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指挥泰斗黄飞立先生的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金帆音乐厅隆重举行

北京一零一中学金帆交响乐团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黄飞立先生铜像揭幕仪式昨天在北京金帆音乐厅隆重举行。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付主任陶西平、原北京市付市长胡昭广、范伯元等金帆乐团创始人;黄飞立先生之子黄安乐及首都音乐界、教育界人士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


 


96岁那年,黄飞立曾经回过一次中央音乐学院。那是他曾经执教了三十余年的地方,如今却显得有几分生疏。


他感慨道:"硕大的院子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其实,现在那些年轻的学生,谁又知道黄飞立是谁呢?"老人不由得感慨。除了古典音乐界的专业人士和爱乐发烧友,知道这位老人名字的人又有多少?


但是,正是这位老人开创了新中国的指挥教育事业,他与指挥这个事业结缘,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


 


01 阴差阳错拿起指挥棒

黄飞立的音乐人生充满了偶然性。"我想学长笛,父亲却买来一把小提琴。我想当医生,上帝却说,不,你去搞音乐。"



他半开玩笑地讲述着自己的音乐之路,就像当年他明明在中央音乐学院当着好好的管弦乐系主任,却突然被调去创办指挥系,由此搞起了指挥教育事业。


那是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正在排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忽然有一天,时任副院长的吕骥找到黄飞立,问他:"是不是我们也成立一个指挥系?"


他答道:"那当然好了!"


当时,黄飞立除了负责管弦乐系的工作,还在作曲系教和声课,忙得根本顾不上细想。


过了几天,吕骥又问及此事,他老实作答:"将来谁负责这个系,我还没想好。"

没想到吕骥当即拍板:"就是你,你就是指挥系主任!"


当时,全世界只有苏联的音乐院校设立了指挥系,黄飞立并未专门学过指挥,他只能根据自己留学时搜集的资料,向苏联专家请教,拿出一套教学方案的初稿。


随后,他请来郑小瑛、沈武钧、任策帮忙,四个人逐字逐句讨论了一两个月,才最终定稿。没想到的是,等到指挥系正式开学招生,报名者却很少。


 


于是,黄飞立跑到作曲系、钢琴系"挖墙脚",号召学生转系。他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报名的学生是唐江,后来成了《长征组歌》的首席指挥。


因为这件功绩的缘故,音乐界常将黄飞立誉为中国指挥界三大泰斗之一。可他并不接受这个头衔。


"应该做的,可以做的,做了就完了,什么泰斗、大师之类的,都是被人封的。一个人,做事情总有限度,达不到十全十美,没什么可满足、可自夸的。"


还有一个头衔,他也从不接受。


常有同行称呼他为"黄教授",每次听到他都会拒绝:"最好别叫我教授,越叫越瘦!现在有很多大师,我可不入流,我就是一个搞指挥的。"



02 七旬老人带起娃娃团

黄飞立家的客厅,挂着许多他和北京金帆艺术团成员的合影。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来端详着:"这些学生每年都会来看我,有的时候还会带上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就在我家里吃饭,真是很高兴的事情。"


黄飞立与"金帆"结缘已有20多年了。26年前,北京大部分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还很薄弱,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陶西平决心改变这一状况,倡导建立学校艺术团体。


"陶西平希望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加强中学生的美育教育。他曾开会听取音乐界同仁的看法,当时我也应邀出席会议,我非常赞成他的提议。"老人回忆道。


1987年,金帆艺术团成立,这是国内校园第一支成体系的学生艺术团体。艺术团成立后不久,就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接待从西德来访的中学生乐队。为了应急,年过七旬的黄飞立拿起指挥棒,组织学生们排练起来。


"当时我们借用的是人大附中的一个大教室,训练条件不好,学生们坐着没有靠背的长条板凳,使用的乐器也不好。"黄飞立回忆说。


谁能想到,当年仓促起家的金帆,如今已成为中学生艺术教育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身为音乐家,黄飞立深知音乐对一个人提升素养的重要性。

"我参加金帆工作20多年了,也是为了这个目的。金帆没有功利性,只是为了学生们在中学阶段得到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很好的美育教育。现在看来,在中小学校发展艺术教育的想法是非常有远见的。"他说道。


△ 北京一零一中学金帆交响乐团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黄飞立先生铜像揭幕仪式昨天在北京金帆音乐厅隆重举行。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付主任陶西平、原北京市付市长胡昭广、范伯元等金帆乐团创始人;黄飞立先生之子黄安乐及首都音乐界、教育界人士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


03 退休在家建起数据库

黄飞立的家里有两台电脑,原本以为是孩子们用的,没想到老人呵呵一乐:"这是我的,里面有我建的数据库。"


 


说着,他麻利地打开电脑,数个文件夹一字排开,文本、乐谱、照片……每个文件夹里都是一堆电子表格,分门别类标注着具体说明,尽是些乐谱的编号、内容、版本等。


"我家里各种资料太多了,像CD就有将近8000张,太多了,找起来很麻烦,所以我就给它们都编了号,然后录入电脑,相当于做一份目录检索,便于查找。"黄飞立说。


他的老伴赵方幸教授生前,对黄飞立的这些工作都是非常支持和配合的。

仔细浏览,发现这些老人亲手整理的资料大多输入的是英语。"我的英语,原来听、说、写,都没问题,现在不常用,好多都忘喽。"黄飞立说。


听说现在不少古典乐演奏员琴拉得好却不懂英语,他有些吃惊,随即苦笑说:"学西方音乐不学西方语言,有点遗憾啊!"


黄飞立于1948年赴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留学,有幸跟从音乐大师保罗·亨德米特学习作曲理论。"刚到美国,我受到了作曲界先锋派的影响,也没什么分辨力,慢慢地接触多了,思维修养比以前进步了很多,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现代主义。"


     


前阵子他被一位老朋友拉去中央音乐学院的图书馆,听一批刚进口的唱片,都是现代派的作品。"第二个作品没听完我俩就出来了。"黄飞立摇了摇头,"一点都不新,那里面的手法我在美国学习时就听过了,不同的只是表现手段更多了而已。"


他觉得,这样的现代派有点名不副实,"正规的音乐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要有创新,但不是技术创新,首先应该是立意上的创新。做音乐,不能变成玩声音。"


注:黄飞立,生于1917年,广东番禺人,指挥家、音乐教育家。1941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生物系。后留校任教。1943年,任福建音专副教授。1951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同年回国,进入中央音乐学院。1956年创办指挥系。


  


部分资料来源:京报网-北京日报李红艳2013-11-19,谨以此文悼念中国指挥泰斗黄飞立先生!


同时感谢北京交响乐团刘明老师的部分文字及供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缅怀追思 著名民族音乐家闵惠芬铜像揭幕
刘德海先生次子刘鸣在琵琶大师刘德海铜像落成揭幕仪式上​发言
吴川举行晚清将军彭玉铜像揭幕仪式
“电影皇帝”孙道临长眠上海,他的铜像揭幕仪式上,妻子举动让人掉泪!
冼太夫人铜像揭幕
梅艳芳铜像亮相尖沙咀星光大道 兄长大闹揭幕仪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