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音乐文化传播的接受反应(上)
传播接受的心态反应

换一个角度

独立思考

追求真相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Flat Major, Op. 73, "Emperor Concerto": II. Adagio un Poco Mosso (第二乐章 稍快的柔板)Arthur Rubinstein;Symphony Of The Air;Ludwig van Beethoven;Josef Krips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在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对世界的影响在不断扩张,西方音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各种社会文化结构都处于变动过程中,要使其文化内部关系在变动中能和谐、公允地相处,从而顺利、健康地发展,深刻理解社会心理和文化变动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跨文化心理学认为:跨文化问题引起心理反应的普遍性和变动性是不同文化生态的存在方式、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结果,是人们心理生物机制上的积累、凝聚、内化、整合的不同价值心态,并形成对外部世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本土之后,自然也引起了不同的接受心态反应和文化动态反应。接受心态反应往往最直接,这种反应不是依据充分而自觉理性分析得来。接受心态反应与文化动态反应可能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只有在对接受心态反应与文化动态研究取得一定认识后才有可能揭示。本文仅将两类反应进行粗略分述,仅供参考。

20世纪,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某种与自身音乐文化关系的反应。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先进的传媒技术(如电视、收音、录音等)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触到西方音乐文化,如交响乐、歌剧、美声唱法、五线谱、和声、乐理和理论等。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本民族音乐文化,如:民歌、说唱、戏曲、乐器、记谱(工尺谱、减字谱等)与西方音乐文化进行比较,形成不同的心态。列出十种心态反应,并对某些心态的行为目的略作分析、说明。

1.求“先进”的心态。以高与低、简单与复杂、先进与落后等概念来认识和定义中西音乐关系。如:“交响乐是人类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这种接受心态的行为目的是为求得中国音乐的进步和发展,并为学习西方音乐、打破自身文化封闭性、促进与西方的交流提供了动力,但其“先进与落后”的标尺和价值取向,是以西方文化价值为标准。

2.求“现代化”的心态。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相结合,创造出能被国际承认或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中国音乐作品。接受心态是为取得与西方现代音乐平等地位,以此加强民族意识和文化内聚力的社会学的目的。其局限在于缺乏分析层面,没有提出以何种新技术结构或音乐操作方式,何种美学观念,何种独特的音乐风格理论框架基础来实现。“现代”是否等同于“西方”?“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区别何在?“现代化”与本土音乐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3.求实用心态。只要是中国人创作的音乐便是中国音乐,或者无需界定。不管何种音乐都运用于娱乐、欣赏、教育、消费和社会活动,不带任何文化评价。这种接受心态出于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目的,不具有文化特性的自觉意识或指向性意识。

4.“求新”与“守旧”心态。在专业创作中,以借用西方先锋技法为“新”,以借用西方传统技法为“旧”;或在理论上偏重自身传统为“守旧”,偏重借用西方音乐观念为“革新”。其心态主要依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观念,其局限性在于缺乏开放性的具有学术根基的研究与对话。

5.悲观主义心态。出自“后殖民主义”心态。殖民地时期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西方控制,如今虽然独立,但一切还是不如西方。西方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与后现代主义艺术时期,自己还处在走向工业社会和发展19世纪的交响乐时代。别人的昨天就是自己的今天,别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种接受心态是音乐文化直系进化理论的反应,即把自身音乐历史演变纳入单一进化模式。

6.反融合心态。主要认为“融合”是西体中用,即用西方音乐技术结构和形式来改造中国传统音乐。这种接受心态是反对文化同化,要求保持音乐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纯真性,但没有提出或总结出是否不与西方音乐接触,就能进行传统音乐自我创新(或超越“传统”),以及如何创新或不应该创新。

7.求同心态。为求中西音乐的共性或共同规律。如有人认为:“中西音乐的基本规律应当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现形式、方式及程度不同,即使最相违的表现体制也有共性可循,音的存在方式(音高、音强、音长、音色)是一样的”。求同心态主要是为了求得音乐的共性认识,获得人类音乐总体理论的层次,但常常忽略了音乐的跨文化问题,即不同文化中音乐(声音、概念、行为)的差异,有时以某种文化音乐的个性作为共性评价的共同标准。

8.求异心态。“非西方音乐不能让自己认为是西方音乐价值结构以内的音乐。那么,由于它的不同,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不同的因素愈多,则愈有价值”。音乐人类学家从全球文化多样化出发,期望不同音乐文化都能保持其传统与个性,但没有提出如何处理好全球文化综合化与地方文化意识两者的关系或形式。

9.音乐价值相对论心态。价值相对论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它要求避免用某种文化价值标准去判断、研究其他文化。需充分尊重、考虑各种文化的特性,形成宽容、理解、合作的气氛。其倾向于多元性的和历史流动性的价值判断。绝对的相对主义为逃避现实问题(如发展问题)以及世上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开脱了责任,可能形成“无判断的判断”“无结果的结果”等问题。当代文化人类学家也在考虑更高的、范围更广的人类价值体系和必要的价值标准。不过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相当大。

10.创造性转化心态。“以传统文化中,某些符号和价值作为种子,通过创造性转化,可以结出具有现代意蕴的果实”(【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这种心态是对于“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套路的跨越,试图寻求传统文化的创新道路。

创新又称为发明,其过程是新因素的产生。新因素大都又是通过传播而引进,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需把现存因素重新组合,创造出与原来结构不同的东西。凯奇的偶然音乐就是通过运用东方哲学、美学与现代哲学美学概念的相通之处和特殊音响因素变量及操作方式的重组而创作的。在科学领域中,爱因斯坦对“时间”“场”的概念重新界定,形成了物理学理论结构概念的重组。由此看来,音乐或科学的创新不是在原有理论基石上堆积木,它必须打破原来基础结构概念,重新界定或奠定新的概念基石,才能修筑新的音乐或科学大厦。现代音乐家、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人类学家都在重新思考和界定“什么是音乐”,这已成为一个“点”,而在不同的音乐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点”或“因素”,它们是人类音乐潜能的多样性因素,也可能成为相互认识的“新因素”。与创造性转化心态相反的心态是“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的作法——将传统当包袱,企图一丢了之,并毫无思考和分析的求助于西方音乐的心态。

上文提到的十种心态是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反应,不能对任何一种心态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它们构成文化发展心理过程的“张力”,各自具有不同的效度。从发展趋势来看,前五种心态或能逐渐演变为后五种心态。跨文化心理学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很可能是与产生和谐人际关系(群体关系)的条件有关,以及作何调整才能使不同生态和社会文化发展更为合理。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应将社会发展研究从生态秩序层次提高到心态秩序层次。所以,音乐文化传播的接受心态反应也值得研究。

编/茶茶斑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学校物质文化的构成和功能
方李莉 | 在超越中寻求“美美与共”的全球视野——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解析
文化的定义
赵旭东: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学术|赵旭东:百年变局与心态之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