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朗朗、李云迪的形象塑造看古典音乐在中国

喻宇按:本文是今年论文写作练习课王澍同学的习作(我的那篇《郎朗和李云迪:一台钢琴 两类人生》实际也就是这课陪学生们一起写的习作)。我读完很欣喜,觉得当下本科四年级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文笔,在短时间写出如此一气呵成的文字,同时不乏自己的思考,颇为难得。放到这里,跟各位分享,也请各位指正。

 

朗朗和李云迪是中国古典音乐两张鲜明的名片。他们一位炽热如火,一位柔情似水,迥然不同的音乐形象在中国却同样大受欢迎。透过二人音乐形象的外壳,我们看到了许多当今中国古典音乐界的新鲜异象。

 

     

李云迪的前唱片公司DG曾以酷似木村拓哉为营销点对其进行包装,尽管他曾老老实实地在媒体前讲不知木村拓哉是谁,但随着中国音乐从边缘走向文化中心地带和通俗娱乐审美范式的兴盛,李云迪俊秀的外表和“钢琴界的木村拓哉”的称号确实为了带来了无数年轻女性的疯狂喜爱。不但流行音乐界出现了“以人带歌”的现象。

偶像化的音乐家亦逐渐成为古典音乐界一股新锐的力量,这些古典音乐偶像以青春的气息和俊美的外形一反大众对严肃音乐古旧沉闷的印象,给予古典音乐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切实地为古典音乐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这这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日籍小提琴家五岛龙和克罗地亚跨界钢琴家马克西姆亦是古典音乐偶像中的一员。青年人通过对音乐家外貌的喜爱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是一件值得推广的事,古典音乐并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也不是只得有文化涵养的人才有权听古典音乐,无论何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古典音乐,接纳古典音乐,愉悦地爱上古典音乐都是值得音乐人开心的事情。

      

与李云迪诗意俊美的形象不同,朗朗更乐意被塑造为一位备受中国家长喜爱的音乐神童,无论在IMG、DG还是现在的索尼经济公司,他神采飞扬踌躇满志的样子始终如一。他在自传《朗朗----千里之行:我的音乐故事》和访谈中无数次提及幼时艰辛的求学过程,“竞争”、“坚持”、“梦想”,这些励志的词语附着在奋斗成功的钢琴家身上,像一个唾手可得的美梦,令无数家长家长趋之若鹜。这些家长在朗朗父亲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音乐梦想,看到了望子成龙的真实样板,并热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下一位朗朗。他们以严苛的专业化训练来培养孩子,用名词、成绩、奖项来绑架孩子的兴趣,用音乐会、大师班、钢琴课来剥夺孩子天真的童年。

作为一名钢琴代课老师,我见过家长恨铁不成钢的痛骂,见过学生伤痕累累的小手,也见惯了考级成绩公布后的众生百相。然而这样极端的培养模式真的适合每一位中国家庭吗?我不否认朗朗对于青少年琴童的榜样作用,但是朗朗的音乐经历十分极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朗朗一样爱上古典音乐,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朗朗乐观向上的个性,要知道就连生性开朗的朗朗也曾几度想要自杀啊。这种音乐教育模式在中国备受热捧并不单单体现了当今音乐教育界对朗朗顽强、执着、勤奋等优秀品质的赞赏,更暗合了家长对于寒门学子出人头地这种传奇经历的崇拜心理。

        

纵观朗朗与李云迪音乐形象的不同,一方面,我们惊叹于中国当代古典音乐的盛世繁景,青少年学习和爱好古典音乐的数量越来越多,古典音乐爱好者中青少年的比例在增加,这其中有朗朗身为音乐榜样对青少年的激励作用,也有李云迪作为音乐偶像对古典音乐听众的拓展作用。我们欣然接受古典音乐合理的增添流行元素以适应现代传媒及大众的需求,但也要注意古典音乐大众化过程中带来的不良现象,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鉴赏能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让古典音乐真正流行起来,为更多人所欣赏。
 
另一方面,我们也惊讶于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奇怪异化。书店里古典音乐书籍唱片滞销,考级教科书却供不应求;青少年因音乐家俊美的外貌开始盲目追星而并没有深入了解古典乐;每位家长都以自己的孩子学习西洋乐器为荣,尽管他们家庭日的背景音乐仍是《小苹果》。这是中国古典音乐界的一个怪相:家长忙着挣钱,学生忙着考级,青少年忙着追星,大家都在和古典音乐打交道,却从来没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古典音乐?这样的问题不但困惑着普通群众,也困惑着许多的音乐人。所谓高雅艺术的古典音乐究竟是什么?它不像相声小品能博人一笑,也不像广场舞一样能活动筋骨,它甚至没有含义没有词,这样一门与我们生活相距甚远的东西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去学他?
 
我认为,古典音乐不单单是严肃古旧的音乐,它经过了岁月长河的洗礼和无数先人的挑拣,脱离了低级趣味,脱离了陈规俗矩,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态上都是音乐中杰出优秀的典范。古典音乐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思维,是一种对人生乃至宇宙高级的追问和悲悯,它试图向我们传递着它所特有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悲天悯人的情怀,它散发着人性光芒的哲学沉思。在这样的音乐世界里,人们可以摒去现实生活中的俗气,体验到最本真的思想、情绪和灵魂,触摸到宇宙和自然的真谛。因此,我希望我们这一代音乐人的努力,能帮助热爱音乐的群众感受到古典音乐本质的魅力,让古典音乐不再成为世俗名利砧板上的肥肉,让音乐回归音乐,让音乐成为音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很中国#【李云迪:让中国文化与古典音乐更好地对接】
10年追踪采访90名小提琴手, 她认为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教育都是不对的
“云迪现象”是宁静致远的文人风范
航班延误李云迪火车赶场 首场震撼德古典音乐界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们这么热衷于学钢琴?
想进入“留声机名人堂”不是古典音乐界的“大咖”都不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