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醒之后的重生

                      苏醒之后的重生

开栏语

  撒拉纳克湖是美国并不知名的一个地方,在这个静静的湖畔有一座坟墓。多年来,一拨又一拨游客慕名前来,为了拜谒一位长眠于此的“无名”医生特鲁多博士,也为重温那则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

  面对生命,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医术的局限和无奈常常在疾病和死神面前苍白无力。但是技术之外,帮助和安慰则是一种人性的传递和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生命的旅程,离不开医学的护佑;医学的攀登,有赖于生命的见证。我们不能放弃的最高主张是医患双方在风雨兼程的生命路上结伴而行。

  去年《急诊室的故事》征文活动成功举办,社会反响良好。应读者要求,我们推出《生命的故事》,希冀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征集医者患者,围绕生命的主题讲述一个故事,分享一次感动、一份感恩、一丝感悟,为共筑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助力。前天本次活动由王晨院长主持,在北京天坛医院启动。

  投稿路径:jiankang@ynet.com

  地点:北京天坛医院

  疾患:癫痫

  白白胖胖的明明平时看着跟小伙伴们没什么不同,可是一犯羊角风,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两眼上翻,大小便失禁,昏死过去……小的时候他个把月“抽”一次,后来发展到几天一次,再后来一天几次。更可怕的是疾病频繁发作导致他大脑缺氧严重,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他时常埋怨父母不该生他,“为啥姐姐那么聪明、漂亮,啥病都没有,俺咋这么倒霉?”

  揣着希望到北京

  “这种日子要抻到啥时候呀?”偶然听说北京有家医院脑科很有名,明明爹妈揣着一线希望,从山东老家带着孩子住进了天坛医院。

  “核磁片显示左侧大脑皮层功能区没有显像,而右侧显像很好,说明左侧大脑代谢不好,神经组织受到损害,而目前可选的治疗方法有两种……”在医生办公室,神经外科专家张主任指着插在灯箱上明明的脑核磁片子说,“一种是大脑半球切除,可使癫痫不再发作,但可能招致偏瘫、失语、性格改变,甚至渐渐变成呆傻……”

  “啥?”明明妈瞪大眼睛。

  “另一种是给明明做个手术,医学上叫做‘唤醒麻醉’。就是开颅后,需要把明明从麻醉中叫醒,然后医生用一种刺激仪做大脑皮质功能区定位,通过明明回答问题找出正常神经和病灶的边界,以便准确切除,最大限度地保护大脑神经。”

  听着病情分析,明明父母紧张而忧郁的脸上渐渐显露出笑容……

  “这种手术方法虽好,但是难度大,尤其是麻醉这个环节是成败的关键。”参加讨论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陈新忠刚一开口,明明父母的眼神突然变得暗淡下来。

  “国外一般把唤醒手术的下限年龄定为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发育接近成人,有一定的承受力,能配合医生完成指令性活动。比如,唤醒后要保持一种体位不动,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正常人睡眠中可通过反复翻身来消除疲乏,而术中就不行。明明还小,能不能配合手术实在不好预料。”

  明明爸担心地问:“这可是开脑袋呀!痛还是不痛?孩子能受得了吗?”

  “我们已有上百例的手术经验,可以保证不痛。手术中需要清醒时把他唤醒,皮层监测一会儿,再让他睡一会儿。这样既不妨碍手术,还可消除术中恐怖记忆,避免以后因小的刺激再次诱发癫痫。手术和麻醉方案就这样,你们同意吗?”

  听完专家的介绍,明明的父母虽然点了头,但心里还是七上八下打着鼓,在《术前知情通知书》上歪歪扭扭地签了“同意”俩字。

  讲个故事激明明

  为了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节省开支,医护人员从速办理了术前的一切检查准备。

  麻醉科陈医生时常来病房看望明明,跟他聊天,帮他消除手术恐惧感,还特意给明明讲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不久前,有一个叔叔得了和你同样的病,手术也是采用唤醒麻醉技术。当把他从术中叫醒的时候,我们俩就开始一问一答。我问他叫什么名字?现在我们在做什么?这位叔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都准确做了回答。但是还没等我们的问题说完,这位叔叔就打断我们的话说,别急,我先给你出道脑筋急转弯题吧。”

  “我就说好呀!”

  “这位叔叔说,你猜,黑人为什么爱吃白巧克力?”

  讲到这里,陈医生笑眯眯地卖着关子先让明明猜。明明想了想,没有回答,然后又摇摇头。

  “其实,当时我们谁都没猜出来。”陈医生哈哈笑,“只听那叔叔得意地笑着说,你比我还笨呀,怕咬着自己的手指头呗!”

  “明明,我们手术室里的叔叔阿姨们都被逗笑了。你说那个叔叔是不是很勇敢呀,你勇敢吗?”

  “勇敢!”明明爽快地回答。

  “那好,以后我叫你‘小伙子’啦!”

  看着医生和儿子有说有笑,明明的父母露出感动的笑容。

  “唤醒麻醉”7小时

  7点半左右,明明被推进手术室。

  三台微量注射泵把经过精确计算的三种药液缓缓地注入明明的血管内。白色的镇静药宛若母亲的乳汁,安抚着明明渐渐地熟睡。监视器上跳动着心电旋律,血氧饱和度的波纹后浪推前浪,稳稳地站在100%的峰值。

  “生命体征正常,继续下一步!”麻醉师像指挥官一样发出了指令。

  导尿、体位、动静脉穿刺、头皮消毒、上头架、切皮、钻颅骨、剪开硬脑膜……顷刻间,呈现在眼帘的是无数条弯弯曲曲的动脉,这些形似蚯蚓般的血管就是人脑神经细胞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它在供给大脑新鲜氧气和养料的同时,又能排除掉脑细胞的代谢物质;一道道既深又浅的脑沟、脑回,就是人类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生命、运动、语言的中枢。可想而知,不足一两重的手术刀,此刻该有千斤重啊!

  “降低血药浓度,唤醒病人。”

  5分钟,10分钟,13分钟后,明明慢慢地从麻醉中醒过来,他的小手被一只宽厚的大手攥住了,他睁开眼睛看见了陈医生慈祥的笑容,此刻电生理监测仪像探雷器一样在大脑皮质上一毫米一毫米轻轻地移动着,刺激电流在一毫安一毫安地递增着……

  “明明,脸麻不麻?胳膊有没有知觉?”“不麻,有感觉。”

  突然,明明的上肢出现了抽动,“暂停手术!快,4度冰盐水冷敷大脑皮质。”经验丰富的陈医生额头冒出汗珠,他明白,若刺激电流再增加一毫安就有可能诱发癫痫发作,那样的话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

  “不好!嘴角出现颤抖,面部肌肉也抽动了,再给冰盐水,加深麻醉,让他再休息一会儿。”陈医生吩咐着。

  不大一会儿,明明又回到了甜美的睡梦中。此刻,手术室里鸦雀无声,只有心电监护仪发出有节律的“嘀嘀嘀”的声音。

  就这样反反复复,一个小时后明明的大脑功能区的范围被锁定,陈医生用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分别对运动功能区和语言功能区进行了标记,神经外科专家在显微镜下沿着皮质功能区的最近边缘切除了病灶。这时,明明再次被唤醒。

  “来,抬抬左腿,再攥攥我的手。”明明按照医生要求认真做着,胳膊和腿活动自如。“好极了,没问题。”“缝合硬脑膜,关颅!”7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

  少年可以回家了

  按常规,脑外科术后还有3到5天的脑水肿期,也就是危险期。假如能平安度过,没有感染,才能说大功告成。术后两天,明明一直在昏睡中,护士们也为他捏着一把汗。第三天,明明刚从沉睡中醒来,就听到医生的指令。

  “伸出左手,伸出右手,使劲攥住我的手。”“不错,左、右手肌力正常。”“抬左腿,20厘米,30厘米,再抬高点儿,好!”“现在我压住你的腿,使劲往上抬。很好,肌力也不错。”术后第五天,明明就在病房里打着手机有说有笑。

  “小伙子,给谁打电话这么高兴?”麻醉科陈医生来了。

  “给姥姥、姥爷,还给小朋友。”

  “和他们说些什么?”

  “俺说俺的病可好了,就能回家啦。”

  “还记得手术中的事吗?”

  “记得叫醒俺了,别的都不记得了。”

  “现在睡觉还做梦吗?”

  “有时候梦到和同学一块玩。”

  “有没有记得手术中的事?”

  “没有。”明明大声回答。

  顷刻间,悬在医生心头上那块沉甸甸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明明就要出院了,他和父母早早地来到手术室门口和医护人员告别,“谢谢专家,有空到俺老家去玩呀!俺们走了。”所有的感激都融在了泪光里……

  文/北京天坛医院 匡远深

  微博反馈精彩选登

  我们需要正面的“能量”

  赖赖:如果现实带来沉重的一击,让你对未来失去期盼;如果社会阴暗遮蔽了头顶阳光,让你对他人没有信任;那么我们急需一缕“清风”,吹走阴霾。感谢《电话里的一“线”生机》里的医生,他们让我们知道在这浮躁的社会里,依然有白衣天使守护生命;感谢作者,她告诉我们“人的肉体不可再生,但灵魂却可涅槃”。

  严守一:读《电话里的一“线”生机》一文,我的心一直随着医生们救护生命的行动跌宕起伏。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两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白衣天使手中复活了。在为这位患者重获生命感到庆幸的同时,也为两位白衣天使的行动感到自豪。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白衣天使,有着许许多多这样感人的故事。真的要感谢媒体,感谢北青报设立了这样的一个栏目。让我读到这么好的与生命相关的感人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更体会到了白衣天使工作的神圣。让我们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使医患之间心相通、手相连,共同与病魔作斗争,维护我们生命的尊严与活力。

  蘑菇小姐:感谢北青报开展的征文活动,“为共筑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助力”!看了开篇的两篇文章,不论是一条电话线牵引的责任,还是一个拥抱体现的情谊,都展现了医生对患者的真切关怀!生命的故事总在上演,而医生总是在每个生命的起承转合里承担着角色,这样的重任担在医生肩上,我们也该对他们多些敬意。

  小耳朵:看完报纸,我也为那“三分钟的拥抱”动容了。现在的社会总在诘问医生的医德何在。其实,医德不是多大的事儿,它就在医生为患者着想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言语。真诚、正直的医生会让患者从心里感谢、尊重。现在人们都在讨论医患关系如何改善,我想这个温情的拥抱可以给我们一些答案!

  王喆:“在关注身体健康的今天,让我们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注重对人灵魂的塑造,避免过多悲剧的发生。人的肉体不可再生,但灵魂却可以涅槃,重塑被病痛扭曲的灵魂,让生命浴火重生!”赞一个。

  hhw伟:《三分钟的拥抱让我动容》这篇文章打动了我。我在故事的起起伏伏中,为小米的病情担忧,为小米的乐观叫好,为小米的离世遗憾……但我不觉得悲伤,因为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医者对患者的关切和真诚,我感受到了暖暖的温度。

  琳达:看了小米的故事,颇有感触。我也是“汝康沙龙”的一名病友。得病的我曾经闭门谢客,但后来,我在“汝康”结实了很多朋友,也乐于去与她们交流。我们感谢医生、护士们为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找到能彼此理解的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如果拥抱是一种无声的感谢,我想张开双手拥抱整个世界!

  秋儿:这篇文章中两位安定医院精神科医生的故事让人很受触动,他们不仅把治疗疾病作为职责,更是对患者的生命负责。我想医生和患者从来不应是简单的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更不应该成为对立的两方。我们需要和谐温馨的医患关系,因此我们更应该去传播去了解更多温暖感人的瞬间!我们需要更多的正面能量!

  杨宇:《电话里的一“线”生机》看起来真的有些惊心动魄的感觉,一个年轻人距离死亡咫尺之遥的时候,是一名精神科医生挽救了她的生命。文章中提到的“重塑被病痛扭曲的灵魂”,的确,挽救一个生命也许很容易,但是赋予她生命的希望,让她坚强地活下去,也许需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向精神卫生工作者致敬!

  BEEflower:人生于世,缥缈一粟。当癌症敲了你的门,你会怎样?小米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动,她的乐观和坚强让人觉得可敬,正如文中说的:乐观是最好的良药。医生和患者的情谊都在那三分钟的拥抱里了。作为医生,能得到这样一个拥抱,将会是幸福的。

  我是小蜜蜂:去年曾经关注《急诊室的故事》,今年升级成《生命的故事》。 看了《三分钟的拥抱让我动容》这篇文章,确实有所感悟。癌症猛于虎,谁人不惧之?但恐惧是一辈子,坦然也是一辈子!虽然小米还是走了,但我认为这不是悲剧,这样的离开让人怀念,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天堂的小米一定很好!

  鲤鱼妖:一“线”生机,不仅是对病人,更是对我们这个社会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只有负责的医生,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只有获得患者的信任,医生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并得到被人尊重的社会地位。期待更多这样令人感动的事,令人钦佩的人。

  编后

  《生命的故事》栏目的推出,意在中华文化背景下,通过医学人文的新视角,开辟医患沟通的新渠道,通过医患双方的反思和内省,加深对生命认知的心灵沟通,增进共同责任,从而为缔结和谐生命盟约助力。本次活动增加互动内容,欢迎广大读者踊跃阅读每一篇《生命的故事》,并通过多种方式告诉我们你们的反馈,我们将择取精彩点评刊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会误诊?
此刻,你是主角!
年收入30万的麻醉医生:猝死率高达26%,日夜不分倒在手术台
【手术还没做完,她从麻醉中醒来!听到医生说的话后,她捡回一条命】
孩子打了全身麻醉会影响智力吗?
手术时你是怎么睡着的?来听麻醉医生告诉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