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斗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

作曲家代表作:

大型声乐作品:《森林之歌》
室内乐:《第十一弦乐四重奏》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十月”)《第三交响曲》(“五一”)
《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第十一交响曲》(“1905”)
歌剧:《鼻子》《姆钦斯克县的麦克佩斯夫人》

1906年—1975年

肖斯塔科维奇传承着革命者的基因。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1975年),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荣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还曾经被授予苏联国家奖章、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国家奖、西贝柳斯奖以及国际和平奖。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围绕政治和艺术勤奋工作的一生。

政治基因

肖斯塔科维奇传承着革命者的基因,他的祖籍并不是俄国,而是波兰。他的曾祖父叫彼得·肖斯塔科维奇,爷爷叫鲍列斯拉夫·肖斯塔科维奇,这二人都曾在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波兰反抗俄国的起义运动,结果两次起义都失败了,彼得还被流放到边境。

肖斯塔科维奇的爸爸迪米特里·鲍列斯拉夫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比较文气,不喜欢打打杀杀,没有卷入政治和战争。他学习成绩很好,从俄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圣彼得堡大学毕业,曾在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创立和主持的度量衡检定总局任督察长,后来又当过军火商务经理人。他娶了一位优雅的女子——钢琴家索菲亚·瓦西里耶夫娜·科柯林娜,她曾在伊尔库茨克贵族女子学校学习语言和钢琴,后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艺术家庭

肖斯塔科维奇是在圣彼得堡出生的。毫无疑问,他的家境殷实,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且都喜欢音乐。妈妈是钢琴家,爸爸也爱唱歌,还特别喜欢唱吉卜赛人的抒情歌曲。吉卜赛人是欧洲非常著名的流浪民族,他们居无定所,音乐也非常有特色。可以说,小肖斯塔科维奇就是听着这些歌曲长大的。

肖斯塔科维奇的母亲曾在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著名的钢琴家罗扎诺娃学习,后来她干脆把肖斯塔科维奇也交给这位女教师,也让他跟着学钢琴。

音乐天资

小肖斯塔科维奇从9岁开始学钢琴。他的第一个老师当然是他的妈妈。在她的指导下,肖斯塔科维奇在格利亚塞尔音乐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他很聪明,也非常勤奋,不论做什么,总是力求做到最好。他学得很快,两年之内,就弹完了巴赫《十二平均律》。而且,不仅是音乐,他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上的成绩都很优秀。

几乎在学钢琴的同时,肖斯塔科维奇就开始作曲。他对政治十分敏感,那么小,就创作了反映国家历史革命题材的现实主义音乐作品,包括钢琴曲《悼念革命牺牲者葬礼进行曲》《自由颂》。这是一个11岁的孩子对1917年的二月革命的感受。这些作品为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的音乐创作定下了基调:反映重大现实生活主题,满怀激情地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态度。

专业学习

13岁那年,肖斯塔科维奇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这是俄国的最高音乐学府。尼古拉耶夫教他钢琴,斯坦因伯格教他作曲。专业学习让他大开眼界,这期间,他对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欣德米特、法国“六人团”的音乐产生了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

但是,他的家庭境况却越来越差了。16岁那年,肖斯塔科维奇的父亲患肺炎去世,留下了肖斯塔科维奇和他的妈妈、姐姐、妹妹。他们没有任何维生之计,只能变卖家产,先是卖了钢琴,但还是付不起房租。没办法,家里的两个大孩子先去工作挣钱。肖斯塔科维奇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自当挑起重担,他用弹琴这门手艺,在一个剧院的电影院里弹钢琴,为默片配乐。

在外打工

在剧院弹钢琴为银幕上的人的喜怒哀乐配乐,按理说也应该很有意思,但其实并不是那样的。这工作又烦又累,工资还低得可怜。但是肖斯塔科维奇还是得去做,因为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哪怕是那么微薄的工资,他也是需要的。

干活苦倒罢了,还受欺负。好不容易做完一个月,该领工资了。老板却给他设了个圈套:“小伙子,你爱艺术吗?伟大、崇高、不朽的艺术?”这一问让肖斯塔科维奇忸怩不安,他回答说“热爱艺术。”这下可好,老板顺势说:“假若你爱艺术,那么年轻人,现在你怎么能向我提起金钱呢?”接着就是一通漂亮的艺术伟大论的演讲,中心思想是热爱艺术就不该要工资,要工资就是玷污了艺术。这种无赖的做法让肖斯塔科维奇非常厌恶,他又去找了老板几次,但还是白跑。到最后,工资还是只付了一部分。他不得不通过打官司来讨回公道。

“多愁多病身”

眼前的困难实在太多了,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还被病痛折磨。肖斯塔科维奇得了肺结核,这疾病把他折磨了将近10年。生病总是难受的事,但是最糟的是在缺乏食物的时候生病。有时,饭吃不上,肖斯塔科维奇饿得连挤上电车上学的力气都没有。没有办法,他只能一大早就出门,步行去音乐学院。

从童年时代开始,肖斯塔科维奇就认定,勤奋就是一切,这句话成为他的人生信条。他在音乐学院努力地学习,比许多人都用功。虽然他非常聪慧,但是从来没有以天才自居,是个好学生,也从来不逃课。

勤奋好学

但是,在国家困难时期,想要做一个用功的学生也并不那么容易,甚至连教课的老师也不太下功夫。例如,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教授尼古拉耶夫,他是个文质彬彬、文雅、爱美、对衣着很讲究的人。冬天,学校没有取暖设备,太冷了。这位教授又穷,原有的大衣破了,又没钱买新的。他又爱面子,不想穿得破破烂烂的就出来,于是就想了一个“好办法”——故意迟到。来上课的学生发现老师没来,等得不耐烦就走了,教授正好也可以不用上课。但是,肖斯塔科维奇每次都静静地坐着,一直等到教授来给他上课。

肖斯塔科维奇在念书的时候,特别崇拜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这也不难理解,一是这位作曲家在本国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二是他自己的作曲教师斯坦因伯格,就是里姆斯基的女婿。在作曲上,肖斯塔科维奇一直都是里姆斯基学派的忠实追随者,他晚年创作的《第十一弦乐四重奏》中的一个片段,就是对里姆斯基的著名作品《野蜂飞舞》的模仿。

20多岁的时候,肖斯塔科维奇有一次到一个指挥家的家里做客。他们一起用唱机听了一首流行的狐步舞曲。这首曲子的旋律好听,但配器欠佳。肖斯塔科维奇就对这个指挥家说了他的意见。听了这话,指挥家突然说:“噢,是吗?好,那你把调子记住,配好器,我来演奏它。当然,我只给你一个小时。假如你真是天才,就应该能在一小时内完成。”结果,肖斯塔科维奇在45分钟内就完成了配器。

肖斯塔科维奇在17岁和19岁的时候,先后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毕业,他修了两个学位。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写得很精湛,当时由一个著名的乐队在圣彼得堡音乐厅演出,由顶级指挥执棒,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们都喜欢这部作品,这首交响乐很快就出了名。它后来成了意大利指挥家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的演出保留曲目,所到之处几乎引起了轰动。肖斯塔科维奇也因此出名,被誉为新一代音乐家中最出类拔萃者之一。

肖斯塔科维奇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勤奋。他自己说:“作曲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从敞开的大门登堂入室的。你得用自己的手去接触,去摸索每一样东西。我们的工作从来都要花体力去做,而且还没有什么机器或技术可以帮忙。”他看不起一些同行甚至是“大师”的做法——自己只写主要旋律和作品主体结构,配器由别人代劳。他觉得这种做法很不体面,这种人太懒。在有生之年,肖斯塔科维奇没少嘲讽这种创作“增产”的方式。

实干派

肖斯塔科维奇是位非常务实的作曲家,他不会把“灵感”之类的挂在嘴上,而是十分强调苦练音乐技巧。曾经有一个学生向他诉苦,说自己在写一部交响曲,可是找不到音乐主题可写。肖斯塔科维奇回复他说:“你不应该寻找什么主题,你应该直接写第二乐章。”他也不喜欢依赖钢琴作曲,因为他觉得自己听觉好、乐感好,根本没有必要用钢琴辅助,这种方式只适合听觉不好的人和乐感很差的人。

自《第一交响曲》成名之后,肖斯塔科维奇就开始了他的职业创作生涯,在革命岁月里,他的创作可谓是紧跟时事政治,以新风格、新技法表现革命变革的新主题。他的《第二交响曲》又叫《献给十月》,是歌颂十月革命的,采用了13个独立旋律线条的喧嚣结合,表现人民大众从黑暗、愚昧走向觉醒、斗争、胜利的历程;《第三交响曲》又叫《五一》,描写了街头、广场群众集会的情景。

肖斯塔科维奇还创作了大量的戏剧音乐,包括2部歌剧、2部舞剧、5部话剧配乐以及4部电影音乐。他一贯喜欢用讽刺、搞怪的手法来创作。例如,第一部歌剧《鼻子》,就以怪诞的手法对趾高气扬而又心灵空虚、丑恶的旧俄官员加以讽刺。这可能有点针砭时弊的意思,但当时苏联舆论对此歌剧毁多于誉,它在首演后即湮没无闻,30多年后才重新上演并得到肯定。

冰封25年的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交响曲》是他的第一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表明他的交响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由于社会气氛的严峻,他不得不取消这部作品的公演。过了25年这部作品才首次公演。在这些年里,有些报纸报道说他把这首交响乐束之高阁是因为对它不满意。肖斯塔科维奇对这些报道毫不在意。25年后,当这首交响乐最后又排练时,他连一个音符也没改。指挥建议进行一些删减,他断然拒绝。正如其他长期禁锢后的作品重新“复活”时一样,《第四交响乐》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第七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在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约1个月开始写作的,仅用3个多月就写完了,大部分总谱是在战火纷飞的被围困的圣彼得堡写出的。这部交响曲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的抗敌意志。这首乐曲的主题其实从莱哈的小歌剧《风流寡妇》中的一首流行曲调而来,还藏了一个玩笑:在俄国,用这个旋律唱的歌词是“我要去看马克西姆”,而肖斯塔科维奇的小儿子就叫马克西姆。

“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肖斯塔科维奇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他从小身体就不好,这时身体就更差了。1966年,他患了心脏病,第二年又不小心摔断了腿,十分痛苦。肖斯塔科维奇自己独自出不了门了,每次到公共场合都必须由他的妻子伊丽娜·苏宾斯卡娅陪着。他的嘴不停地发抖,好像随时要哭;右手也坏了,伸出右手时还得用左手托着,他只能认真地练习用左手写字,担心右手会完全失去能力。

虽然疾病缠身,但肖斯塔科维奇仍创作了27部作品,其中大部分为多乐章的套曲。他仍采用政治性题材,如为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们所作的《哀悼和胜利前奏曲》等。但他更倾向于采用有关人生哲理的题材,在他的作品里,悲哀、孤独、死亡的主题增加了,音乐语言更加复杂化了,风格也有了新的发展。

1975年8月9日,肖斯塔科维奇死于肺癌,被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他的死讯惊动了全世界。西方国家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一生都在等待被枪决,生活在前苏时代的大音乐家!
肖斯塔科维奇
【今日美乐】一生都在等待被枪毙的作曲家 铁幕下争议缠身
古典音乐大师肖斯塔科维奇
老柴的首演“失败”记:柴科夫斯基诞辰180周年纪念
100年前的动乱年代,没有他就没有肖斯塔科维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