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沃夏克 | 一篇文章了解德沃夏克(上)

—— 每天聆听一首古典音乐 ——




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184198日诞生于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附近伏尔塔伐河畔的尼拉哈基维斯镇(Nelahozeves)。父亲(Frantisek Dvorak1814-1894)是上一间小旅店猪肉店的老板;母亲(Anna Zdenek)是位善良勤奋的贤妻良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德沃夏克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当时在父亲的旅店中,常有“游唱诗人”的即兴演奏,在耳濡目染下,德沃夏克对小提琴与吉他等乐器生了特殊喜好。十岁时,他还和父亲在镇上的管弦乐队  合奏小提琴,赢得不少掌声。但是因德沃夏克是家中八个小孩的老大,双亲鉴于家境贫困,希望长子能继承家业以改善生活,因此没让德沃夏克接触音乐。德沃夏克小学毕业后,父亲便把他送到兹洛尼杰镇(Zlonice)舅父那里,当杀猪宰羊的学徒,并学习做生意。德沃夏克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澴顺利地考取了屠宰执照(写到这里我也笑了)。但德沃夏克对这些事情却毫无兴趣,一心一意只想朝音乐方面发展。这时教导他德文及音乐的小学教师李曼(Lieh-mann),见他确实有过人的音乐才华,便向德沃夏克的双亲游说。德沃夏克遂于十六岁时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今布拉格音乐学院)就读。 

在学校中,德沃夏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学习作曲的基本原理,但由于父亲无力供应他学费,德沃夏克只好利用课余时间在镇上的乐队或教会里,甚至小咖啡馆中充任小提琴手,赚钱维持生活。  1859年德沃夏克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在布拉格的一支小乐队(Karel Kon-zak)演奏中提琴。1862年,布拉格临时剧院成立,德沃夏克随其乐队一起在剧院定期演出。更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表现获得斯美塔纳的赏识,于1866年提拔他进入自己担任指挥的布拉格临时剧院(Provisional Theatre,布拉格国民剧院的前身)担任中提琴手,并借他各种乐谱供作曲上的研究。此时德沃夏克才有机会大量接触西方名作曲家的作品,如贝多芬、孟德尔颂、舒曼等人均是他研究的对象。当时德沃夏克最醉心于瓦格纳的作品,而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对他也有重要的影响。这段期间德沃夏克也尝试着自己作曲,曲风自然具有上述三人的色彩。不过也许是求好心切的缘故,这些曲子后来都被他烧毁了。他曾说:“我是拼命学习,偶然作曲,不断修改;思考极多,吃得极少。”

于是,从1861年谱写他的第一首作品《A小调弦乐五重奏》起,德沃夏克开始了40多年的创作。在这42年中,德沃夏克的创作风格屡有转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自我创作风格的形成期 --

第一阶段是自1861年起到1878年止。比起其他作曲家的处女座,德沃夏克的《A小调弦乐五重奏Op.1》目前听来已经算是相当成熟的作品了,结构完整,含义丰富,只是缺少了一些其个人的风格,所以更像是传承古典主义时期的一首五重奏作品。


《A小调弦乐五重奏,Op.1 - 第一乐章》

其实,这阶段的前十年,德沃夏克在剧院潜心研究西方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因此其作品如《c小调交响曲》、《降B大调交响曲》、歌曲《翠柏集》、《A大调弦乐四重奏》等如都深受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影响;尤其他的第一c小调交响曲,第一乐章那开头的六个小节像极了贝多芬的《命运》。

《c小调第一交响曲,Op.3 - 第一乐章》

德沃夏克在国家剧院默默地钻研作曲理论达十年之久,十年埋首研究的心血并没有白费。1873年,德沃夏克根据爱国诗人哈勒克(Vitezslav Halek,1835-1874)《后裔》(The heirs of the White Mountain)所作的清唱剧《赞歌》(又称《白山的子孙》),由布拉格黑拉贺尔(Hlahol)合唱团隆重演出。这首赞歌充满了活泼勇敢的气氛,更有着浓厚的爱国热忱。演出之后,受到热烈的回响,德沃夏克获得了应有的 赞赏,也更坚定了他迈向音乐之路的信心。直到《白山的子孙》推出,德沃夏克才找到自己的方向——以民族情感为主轴,作出具有民族风味的作品。

《白山的子孙 Op.30

同年年底,德沃夏克与安娜(Anna Cermake)结婚,这对德沃夏克而言可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1975年,德沃夏克将早期谱写的《降E大调交响》去申请奥国文化部为清寒青年艺术家所设的国家奖助金(State Grant)。这个奖助金由三位评审委员负责审核工作,一位是乐评家汉斯力克(Hanslick,1825-1904),一位是歌剧院的指挥赫贝克(Her-beck,1831-1877),第三位则是大名鼎鼎的勃拉姆斯。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 Op.10 - 第一乐章》

德沃夏克的作品受到这三位评委一致的称赞,尤其是勃拉姆斯,这位素以严苛著称的作曲家,认为德沃夏克是未出世的奇才,前途大有可为。由于勃拉姆斯的刻意提拔,德沃夏克不但迅速通过申请,解决了经济问题,也逐渐扬名于世界乐坛。 

1876年,德沃夏克再度以《摩拉维亚二重唱》提出申请。勃拉姆斯欣赏后大为惊喜,认为应该予以出版,让更多的人共同欣赏,于是便写了一封信出版商辛洛克:“近日在参与审的机会中,我非常欣赏来自布拉格的德沃夏克之作品。现在我把他的新作呈给阁下,如果阁下仔细欣赏的话,必定像我一样喜爱。…..毫无疑问的,他是一位极具才华的音乐家。此外,他很穷困,请多多考。”  辛洛克以“来自拉维亚之歌”为题,出版了这首乐曲,刚出版便立刻传遍欧洲,备受好评。

《摩拉维亚二重唱 Op.32》

亦师亦友,惺惺相惜的勃拉姆斯给予德沃夏克的帮助还不仅于此,他以自己的高知名度及影响力,促请也纳的音乐家演奏德沃夏克的作品,同时在写作上给予德沃夏克建议及指导,并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提供耠德沃夏克作为创作时的参考。  德沃夏克对勃拉姆斯如此的关爱与提携,自然是深为感激。他曾说:“……他的态度是如此的和善,精神更令人钦佩。不论他是音乐界的巨擘还是贩夫走卒,我都为他的仁慈而感动。” 而德沃夏克也自勃拉姆斯的指导中获益匪浅。例如在主题动机的发展、节奏的细小变化,以及各乐章间的平衡等方面,都使德沃夏克的音乐更加充实精练。两人之间的友谊因此日见深厚。德沃夏克曾将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集》改为管弦乐;还把自己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题献给他两人的感情一直保持到勃拉姆斯去世。

《d小调弦乐四重奏, Op.34 - 第一乐章》

-- 名震欧洲的成熟期 --

第二阶段则是自1878年起至1891年赴美前为止。此时民族气质幻化在德沃夏克的音符中,有了更深湛的技巧。而段期间他多次访英、访俄,更开拓了视野,德沃夏克遂将所见所闻融入作品中,于民族意识之外,更添异国风采。 

1878年,之前提到的出版商辛洛克与德沃夏克联络,希望他谱写一些类似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集》风格的作品,德沃夏克于是写了《斯拉夫舞曲集》(Slavonic Dances),又再一次造成了轰动。从此德沃夏克名声传遍欧洲,波希米亚音乐也走上了欧洲的音乐舞台。 这三首《斯拉夫狂想曲》及两套《斯拉夫舞曲集》的创作,使得此一阶段有德沃夏克的斯拉夫时期之美誉。

《斯拉夫狂想曲 Op.45 - 第1首》

《斯拉夫舞曲集 Op.46 - 第6首》

德国乐评家艾勒特(Ludwig Ehlert,1825-1884)曾发表一篇盛赞德沃夏克的评论:“他是位百分之百的天才音乐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才华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素有“小提琴之王”的姚阿幸(Joseph Joachim,1831-1907)对德沃夏克的室内乐极感兴趣,他领导的姚阿幸四重奏乐团,更在欧洲各地广为推介德沃夏克的作品。奥国国内也掀起一阵波涛,也纳名指挥家李希特(Hans Richter1843-1916),自从一八七九年指挥德沃夏克的新作《斯拉夫狂想曲》后,便成为他的忠实仰慕者,自此以后每一次由他指的演奏会,都有德沃夏克的曲目。另外指挥家兼钢琴家毕罗(Hans von Biilow1830-1894)也衷心赏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D小调交响曲》毕罗并称赞德沃夏克为“仅次于勃拉姆斯的艺林之宝”。

至于波希米亚的同胞,对德沃夏克更是不吝情地给予赞美并支持。杨纳杰克(Leos Janacek1854-1928)、费比希(Fibich1850-1900)等人都和德沃夏克为好友,并经常向他请教。日后他们在世界乐坛也分别占有一席之地。 

纷至沓来的赞扬与仰慕,并没有使德沃夏克冲昏了头;相反地,他更孜孜于创作具有民族风味的曲。此时,德沃夏克开始将注意力放在歌剧上。在临时剧院工作时,他曾试着创作歌剧《国王与煤工》(King and Collier,Op.14),只不过并未上演。后来又写了《Vanda,Op.25》《The pigheaded peasants,Op.17》演出之后效果也不如预期,使得德沃夏克有些失望,但他并不灰心。1882年,德沃夏克又推出四幕历史歌剧《迪米特里》(Dimitrij,Op.64),这部歌剧在布拉格上演时虽然颇为成功在国际上却反应冷淡,德国甚至因题材牵涉政治敏感问题而拒绝上演,再加上他的母亲在同年年底病逝,德沃夏克于是陷入了少见的烦恼沮丧之中。 

《歌剧迪米特里,Op.64 - 序曲》

1883年,他的旧作《圣母悼歌》在英国伦敦由巴培(Barnby,1838-1896)指挥演唱,轰动了整个英国。由于这次成功,伦敦爱乐协会及艾伯特皇家合唱协会,遂联名邀请德沃夏克赴英国演奏他自己的作品·正处于低潮的德沃夏克欣然受邀,从而开始了他前后九次访问英国之行。德沃夏克于1884年三月首次到达伦敦,13日在皇家艾伯特厅(Royal Albert Hall)指挥演出《圣母悼歌》Stabat Mater, op. 58;一星期后,又分别演奏D大调《第六号交响曲》、《斯拉夫狂想曲》等作品,立即在英国掀起一阵旋风,观众情绪的热烈、乐评家的赞美如潮水般涌至。

《圣母悼歌,Op.58》

德沃夏克曾自述:“当我出场时,全场一万余观众以如雷般的掌声来迎接我;他们的热情随着乐曲的进行而升高。到了最后,掌声、欢呼声及安可声乎冲破了屋顶,使我不得不一再地出来谢幕。这样热烈的场面使我有些吃不消。”  德沃夏克在英国受到的礼遇及欢迎,绝不亚于之前的亨德尔、海顿、韦伯、门德尔颂等音乐大师。更重要的是英国之行丰富了德沃夏克的生活经验,开展了他的视野及格局,使其作品呈现更有深度的风貌。因此,德沃夏克的歌剧《雅各宾党徒》(Jakobin,Op.84),清唱剧《鬼新娘》等作品不是反映出德沃夏克的内心情思,就是阐扬民族精神之作,而德沃夏克的曲风,可以说成熟定型于此时。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部失而复得的德沃夏克交响曲丨《第一交响曲“紫罗尼采的钟”》Op.3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
极致:德沃夏克选集
从屠夫学徒到音乐家,说一说德沃夏克和老师的故事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六)
德沃夏克大提琴小品《寂静的森林》、哈恰图良《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