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本书主义


  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作家写了几十篇、几百篇散文,甚至出了好几本散文集,甚至集子还获过奖,但读者就是记不起来这位作家写了哪篇散文。没有一篇散文被读者记到心里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很简单,这个作家没有名篇。放眼文坛,长篇小说和散文的创作,几乎成了丧失难度的创作。当年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红楼梦》,古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丁玲传》披露,丁玲访问苏联回来,面对带回的古典作品和当代名著,她爱不释手,不禁感叹道:“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写一辈子,写一大堆也可能什么都留不下来。可是,哪怕用一生的时间,能写出一本这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也就可以了。”后来,作为所长的丁玲也曾经向中央文学研究所(今鲁迅文学院)的学员语重心长地说:“不要粗制滥造,写几本不很好的书,不如写一本好书。”

  一次我面对陈忠实,问起《白鹿原》所谓“垫棺作枕”之说。陈忠实回忆说,大概是1988年,他到长安县查县志和文史资料时,遇到一个搞文学的朋友。晚上和他一起喝酒,朋友问他:“以你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写一部长篇小说还不够吗?怎么还要下这么大功夫来收集材料?”陈忠实当时喝了酒,性情有点控制不住,就对朋友说了一句:“我现在已经46岁了,我要写一本在我死的时候可以做枕头的小说。我写了一辈子小说,如果到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一部能够陪葬的小说,那我在棺材里都躺不稳。我不想在离开这个世界时留下空落和遗憾。”可以说,一部《白鹿原》传天下,陈忠实的这个期望实现了。

  丁玲、陈忠实奉行的“一本书主义”,使我想到当前散文创作。当前散文的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小说家、评论家、诗人、公务员也纷纷加入散文队伍,掀起一个全民参与的“散文大生产运动”。报纸副刊、休闲杂志、网络媒体开拓了散文随笔从未有过的传播空间。作者成了作坊式馒头加工点,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热蒸现卖,谁还有时间去下工夫精雕细琢?发表就是硬道理,作者只在乎散文能发表,作品能出书。究竟有哪篇散文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让读者长久不忘的;究竟哪篇散文真正给读者以感动有所收获的,他们对此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单篇散文,以其艺术价值和文学史经典意义,入选《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史铁生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一个21岁的小伙子,从此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到1991《我与地坛》问世,整整20年。可以说,这篇一万五千字的散文,浓缩了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命和存在长达20年的思考与彻悟。《我与地坛》是一曲交织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的生命之歌。字里行间传递出的生命的达观与感动、从容和坦然,深深感染了读者。

  小说可以随着虚构的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起伏,每天几千字、几万字的写。没有听说谁每天几万字写散文的。如果说小说写的是故事,那么散文写的就是境界。这与作者胸襟和气度有关,与作者视野和学养有关。散文是富有深度和难度的写作。著名作家张洁说过,散文往往好几年才能“等”来一篇好的,诚哉斯言!

  鲁迅文学奖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每届都评出散文奖,其实是散文集奖。然而普通大众却没有多少人喝彩,真正得到读者赞赏的作品更是寥若晨星。

  为了维护鲁迅文学奖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鉴于散文文体的特殊性,建议鲁迅文学奖散文奖应该下决心取消散文集的评比,设立散文单篇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西作家侃阅读| 叶华:每年读30本书改变命运
陈忠实的《白鹿原》与丁玲的“一本书主义”
陈忠实|简说柏峰
【广角镜】河南作协主席、副主席简介
【西散原创 • 初语书讯】肖龙散文集《光阴有痕》出版
文學陝軍专访鲁迅文学奖得主陈仓:作品是活出来的,是用皮肉熬出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