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文中讲坛”第八期陈晓勇讲座报道

  文/官宇

4月24日上午,“周文中讲坛”第八期讲座准时拉开帷幕。主讲嘉宾是我校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陈晓勇教授,题目是《声塑——中国文人音乐观及在我的创作中的体现》。本次讲座由学术委员会主席梁雷教授主持。

蔡乔中院长为陈晓勇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讲座在线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两百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来到线下会场的有星海音乐学院院长蔡乔中、音乐学系主任祁斌斌、作曲系副主任曾宇佳以及作曲系的青年教师、同学们。蔡乔中院长为陈晓勇教授颁发了周文中讲堂学者荣誉证书,并对他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蔡乔中院长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聆听讲座

梁雷教授形容陈晓勇教授是一位“声音雕塑家”,赞赏他的音乐强烈的质感,并介绍陈晓勇教授的创作风格为:“他明显抑制对中国标签语汇的使用,并用简练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内省的氛围……他的音乐有着富有创造的精确性、冥想般的私密性和诗歌般的优雅……他的旅程是音乐之旅,也是深邃的精神之旅”。

陈晓勇教授讲座现场(一)

随后讲座正式开始,陈晓勇教授首先谈到“古琴与琴曲”,他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古琴的体验:古琴并非只是一件乐器,在亲身演奏的过程中,会发现它渐渐成为身体中的一部分,是自我的延伸。他随后谈到琴曲中包含的美学,认为琴曲包含的文人素养,高尚情操和高雅艺术品味,应该成为大众的楷模。

正是在这种美学追求的引领下,陈教授完成了为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逸》(Evapora,1996)。这部作品展现出作曲家洒脱、隐逸的心境,力图摆脱现代主义的烦躁、灰暗、晦涩和世俗中那种夸张的矫揉造作的追求。他说:“文人音乐不光代表声音,而且还承载思想,我想用音乐表达这种思想”。

陈晓勇教授讲座现场(二)

陈教授分享的第二部作品是为古筝、打击乐、钢琴和室内乐团而作的室内乐作品《看不见的风景》(Invisible Landscapes, 1998)。这部作品包含了作曲家对于文化融合的思考,他力图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元素。而这种创新正是源自于李盖蒂大师班的影响。

陈晓勇教授讲座现场(三)

除古琴音乐之外,陈教授还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喑、晰、逸》(Speechlessness, Clearness and Ease,2004)正是这种影响的集中体现。这部作品借助留白手法,听众处于具体于抽象、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虚幻、娴熟与陌生之间,留下理解音乐的自由空间。其中,老子《道德经》的句子在乐队之中时隐时现。在谈及技术设计的细节时,陈教授分享道:“这部作品我在室内乐团中放置了18支麦克风,通过它们加入了25%的回声效果,由现场的四支音箱播放,但并不扩音,现场听起来完全不是电声的效果……我们在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来进行选择”。

陈教授分享的第四部作品是为长笛和日本筝而作的《紫竹》(Red Bamboo, 2021),这部作品使用了微分音十音音阶的设计,陈教授详细地解释了作品中的音高结构,他试图通过微分音手法与日本筝这两件来自不同文化的元素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火花。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更加精彩,陈教授耐心回答了线上、线下观众的问题。

韩薇:如何在没法与演奏员直接沟通的情况下,解决在谱面中个性化乐器演奏技巧的表达?

陈教授认为作曲家应认真研究乐器,关注技术与情感的平衡,以及情感与量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经验和具体化想法,作曲家可以在作品中实现情感的量化。此外,音乐演奏本身可以被视为二度创作,演奏家能够根据作曲家的意图贴切地表现作品。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对于实现个性化乐器的完美演绎至关重要。

上海音乐学院梁晴教授:如何结合周文中的“融合,再融合,汇流”的概念或境界来看您创作成熟过程?

陈教授认为音乐创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在40年的创作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是对生活和自己内心的总结和反思,作曲过程中的变化和新理解都与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有关。此前陈教授已经在德国生活了38年,这段经历对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但他不想仔细分析自己的作品中具体有多少来自于不同文化,而是认为这是一个融合再融合的过程。他强调,创作不仅是追求新颖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忠诚于自己,尤其是在某个特定时期对某个文明的理解。

杭州师范大学唐卫萍教授:如何理解文人音乐与文人的其他艺术类型之间的关系?

陈教授认为这个问题非常大,难以直接回答。他表示,在同一种文化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通过声音传播,使人产生想象。在欧洲音乐史中,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这些音乐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圈子。我们应当尊重中国民间音乐,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而对文人音乐的尊重是因为它的思想性和深度。

中央音乐学院班丽霞教授:如何定义文人音乐?其思想性或精神性对于中国当下有何意义?

陈教授表示他没有权力为文人音乐下定义,因为文人音乐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存在。而对于文人音乐的热爱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在历史上,文人音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与思想的结合。

丁殊然:在《看不见的风景》这部作品中故意没有使用筝的民间特征,而是希望这件乐器展现出另外一种精神,其中的“另外一种精神”是文人精神吗?您为何选择筝来展现而不是别的乐器呢?选择这个乐器是否有特殊的意味?

陈教授表示,他确实没有使用典型的民间筝的表现手段,之所以选择筝而不是别的乐器,是因为周围刚好有人能演奏筝。在创作中,他并没有刻意去模仿古筝的演奏方式,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验来创作音乐。在创作时并不过分注重技术,而是关注将思想和感受转换成音乐的体验。这一点无法传授,只能自己学。

上海师范大学徐志博:作为追求个人独特性的作曲家,您是否介意在某种外在技术(如人工智能的介入下)有更多普通人能够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未来在技术的帮助下,将由听者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音乐,这是否会是中国文人音乐精神最完美的复归?

陈教授认为有这种可能性,科技是左膀右臂,是人类的延伸,但并不会解决根本问题,更难以琢磨人的想法。虽然人工智能让我们的效率大大提升,但它也会有谎言。关于人工智能的产物,我们永远需要主观的评判,尤其是在艺术方面。

星海音乐学院林昶副教授:您如何在横向上面微分音(列)的张力变化?

关于微分音,陈教授有两点看法:首先是如何让微分音成为一种特殊的氛围,这在民间音乐中可以找到;其次,更愿意将微分音视为一种律制。陈教授分享了近期运用纯律进行创作的经验。他表示,如何让演奏家准确地演奏这些音高是有方法的,已经找到了这个方法。旋律形态方面,如果微分音做得不好或过于复杂,人们的听觉会记不住,会产生混乱。微分音虽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始终未能在音乐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原因是很复杂的。

另一位听众问到:道家的自然、和谐、阴阳、平衡的观念是如何影响您作品中确定与不确定音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陈教授表示自己没有真正去研究道家的哲学观念,而是对其抱有兴趣。虽然引用了一些相关的原文,但并没有深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赵瑞菡同学:我认为您对于文人音乐的定义偏向道家思想,但文人音乐也可能包括儒家或佛家的思想。那在您的作品中,如何体现儒家入世思想?

陈教授认为这个问题非常大,虽然自己非常喜欢自然,但作品并非完全是表达自然,也并非要让听众产生“入世”或者“出世”的具体想法,而是追求与自然共处的状态,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当人体验过自然那种万籁俱寂的状态之后,便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曼妙体验。自己试图表达自然意向和东方文化的结合,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讲座的最后,梁雷教授向陈晓勇教授的精彩讲座致以衷心的感谢。他说,陈教授的思想内涵与周文中先生的追求是高度契合的。但是我们不必称他的音乐是“文人音乐”,他的音乐就是“陈晓勇的音乐”。期待我们能够尽快在星海见面,进一步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陈晓勇教授与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开展“作曲家讲坛”系列讲座活动
行知讲坛|陈尚君:唐诗经典的疑问
听名家讲老歌——东方讲坛“漫谈经典老歌的艺术魅力”专题讲座在长图举行
柳澄教授胸肺疾病系列讲座
讲座预告|“周文中讲坛” 第三期讲座
2019年陈悦竹笛讲座于5月12日在滨海成功举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