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富有争议的“声无哀乐论”| 音乐话题

选自瑞鸣音乐专辑《琴·赵家珍·古琴》

晋,刘伶《北芒客舍》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嵇康,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中,提出“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概念。

意思是就是“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 简而言之,就是“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

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富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片面性的,因为从某些角度讲,它忽视和抹杀了音乐的社会性,以及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

那为什么该观点仍然有这么高的历史价值呢?因为他讨论了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曾在历史中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声无哀乐论》也为后世的音乐家探索音乐的本质问题和自身规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瑞鸣音乐《琴·赵家珍》专辑封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克木 :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魏晋名士的琴学(二)
读《声无哀乐论》辩论五
弦情雅意 | 《广陵散》之谜
嵇康与《琴赋》、《琴赞》
声无哀乐论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