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你弹下琴键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一、
“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没有人的小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
1883年6月,哲学家贝克莱在《The Chautauquan》杂志中如此问道。我们多半会说,当然有声音,只是没人听到而已。因为声音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的是这样吗?

贝克莱是这样回答的:不会有声音,因为声音是一种物体振动导致耳朵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应。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没有耳朵就不会有声音,空气振动通过人耳的接受、脑神经的感应才能变成我们所感受到的声音。声音其实是我们脑中的一个“念相”。坚持认为“那里一定有声音,只不过没人听到”的人不过是在倔强地坚持“假定自己在场罢了”。

                           二、
非洲某处荒漠,一个原始部落,一台普通音响,几个躲于暗处偷偷观察的现代人。

这个实验,意图将贝多芬的音乐播放给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的人听,看看他们如何反映。结果是极度的恐慌。如此的结果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音乐是历史的产物,与世隔绝的原始人不处于现在文明的语境中,没有现代人的审美眼界,当然听不到贝多芬的美。换言之,离开“审美的耳朵”,贝多芬的音乐什么都不是。其二、如此奇怪的声音(贝多芬的音乐)却是从一个黑漆漆的盒子里面发出的(音响),看不到任何一个真人参与在其中:这是一个没有来源的声音。恐怖片里面最吓人的便是那些忽如其来的,不明缘由的奇怪声响,因此原始人不害怕才怪呢。

一个灯管昏暗的房间,一组HIFI音响,一个靠着躺椅听着贝多芬的人,满脸享受与满足。  

这样的人总以为他享受的原因是来自舒适的房间、价格不菲的设备以及播放的是最好的乐团的最佳录音版本。其实能听懂贝多芬的耳朵才是核心竞争力。不然,很难说你的享受到底是来自贝多芬的音乐还是那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对于能听懂贝多芬的人来说,根本不需要什么好的环境与设备,贝多芬就是全部。

                          三、
当你弹下琴键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弹琴的人都知道,自己在琴房中练琴只有自己才听,而上台演奏是弹给别人,两者根本是两回事。琴房与音乐厅,可不仅只是换个地方弹同一首曲子这么简单。当你弹下琴键的时候,钢琴发出声音,对于音乐厅里面的听众来说,音乐最终还是在他们的心里才能发生。因此,听众不同,“审美的耳朵”也就不同,那么得到的艺术感受也就不同。  

“当我在听众面前第一次演奏一首曲目时,真正的练习才开始。”钢琴大师克劳迪奥·阿劳说。现在这句话就不难懂了,有对象的练习,才是真正的练习。然后就有了接下来的这句话:三流钢琴家在键盘上弹,二流钢琴家在音符上弹,一流钢琴家在人心上弹。

                          四、
阿凡纳西耶夫(Afanassiev)就是一个能够在人心上弹奏的音乐家。不少人总是诟病他演奏的速度慢,殊不知,真正发自内心的最恳切、最真诚的话语,都是娓娓道来,缓缓道出。  

舒伯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D.960),并没有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那般摄人心魄的戏剧性,也没有贝多芬的《槌子键奏鸣曲》那帝王般的霸气,有的更像是一位过来人(虽然那时候舒伯特刚刚三十出头,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真心表露,絮絮叨叨的,却不仅不让人烦,还让人欲罢不能。  

然后这两者放在一起了。当这张唱片开始播放时,他的琴声仿佛只为我一人奏响。很难说是舒伯特成全了阿凡纳西耶夫,还是阿凡纳西耶夫成全了舒伯特,但在这个时候,音乐在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关于这张唱片的更多音乐细节,还是让音乐自己来说话吧。

                                       文 | 陆倍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音乐“鬼才”如何带来舒伯特的“冒险”?
勃拉姆斯:4首叙事曲/舒伯特奏鸣曲D537 /贝多芬奏鸣曲第4号
如果回到30年前,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聆听舒伯特晚期奏鸣曲中的留白
音乐:钢琴家阿图尔·施纳贝尔
舒伯特(1797~182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