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如何提升智商?
 
 

美国内珀维尔中学的体育教育协调员保罗是开展“运动改造大脑”项目的负责人,他开设有一门传统的“方块舞”课,每组四对男女构成一个方形跳舞。最初几周,学生可以从保罗手中拿到邀请舞伴时开场白的剧本,每支舞结束后要交换舞伴。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生需要丢掉剧本即兴交流,交流时间也从最初的30秒逐步延长。这门课程期末考核方式是:经过50分钟聊天,学生们能否准确记住与某位舞伴相关的10件事。

其实,与运动提升智商相比,“音乐提升智商”的说法更为流行。然而,我知道哈佛大学神经医学专家、全球儿童运动计划“活力儿童”项目(BOK)的形象大使约翰·瑞迪写有《运动改造大脑》、《动起来更聪明》等著作,却不知道哪里有“音乐提高智商”这样的书籍或项目。好像“音乐提高智商”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并且无需设计、只要接触音乐。

我猜很多音乐老师和我有同样的困惑:“我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智商?”如果没有现成答案,那么只好去钻研少儿大脑发育和工作的原理,然后再结合零星的音乐促进智力研究材料,来为音乐寻找积极发挥作用的方式。历经半年努力,笔者初步归纳出音乐提升智商的“三大原则六项注意”,仅供同道参考,也恳请本领域的专家不吝赐教。

第一,丰富原则:只有丰富的音乐活动才能有效提升智商
大脑越用越灵,反之亦然。想要提高智商,就要充分使用大脑,让大脑神经形成丰富的回路。音乐如果充分发挥了听觉的作用,能促进相应大脑区域神经元树突的相互连接,并促进树状分支生长并萌发侧枝,从而改善大脑功能、提高智商。这固然没错,不过语言、计算、运动、涂画甚至看菜单点菜等活动也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只是所作用的大脑区域不同罢了。全脑教育告诉我们,如果能在一节课中用到多种感官,你所使用的大脑部位就更多,大脑神经的树突生长和神经元连接的程度就更高,人就更聪明。所以,一节有助于智商提高的音乐课,应该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课堂内容应该包括看、说、唱、听、演、律动等。这样做还能够让学生在情绪上完全投入其中,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运动改造大脑”项目还发现,上课前进行5到10分钟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那么我们在音乐课的前几分钟,也可以让学生听着学过的或者将要学习的音乐作品来进行体态律动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热身效果。

第二,参与原则:缺少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
音乐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不能主动参与的音乐课堂是失败的课堂。尤其是在大课上,老师讲的时间越长,开小差的学生就会越多。当学生坐在教室里却“无动于衷”时,所谓智商提高就不过是无稽之谈。音乐活动本身具有优质的参与性,在看、说、唱、听、演、律动外,还可以分声部、分主旋律与和声等。教师要创设条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尖子生可以作为小组的领导者发挥主导作用,音乐能力差的人也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负担起节奏或和声的职责。另外,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长,优质的音乐活动应是丰富的、有助于不同特长学生参与的活动,比如让擅长做手工的同学做道具等。尤其是,那些胆怯、笨拙的学生本应是音乐课最大的受益者,不能在音乐活动中被冷落一旁承受煎熬。

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更深刻,比如以分组的形式来围绕“优化教学效果”等问题展开讨论、探索,这样做大脑的活动会更为积极,并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快乐原则:快乐的音乐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智商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喜欢的事情之时会触发大脑神经元将“情感化学物质”比如肾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释放到神经网络,产生愉悦感、提高智商。积极心理学的统计学分析也显示,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更聪明、执行能力更强。音乐令人愉悦,所以有利于智商的提高,但是我们也知道目前还存在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神经学研究已经证实,长期被迫的学习行为会让学生产生慢性压力,从而破坏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甚至转成慢性抑郁,使血清素缺乏,令大脑特定区域萎缩。被迫的音乐学习行为会例外吗?

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还有很多违背以上三大原则的行为,这是必须注意并加以改正的:第一,只教一门音乐技术,完全不顾感官拓展。教唱歌只管教唱歌、教钢琴只管教钢琴,甚至不管识谱,这样做不仅无法提高智商,连音乐素质都不能改善。

第二,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一成不变的课堂——哪怕是音乐课堂——会让教师和学生对课堂产生“适应”,从而懈怠,降低学习效率。

第三,学音乐就是音乐课堂上的事。音乐经常在学生的生活中被使用,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才能证明音乐对学生有益。

第四,音乐老师只管音乐的事。音乐老师要引导学生制作个人音乐保健计划,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要从音乐家转为“身体-头脑-心理-社会能力”的雕塑家。在提高智商方面老师就要注意音乐活动与学习活动的结合,否则学生通过音乐活动产生的新神经元就无法加入到神经网络,迅速退化。

第五,以音乐作品为中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音乐并不是为了成为音乐家,而是为了心、智、体与社会能力的综合成长,所以音乐课堂当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智商提高列为教学效果的一项指标。

第六,学音乐(尤其是学钢琴、小提琴)就是一件苦差事,不逼不行。然而长期被迫的音乐学习不仅于智商情商提升无补,而且有害孩子的智力发展,甚至发展为抑郁、焦虑。其实,即便是钢琴课、小提琴课也可以上得很快乐,我们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来开展快乐、丰富、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如果这么做学生还是没兴趣,那么不妨让他们尝试其他活动。

总之,音乐可以提高智商,也可以降低智商,我们必须了解大脑工作原理,才能使音乐成为一副优质的健脑药。只懂某一种音乐技术——哪怕水平很高,我们也无法为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支持,更无法胜任素质教育工作。

                                文 | 张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评课报告
让美贯穿音乐课堂
听音乐优质课心得体会
初中初三九年级下学期下册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总结下载大全
小学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
音乐教学日记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