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帛书老子6|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

於天下之坚。

无有入於无间,

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矣。

——《帛书老子》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坚。

无有入无间,

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辨析

    这一段,《帛书老子》和《道德经》差别不大。

    只是细节上有些差别,先对解析一下这些差别。

    1、“[pīng]”与“

     甹: 亟词其意为亟,其言为甹。——《说文》  

    亟[jí]:疾也。亟詞:当是表示急切、急迫语气的虚词。与之相对的是“缓词”,即表示舒缓语气的虚词。

    甹和骋在“驰”字后面,都是对“驰”字的强调。

    所以,驰甹驰骋含义相似。

    甲骨文中就有“甹”字,而“骋”字最早出现在篆体里。

    可能,“驰甹”是“驰骋”的前生,而“驰骋”是“驰甹”的后世

    在《帛书老子》中,还有“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这里用的就是“驰骋”而不是“驰甹”,所以,驰骋驰甹应该是通用的。

    2、“”与“

    致:秦代致通至。——《字源》

    有死亡之志致。——睡虎地秦简《日书乙》

    所以,致坚至坚通用。

    3、“”与“

    五:偶,相类。——《汉典》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类似于“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的道理,因此知道了“无为之有益”。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我因此知道了“无为之有益”。        

    所以,五是以知吾是以知,有差别。

    而“五是以知”更靠谱一点。

    不过,两种解读都不影响这段文字的理解。

通译
    为什么天下最柔弱之物,能驾驭天下最坚强之物呢?
    因为,最柔弱的东西是无形的,无形之物可以穿过看似没有间隙之处。
    这个道理,老子多次有详尽的解读,比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根据这个道理,相类似的可以明白“无为的益处”啊!
    何为无为?
    上德无为,而“上仁,上义,上礼”都是有为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啊!

关联
    上一段,我解读了“反也者,道之动”,而不是“反也者,人之动”。
    那么,“人之动”遵循什么呢?
    不要“人之所教”,而要“不言之教”。
    不要“强良者”,而要“无为之益”。
    所以,“人之动”要遵循“弱也者,道之用也。”

何为不言之教?】   
    先看何为“言之教”?
    上一段中,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这就是“言之教”。就是所谓“名不副实”。
    不言之教,是不“自名”,而是要“做到”。
    比如,做老师的,不是“自名教师”,就可以达到“教师的教”。而是真正做到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才能达到“教师的教”。
     各个领域,自名者众,不言之教者寡!

何为无为之益?】   
    先看“有为之益”?
    这个世界,有一句很可怕的话就是:“我都是为你好”!
    强良,就是所谓“我要为你好”。
    无为之益,是不“为你好”,而是让你实实在在得到“好”。
    无为之益,就是“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但是你却得到了我的好!

总结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是关于道的总纲。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这是讲了“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这是讲了“道”是谁? 

    从第3章最后一句,到第6章,这是相关联的一个整体。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这一段关联“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这一段关联“反也者,道之动也”。
    “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这一段关联“弱也者,道之用也”。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学于商容考证
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七)至柔
道德经多版本合校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从“至”到“之”释老子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转载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