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如何医人医心?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为音乐具备影响和改善人的情绪、思想和健康的特殊功能。直到现代的音乐治疗,治疗师依然坚信音乐的力量,并根据音乐的特性与情绪、认知的作用和反作用,创造出多种音乐治疗方法,帮助来访者/患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音乐创作中的音乐情绪
音乐即是音乐情绪,音乐情绪即是音乐本身。音乐中的基本情绪是指不经过理性的判断,纯粹建立在听从感官刺激上的情绪。研究发现,个体在识别一段音乐的情绪是悲伤或快乐,只需要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或者说,欣赏音乐就会产生情绪。如正常的人听到舒伯特抒情的《小夜曲》时,听众的情绪应是轻松、平静的,而不是紧张、不安的。相反,如果听到《祭广岛受难者的衰歌》时,听众的情绪绝不会是放松、平静的,由于尖锐刺耳的音响营造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痛苦、悲伤的情绪。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最先刺激人的感官的都是音乐的基本情绪类型。例如,流行音乐《明天会更好》与古典音乐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明显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音乐,但它们给听众带来的感受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因此,音乐即是音乐情绪,音乐情绪即是音乐本身。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到,音乐可以通过模仿人的行为、思想及言语的特征,借助音乐的张弛结构产生情绪。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个主题,通过缓慢的节奏和沉重的低音区的弦乐来模仿人在悲伤时动作缓慢、说话低沉的特征,以此表达个体悲伤、沉重的情感。又如家喻户晓的《运动员进行曲》,其雄壮有力的节奏和不断上扬的旋律线条无不体现了运动员们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情绪。


来自星星的音乐情绪

音乐治疗师在临床实践中即兴创作的音乐也通常是通过模仿来访者的声音、言语、肢体动作等行为来进行演奏、演唱的,使得音乐的情绪与来访者“此时”的情绪进行匹配、同步,以达到治疗师与来访者共情的目的。
果果(化名),3岁,是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在接受音乐治疗第一次评估时,由于年龄较小,且治疗环境陌生、治疗师让果果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全感,他表现出抗拒、哭闹,拒绝与音乐治疗师做任何交流。这时,音乐治疗师通过细心观察果果哭泣的节奏、音量及在这一过程中制造的各种声响,并以此作为歌曲即兴创作的依据,使用吉他弹奏和弦来伴奏,用“啊”哼唱旋律来表现果果的哭泣声,并随着他哭泣的节奏、声音大小的变化来调整旋律走向进行哼唱——当果果大声哭泣时,音乐的声音也随之变大,旋律的音高也随之移高。在这一过程中,果果也慢慢开始探索治疗室内的乐器,但依旧有哭闹。音乐治疗师跟随果果一起演奏乐器,模仿他在乐器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声音、节奏。如当他快速敲鼓时,治疗师也同时在鼓上快速敲打;当他小声敲打时,治疗师也同样用小声演奏的方式配合;当果果停止演奏时,治疗师会提示他“声音没有了,声音停止了”,让他知道刚才所创造的声音都是跟随着他的。渐渐地,治疗师用“啊”的音乐旋律以及乐器演奏的形式来模仿果果的行为,与他产生了相适应的情绪,治疗师的音乐情绪与果果的情绪因此有了联结,也让他意识到音乐是在伴随着他、陪伴着他的,给予他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此时,果果也慢慢停止了哭泣,开始接受治疗师,并与治疗师进行更多音乐上的交流,甚至话语上的交流。当然,在对来访者进行音乐上的模仿和匹配时,可以根据治疗师自身的技能来选择乐器,如吉他、钢琴。自闭症患儿之所以能够从一开始阻抗到逐渐接受,是因为治疗师的音乐情绪与来访者的情绪相一致,给予患者无威胁、安全的治疗环境,同时,相匹配的音乐情绪能更有效地帮助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治疗关系,为接下来的有效治疗提供动力因素。
此外,治疗师在进行情绪的音乐模仿创作时,应注重音乐的色彩变化,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所表现的音乐情绪也有所不同;如有音高的乐器可利用旋律的高低来表现明亮、快乐和沉重、悲伤等情绪,无音高乐器如鼓类可表现愤怒、暴躁、歇斯底里等情绪,因为这些音乐的色彩原素也会直接影响到来访者的情绪。

音乐提高认知功能
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等功能,左半球具有语言、数字、概念、逻辑推理等功能,但这只是左右脑功能侧重点不同,左脑同样具有右脑的功能。左右脑同时也是独立活动的,如左侧脑损伤后导致语言功能丧失,但右脑语言功能没有损坏。根据这一研究结果,音乐治疗师会运用各种音乐活动来满足患者认知、生理、交流等方面的需求,用音乐刺激右脑功能来补偿左脑丧失的功能。如阿茨海默症,这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对阿茨海默症的治疗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音乐治疗师根据不同背景、风格的音乐设计不同的音乐活动、训练,有效地刺激、强化患者的大脑神经,激发患者对音乐和过去生活事件联系的能力,以提高和改善患者的记忆力。此外,音乐治疗师给患者教唱新歌曲,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短时记忆的能力。研究发现,在聆听音乐或学习歌曲过程中,患者的注意力能大大提高。利用这一点,音乐治疗师在训练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时,可通过歌曲演唱的方式来引导患者把钥匙放到特定的位置,即创作歌曲的歌词里含有“放钥匙”的指令及步骤。这一行为对阿茨海默症患者无疑是个挑战,但因为音乐的提示作用,让患者更好地完成“放钥匙”这一行为。

情绪激发动机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依扎德和汤姆金斯提出情绪动机理论,即情绪就是动机,通过激活个体的情绪来激发动机。这为音乐治疗的情绪——认知原理提供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情绪的动机理论强调情绪在人的动机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人的情绪与生俱来,是第一性的动机系统,生物的内在动机必须通过情绪体系的放大作用才具备转化为动机行为的条件。比如吃饭的动机是不可能独立地产生吃饭的行为,只有通过放大情绪系统的作用才能产生吃饭的行为。该理论提出,人格是由体内的平衡、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和动作系统构成的,其中,情绪的动力性因素为认知、决定、行为提供了活动线索,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的认知以及人格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方向。在音乐治疗中,只有为来访者提供积极向上的情绪支持,改变其原本消极的态度、认知,才能够给予来访者更大的动力去执行改变,使自己变得更好。

知—情—音的循环关系
综上所述,可知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情绪,情绪又可以进一步调节人的认知水平,音乐对认知的影响又是通过情绪来实现的。因此,音乐是情绪与认知之间的有机媒介,三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循环结构。

情绪作为音乐的反映和载体,依赖于音乐,同时又影响音乐的表达和演绎。情绪是认知的基础并作用于认知,不同的认知又可以影响音乐创作的质量。由此,音乐、情绪和认知这三者的循环作用产生了一个有机的互动效应,影响来访者的思想、行为、活动。了解并清楚地掌握音乐、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音乐治疗师在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潜在作用,帮助来访者在生理、心理上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

                     文 | 李珊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知症照护须知:音乐疗法「以歌为药」听听音乐就能干预改善认知症?
心理社工
音乐治疗如何与各流派结合?这次终于搞懂了!
我请教了大学钢琴老师,关于孩子学琴那些事儿总算心里有谱了…
误解二、认知行为治疗不关注情绪
乐活越年轻 银龄老年公寓音乐治疗肢体锻炼小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