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6. 毕加索《阿维农少女》:把人画得不像人是我的目的

导语

第六件杰作,为你推荐毕加索的《阿维农少女》。这次牛气冲天的人来了,带着他的黑人雕塑对抗一切的精神,这次他要反抗的是古典以来西方艺术最后核心的底基——物像。

文稿

我们这期节目要给听众朋友们介绍的一幅杰作,是毕加索画的,叫《阿维农少女》。
《阿维农少女》,毕加索,1907年
这件作品不要说是当时的一般观众、甚至是懂艺术的人看了不能接受,就是他的很好的朋友叫布拉克的,看了这张画也完全不能接受。他甚至说,哎呀,这张画看了简直就像让我们吃绳子和喝松节油那样难受。
实际上我们现在要带入的题目就是,我们要继续来观察和了解西方绘画在野兽派做出了重大改变之后,出现了一个立体派,步子迈得更大。这种改变主要是毕加索贡献的。我们今天要看的这幅杰作《阿维农少女》,把这点展示得非常清楚。

马蒂斯走得不够远

首先,我们先说一说毕加索这个人吧。
不知道听众朋友是否记得,我们前面提到了,毕加索是做过一个梦的,梦见因为摄影的出现,在描绘形象方面已经没有什么事情留给他做了。
他的女朋友这样评价过毕加索,说他永不休止地探索、永不休止地不满意,是所有已经做下来事情的天敌。这样的评论非常鲜活的画出了毕加索这样一个人的个性。他做的事情是一定要与传统艺术做彻底的决裂,要和当时前卫的法国画家们都不同,跟当时的现代题材的手法都不同。
所以,当1905年马蒂斯和野兽派在巴黎走红的时候,人们那么看中马蒂斯,认为马蒂斯的绘画是一场革命,实际上他是不认同的。在他眼里看来,马蒂斯的作品还是古典艺术的一个延续,他认为马蒂斯用现代语言表达的是传统的内容:美与和谐。毕加索的看法有他的一定道理,他真的在内心深处觉得马蒂斯走得不够远。

没有人喜欢《阿维农少女》

下面我们继续回到他这张杰作跟大家讲得更具体一些。
在1907年的夏天,毕加索有一个朋友收到毕加索留下的一张便条,他请这个朋友有空赶紧到他那去一下,因为他正在跟一幅新作品在较劲。这张作品正是立体主义诞生的头胎儿《阿维农少女》,也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幅杰作。
我们可能很难知道,请人来看自己作品这种情况,在毕加索身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位艺术界的天才人物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他从来不需要别人来判断他行为的对与错,可是这一次就不一样了。因为他的做法实在是太出格了,连他自己都感到有点没把握,他不知道这样画下去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因此,他会约朋友去看,不光这个朋友去看了,毕加索的其他好朋友们也都去看了。他们看到什么呢?
我们现在来看这幅作品,画面上很清楚,是五个女性,而且是裸体的。她们每个人的身体几乎都被切开过,再用几何画的平面重新组装,组装得很糟糕,全身充满了尖锐的直角,手脚粗大、笨重。容貌更没法说了,我们简直可以说是难看的、丑陋的,有的鼻子歪在一边或者是塌陷的,眼睛就那么直愣愣地张着,左右还不对称。
就这样的东西叫人怎么能接受呢?说实在的,整张画除了给人感觉粗鲁、无理、支离破碎、丑陋难看,还给了我们什么呢?对于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对绘画的不恭敬了。结果就出现了我们在节目开头提到的,布拉克的那个感受。看来描绘得比较准确,“这幅画叫人看了就像吃了绳子和喝了松节油一样难受”。
当时真的没有一个人喜欢《阿维农少女》,当时非常著名的诗人阿波利奈尔,他一直都是毕加索铁杆的支持者,可是他看了这幅画以后就认为,这张画实在缺少诗意。他只能勉勉强强说它“算是一个带有点革命性的试验”,他跟毕加索说,“你试过就算了,就收了,千万不要把它当真啊。”
另外还有一个朋友看了之后,对毕加索说,“如果你去火车站去接你的父母,看到他们是这样一幅嘴脸,你是什么样的感想?你肯定也会不高兴的。”当时非常革新的野兽派画家之一德朗也去看了这幅画,然后私下里就对朋友说,“估计我们大概有一天会发现毕加索会吊死在这幅大作品的后面”。   
总之,我们通过这样的情况就能知道,毕加索当时画出这样一张作品,让他的朋友们全都替他感到难为情。
我们替他想想看,一个艺术家要创新,他肯定还是要得到反馈的。因为你不是处在一个真空中的人。如果人人都不能接受,你真的是一条死路,真的没法走下去的。
因此,我们讲了不起的天才、英雄,这都说得容易,做起来真的是阻力特别大。要有非常的眼光和禀赋,你才能把这件事做成。没有人知道当时毕加索为这张画付出的努力有多大。

“我也是对抗一切的”

不是说了吗?他受了马蒂斯刺激以后,特别想创新。他为了获得创新的灵感,甚至跑去吸鸦片,彻夜的待在画室里不出来,苦思冥想,然后把自己好不容易追到手的蒙马特地区最漂亮的女模特就晾在一边。
毕加索自己是这么告诉我们他的《阿维农少女》产生背景的。
他说,“我的《阿维农少女》来自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我独自去一个跳蚤市场,那里的东西乱七八糟,面具、娃娃令人作呕,那里的气味也很难闻,我就想一走了之。”“可是我没有走掉,我偏偏要待着不走,我琢磨着可能有重要的事情都要发生。瞧,那些面具可不像其他那些雕塑,绝对不像,它们是模塑般的东西,那些雕塑的存在是为了对抗一切的,对抗未知,对抗恐怖的神灵。”
“我明白了,我也是对抗一切的。我明白了,这就是黑人运用雕塑的意义所在,他们是作为武器存在的,为的是帮助人们摆脱邪灵的笼罩,帮助他们自立,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是一个画家。”
这点说得非常好。要不是毕加索这样说,我作为一个艺术史研究者还真没有这样考虑过。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接受了这样一种精神,真正是在根本上给了他一种对抗的底气。他的意思就是说,他要用造型来作为武器,对抗外部世界。所谓对抗外部世界,就意味着要对抗一切现存的规则。换一句话,对抗一切现有的画法、风格、主张等等。   
所以,我们要一旦知道了毕加索创造立体主义的第一幅作品《阿维农少女》是来自这样一个精神资源的话,我们就知道毕加索要的是什么。
因此,即使大家都不看好他的《阿维农少女》,他真的不退缩,更加没有用一根绳子在那幅画后面吊死,而是继续往那个方向往前走。
后来他就把物体在画面上拆得简直是体无完肤,比起这张《阿维农少女》,后来拆得连样子都没有了。但是就是这样拆,最终导致了一个全新画派的产生。
《曼陀铃与吉他》,毕加索作于 1924年,现藏于古根海姆美术馆。
因此,超现实主义领袖普吕东在1928年对毕加索有过这样一句评价。他说,“这个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呀,他居然敢开这样一个口子,他可是要来负全部责任。这个人的意志只要犹豫一次,我们现在的努力至少会滞后很多年。”
我觉得蛮中肯的,真的是这样,因为谁能做到像他那样完全不怕把画画得不堪入目。我们要去看一下艺术史就会看到,早期立体主义的画作实在不好看,就连毕加索自己也承认,它们是丑陋的。他说他在创作一个形象的时候,他其他什么都顾不上了。
然后一直要到立体主义的规则确定了,我们会看到毕加索的所谓立体主义风格的画开始越画越美。他在自己建立起来的新规则中间就很潇洒的玩起来了,色彩、平衡、比例、构图,把这些因素重新在立体主义里面都恢复起来。
那些追随立体主义的人也变得容易了,因为他们都可以在毕加索建立起来的规则当中,把立体主义的画,画得比较体面,完全可以拿出来见人了。等于我们给大家推荐介绍的这张丑陋的立体主义的头胎儿《阿维农少女》渐渐长大、发育,姑娘十八变,变得光彩照人了。
《拉手风琴的人》,毕加索作于1911年,现藏于古根海姆美术馆。
因此,我们要记住两点,毕加索在画面上的革新,在尘埃落定之后,一切还是能回归艺术秩序的,只是他用了不同的结构方式来回到绘画的秩序,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在毕加索的手里,让艺术自主这个幅度有这么大的推进,西方艺术只要再多挪一步就可以进入完全的抽象了。
这就是我们这一期的内容了,我是王瑞芸,为你们推荐的是第六件杰作,毕加索的《阿维农少女》。我们下次再会!
我明白了,我也是对抗一切的。我明白了,这就是黑人运用雕塑的意义所在,他们是作为武器存在的,为的是帮助人们摆脱邪灵的笼罩,帮助他们自立,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是一个画家。
毕加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体主义的另一个视角:亚维农少女的前世今生
立体主义你只知道毕加索吗?
红色餐桌
超级名作 毕加索《阿维农少女》现代主义艺术的开端
毕加索:风格百变的艺术天才
深度解析名画 | 毕加索的画看不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