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论山水画中“云”的美学思想

浅论山水画中“云”的美学思想

摘 要:“云”作为山水画中重要的审美物象,其美学思想根源于传统文化及哲学,它是道儒释思想的精神载体,同时寄托着一定的文人情怀,站在传统审美的角度挖掘“云”的美学思想,有助于加强“云”在山水画中的思想厚度。

关键词:山水画;云;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56-0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云”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历代山水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传统审美及文化内涵影响下的美学思想是根源。“云”在道、儒、释三家的影响下作为审美物象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诉求,在山水画中蕴藏着深厚的精神情感和文化观念的思想载体。

一、传统审美及哲学思想下的云

1.云与道家审美思想。道家以自然为美,道家的自然观就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与自然看成同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人与自然比拟,从自然中得到启发、联想。“云”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不仅重视其自身飘逸灵动的自然特性,而且在山水画中,画家“借云言道”,在画中表达自我的艺术观念及情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云”在山水画中还体现着“藏”、“露”之美。范玑在方环山《凝云断树图》的长跋中说:“近人孤嶂欲生云,道家之想。乍明乍暗,时断时续,忽隐忽现,是藏之又露之皆道佛中人之所欲吟咏者。”①“云”对“藏”、“露”观念的展现,在山水画中就是为了达到以少胜多、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效果。同时,道家还讲究空以致美,以虚为贵,而“云”在物理属性上变幻莫测无定形,常被当做“虚”与“无”的精神载体,在画面中传达空灵之境。

2.云与儒家的比德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是影响最大的,它将道德价值评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如孔子提出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便是很好的说明。其中孟子主张中和之美和注重自我气质调节,强调“尽其心,知其性”“养浩然之气”然后才可以“万物皆备于我”,它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中国山水画中“云”的含蓄、气息平和的情感表达上一同起了重要作用。儒家还将“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作为品德象征,贤人君子广施恩泽,故品类之物各得亨通。

3.释家思想之“禅云”。在佛家的禅宗思想中,“云”被广泛地用来寓意禅宗自由精神的思想,这与禅宗思想将“云”意象作为一种身心解放、心灵闲适、无所执着而万念不起的心性外化的介质莫无关系。“禅”学的含义就是冥想、静虑、沉思,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云”,处处体现着禅意,成为山水画家们追求超脱俗累、自我放逐、神清气容的禅境不可或缺的意象之一,画家在画中掺入自我感受的胸中之“云”,便成“逢云生道意”的禅了,从而使画面变得心境悠远,禅意无穷,这一效果便是山水画家在表现云雾时所孜孜以求的。

二、文人的诗意呈现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士大夫借“云”自然形态特性,赋予一定情感,从而使其在古诗歌中起到一定的象征作用,以此传达个人孤独的情感、清高的志向以及“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

1.云与孤寂隐逸。在传统文化中,以“云”表达孤独落寞的情况多在陶渊明的诗中出现,而陶渊明之所以较多的以“云”入诗,是和其人生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陶渊明多次出仕,后归隐回乡,生活孤芳清贫,孤独惆怅之情纠结于心,故其诗中的“孤云”意象,是对命运波诡云谲的象征,同时也是对世事无助、困惑和无为的展示。陶渊明在诗《咏贫士》中写道“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以此诗句来抒发痛苦和寂寞,展现其坎坷孤寂的一生,以及不混迹于世的孤独与雅致。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句诗写道“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上。”②对于孤独的诠释,二者在意境上可深层对话。

2.云与青云之志。关于“青云”意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里的“青云”比喻心气高远,即使面对困厄之境,凌云之志也不会改变,因此,“青云”成为一直以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典型审美意象。李白的诗中多次提到“青云”一词,如“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以此比喻清高的品性。“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借“青云”比喻一种隐逸山林、超脱世俗的形象,“青云”在诗中展开了一个自然的、隐逸的、可以托比的对话的世界。“青云”是李白建构理想世界的主要符号,它展示了李白的潇洒飘逸和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3.云与“随缘任运”。“随缘任运”思想源于生灭无常、穷尽复通的佛教思想,它追求一切任其自然,无思无虑,就像云飞水流,此种生活态度和王维诗歌中的“白云”意象几近相似。王维在诗《山中示诸弟妹》中写道“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君;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用“白云”意象来意指释家的思想和境界,“白云”就是般若之境、相外之相,呈现了王维修禅礼佛所达到的意境和造诣,万物一任自然,一切的领悟和体会尽在“云”的若隐若现之间。所以,从以上三人的诗歌中可知,“云”不再是自然的,而是被赋予了一定的审美情感的物象,可喻志,可欣赏,可品味。

因此,在山水绘画中,只有画家了解“云”在传统文化及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尽情尽兴地发挥“云”这一艺术语言的表现及功能,用真情实感去挖掘它的美,才能使作品充满和谐的神韵和艺术魅力,并使观者达到共鸣。

注释:

①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60.

②薛晓源.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0.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剑.道:中国山水画精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论论环境陶艺中的自然意识
天观念之下的中国美学特征
从儒道佛玄看“言”、“意”之辨及其影响
源头活水:先秦美学的风貌
论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美学思想
道家自然观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