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课没热情,学生不爱听,都是因为缺少它!

你上的课学生不爱听?那是因为你没用这种方式去上课!

我们很多老师随着任教时间越长往往对于教学的热情度却在递减。同一门课程翻来覆去的讲解,同一个知识点反反复复的咀嚼。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可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活跃度却在大幅降低。老师们缺少了当初的那一份热情,于是乎教材上的知识点也开始变成了干巴巴的奥义,学生也变得不爱听课了。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用我们人人都喜欢听的方式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式就是把音乐融课堂。也许你会因为如何将音乐跟自己所教授的课堂结合而犯难,不过没关系,小编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

一、音乐与语文结合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很多歌曲的歌词,直接采用了原诗,如《阳关三叠》、《扬州慢》等一些古代歌曲。还有很多通俗歌曲是作曲家根据古代的诗词创作而成,如《水调歌头》、《别亦难》等。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朗诵几遍歌词,可以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因为“诗词”可以使非语义性、非可视性的音乐动态具有更明确、更具体的内涵,使欣赏者的联想、想象有更确定的范围。而“曲”又可以使词的情感色调变的更鲜明、更突出。如欣赏《黄河大合唱》,其中的《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表现了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形象。《黄水谣》,歌曲揭露、控诉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保卫黄河》,歌曲雄伟、豪放,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在欣赏过程中,随着典雅、优美的旋律的呈现,学生做到了脑、耳并用。无疑,学生已进入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艺术境界,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二、音乐与数学结合

音乐是心灵和情感在声音方面的外化,数学是客观事物高度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产物。那么,“多情”的音乐与“冷酷”的数学也有关系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比率将数学与音乐联系起来,他认识到所拨琴弦产生的声音与琴弦的长度有关,发现了和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毕达哥拉斯音阶(the Pythagorean Scale)和调音理论诞生了。

著名作曲家和钢琴家肖邦很注意乐谱的数学规则、形式和结构,有位研究肖邦的专家称肖邦的乐谱“具有乐谱语言的数学特征”。

在我国孔子就已经把音乐与数学并列在一起。我国的七弦琴(即古琴)取弦长l、7/8、5/6、4/5、3/4、2/3、3/5、1/2、2/5、1/3、1/4、1/5、1/6、1/8得所谓的13个徽位,含纯率的1度至22度,非常自然,是很理想的弦乐器。我国著名古琴家查阜西早就指出,要学好古琴,必须对数学有一定素养。

音乐中出现数学,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音乐与数学融和贯通于一体的一种体现。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情。而数学则是以一种理性的、抽象的方式来描述世界,是人类对世界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数学贯穿人类文明的始和终。音乐与数学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

三、音乐与英语结合

把音乐与英语相结合这应该算是所有学科门类中最广泛也是常见的一科了。我们每个人去认识英语单词的第一步就是学唱字母歌,因为只有学会了字母才能拼写出单词造得出句段。但往往我们很多学生会写了会认了,可他们不敢说,他们害怕一开口就变成了中国式英语。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语言环境不够而造成的。英语本来就得天独厚的更加需要加入听力的成分在里面。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换言之在英语的学习上我们就是要敢说,如何做到敢说那就需要靠听靠看靠想!把英语歌曲、英语电影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利用零碎的时间去播放英语片段贯穿在下课时间更是一种增强语言氛围的好方法!

所以音韵优美节奏轻快的音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好帮手,使之对英语的学习更具有活泼性、主动性、积极性!

四、音乐与政治结合

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这足见音乐尤其是优秀音乐作品之魅力与价值。

高三《政治常识》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题:《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的第一个问题:民族及其基本特征。可以这样来运用优秀音乐作品: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优秀音乐作品,可以感染一代人、几代人,甚至一个人的一生。《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耳熟能详。上世纪八十年代,谷建芬作曲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广为传唱,如今《二十年后再相会》这一续篇又在神州大地响起,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通过寻找优秀音乐作品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可找到切入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在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受到音乐的熏陶,甚至可以做到相得益彰,这样一举两得之美事,何乐而不为。

五、音乐与历史结合

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历史知识及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复习了历史知识,而且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我向学生介绍了歌曲的诞生以及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1935年,由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这首歌作为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国歌。

一首好的主旋律音乐也是对一段经典历史的展现,因此通过听优秀歌曲的方式去学习了解当时的历史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六、音乐与地理结合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如欣赏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是流行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各地《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曲调有相同、有近似、也有不同的。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委婉、细腻,体现了柔美的风格;河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风格。两首《茉莉花》,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体现了迥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其中一个方面我是结合地理特点来讲的: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气候寒冷,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土地,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这样,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准确地把握民歌的风格。

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欣赏《茉莉花》教案
音乐《茉莉花》 教 案
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音乐教案
茉莉花这首歌曲有多少个版本?
常听爱听的音乐歌曲
音乐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