留下隐患。
    庄公,没从“小”处着眼,而是从“大”处看问题,于是就要遵循“道”的规律了,弱者,道之用。
    结果,欲除之,反而先“示弱”,最后在战略上完胜。
    这个在三十六计里,叫是“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里 ,假痴不癫、反客为主、笑里藏刀、美人计、苦肉计等等,也都是“弱也着,道之用也!”   


【中国统一台湾的策略】
    中国统一台湾的策略,和“郑伯克段于鄢”很相似,在和平统一台湾的问题上,大陆可谓是仁尽义至。
    经济上,给予台湾足够多的优惠政策,让台湾赚了最多的钱。
    政治上,给予台湾最大的独立性,甚至可以自己拥有自己军队。
    在一个中国框架下,两岸没有什么不可以谈。   
    但是,台湾就像被惯坏的“共叔段”,得寸进尺,坚决走向了台独的道路。
    如今,海内外中华儿女,呼吁大陆尽快“武统”的声音,压倒性的高涨,民心可用。
    有人说大陆的对台政策全面失败。
    我却认为正好相反,大陆对台政策相当成功。
    我们的“弱”,麻痹了台独势力,让他们丧失了台独的最佳时机,为我们赢得了“武统台湾”的时间。
    我们的“弱”,团结拉拢了台湾的中间派,把许多台湾人的利益和大陆捆绑在一起,未来经济可以顺利平稳过渡。
    我们的“弱”,扩大了两岸的交流,让我们可以有一批了解台湾的人才队伍,未来政权可以平稳过渡。
    无法想象,90年代前后,如果我们被迫陷入台海战争,那将会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和丧失多么宝贵的国家发展机会。
    我们的“弱”,让我们积蓄了足够的军事实力,在南海也完成了战略布局。如今,统一台湾时机渐渐成熟,没有人会怀疑统一的成功,只是在考虑统一后,最有利的善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十四章:宏观、微观、中观三觉悟
《论语智慧》第二章之8:重德,非力所能匹配
西汉·帛书老子乙本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21,22)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西汉帛书《老子》甲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