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交新乐季开幕,140周年庆典音乐会请回老首席

 

                 音乐会下半场上演了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

9月27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以本乐季驻团艺术家、华裔作曲家周天新作《礼献》的世界首演开篇,拉开了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0周年庆典音乐会的序幕。除这部上交委约的为建团140周年“定制”的献礼之作,上交还携手大提琴家王健上演了周天的大提琴协奏曲《水袖》和老一辈作曲家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用创作于新中国不同年代的中国作品,为共和国七十华诞献礼,也将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40周年的全年庆典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薪火相传 不忘初心


              老首席们被请上台接受鲜花(孟绮/摄)

当晚最感人的一幕发生在音乐会之后,谢幕后的余隆将手里的指挥棒换成了话筒,为现场观众介绍:“今晚,我们将13位‘老上交’也请到了现场,在有请他们来到台上之前,上交铜管声部将演奏科普兰的《平凡人的号角》,以此献给13位‘老上交’,以及像他们一样为上海交响乐团奋斗、为共和国音乐事业奋斗的几代上交人。”

他们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历任首席,如今大多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其中有工部局时期就已加入乐团的低音提琴演奏家郑德仁、为上交工作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乐团老首席柳和埙、开创中国人在国外大团担任首席先河的潘寅林、虽已退休却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乐队长宋国强……顿时,观众席沸腾了,台上的演奏家们更是激动不已。这些曾与上交并肩前行的老首席们,以一颗赤子之心加入到新中国交响事业发展的滚滚大潮中,为共和国的音乐事业、上海城市的音乐文化兴盛、上海交响乐团的长足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上海交响乐团现任首席们向老首席献花,在余隆的提议下,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向老艺术家们表达敬意。

已经96岁高龄的郑德仁(曾任上交低音提琴声部首席,在团工作43年),依旧精神矍铄,谈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变化,郑老先生说:“最明显的是音乐学院里学音乐的人变多了,乐团里绝大部分的乐师都变成了中国人。我是中国第一代学习低音提琴的乐手,新中国成立后,我教了很多中国人拉低音提琴,像现在上交低音提琴首席朱顺华就是我的学生。”

余隆表示:“我们与这些老艺术家们血脉相连,正是这一代代上交人的薪火相传,让上海交响乐团像常青树一样繁荣下去,他们是上交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上海文化的骄傲。肯定这些老艺术家的过去,也是激励我们面向未来,让年轻一代前赴后继,让伟大祖国、伟大城市的交响乐发展后继有人。”

新地标、新装置再出发

 

                                                                 修葺一新的开放式花园

已入驻5年的上交音乐厅在上交建团140周年之际,也借重新修葺之机,拆掉了原来的花坛围墙。焕然一新的“音乐律动”园林景观,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喜迎国庆,欢迎市民,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新景观。

 
                                                               嘉宾共同点亮装置

音乐会前,上交音乐厅内还举行了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0周年庆典活动,300多个大小不一的白球悬挂于售票大厅上空,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祖宾·梅塔、丹尼尔·哈丁、郑明勋、乌特·兰帕……印在白球上的一个个曾在过往音乐季中亮相的闪亮名字,如耀眼之星点亮了上交每个音乐季浩瀚星空。140年前,上海交响乐团用音乐点亮这座城市,140年后,现场嘉宾共同点亮名为“灯”的艺术装置,意味着上交斗志昂扬再出发。

“中国交响七十年”的唱片首发式紧随其后,全套唱片集在当天傍晚正式与观众见面。这项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发起的系统工程,历经两年精心筹备,经过逾100小时的录制和近200名工作人员的集体参与,收录了70部创作于1949年以后的交响乐精选作品,终于以唱片集的形式面市。

这套涵盖了江文也、马思聪、丁善德、陈培勋、朱践耳、陈其钢、郭文景等在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笔耕不辍的作曲家代表作的唱片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70年来交响事业发展概貌,也是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

推广优秀中国作品 推动青年音乐人才
从1930年工部局乐队首次上演中国作品——黄自的《怀旧曲》开始,中国交响乐作品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新中国成立以来,上交创作演出了大量中国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仅1978年至今,上交就委约创作了50余部作品,催生出了包括朱践耳的十部交响曲、瞿维的《五指山随想曲》、陈其钢的《京剧瞬间》、赵麟的《度》、周龙的《山海经》等一大批的中国原创之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交响乐的发展。


                   周天(左一)和王健共同谢幕。

当晚世界首演的《礼献》,是曾获得格莱美提名的华人作曲家周天受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创作,该作因沈约的乐府诗有感而发,旋律从壮阔到婉约,技巧从中国民族音调的应用,到现代和声与强烈节拍的结合,用五音繁会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上海交响乐团140年积淀的无穷张力。

大提琴协奏曲《水袖》是周天为大提琴家王健所创作。这位出生于1981年的作曲家在当今国际乐坛备受瞩目,作为继陈其钢之后的第二位作曲类驻团艺术家,上交2019-2020音乐季将依次奏响他的8部代表作。周天表示,中国交响乐发展速度让人惊叹,乐团的职业化程度令人骄傲,完全可以跟国际接轨。

开幕音乐会后的一个月内,上交音乐季将接连上演7场重磅演出。西蒙·拉特爵士执掌伦敦交响乐团帅印后首次带团来到上海,年过古稀的传奇女高音格鲁贝罗娃首次来华,里卡尔多·夏伊率琉森音乐节节日管弦乐团再度来沪连演三场,迪图瓦演绎音乐会版歌剧《浮士德的沉沦》,抒情女高音弗莱明于上交音乐厅放声高歌……这些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国际一流乐团音乐季的演出如此集中亮相上交音乐季,显现了上海交响乐团的品牌吸引力,也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大硕果。新乐季开票不到一小时即售出两万张的票务佳绩,及网络上随处可见的“上交必听场次推荐”,也表明了“上海交响乐团”六个字已成为乐迷心中的品质保证和“金字招牌”。

140年历史积淀上海交响乐团见证中国发展
今年迎来140岁生日的上海交响乐团,曾在其漫长历史中,书写了无数个“第一”,最早广泛地把交响乐介绍给中国观众,最早挖掘并演奏中国管弦乐作品,最早培养中国的音乐人才……每个“第一”步,都印记在中国音乐史上,为中国交响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乐手开始成为乐团主力,上交以“主人翁”的精神,开始踏上大胆探索革新之路,成为国内首个与国际接轨组建理事单位的乐团,也是首个跨入职业化运营轨道、运作高质量年度音乐季且成功实行预售票制度的中国乐团。改革开放后,上交尝试积极“走出去”,成为首个登上卡内基音乐厅、柏林爱乐大厅的中国乐团,成为彼时世界了解中国一个重要文化窗口。

作为改革的重要举措,上交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总监,历经遴选,新一任音乐总监余隆于2009年上任。这位被DG总裁克莱门斯·特劳德曼评价为与卡拉扬有着近似特质的指挥家,也是一位“给中国本土和国际乐坛都带来巨大文化变革的艺术家”,他的到来给上交带来了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和更加规范职业的管理理念。上交更加大刀阔斧,不断创新,发起创办了一系列极具社会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今年6月,与古典厂牌DG签约的首张唱片全球发行。8月,上海交响乐团在7个国际一流音乐节接连刮起中国“旋风”,每个“音乐高地”上都响起了陈其钢的饱含中国哲思意蕴的《五行》,获得了当地观众、专业人士和主流媒体的各方盛赞。逍遥音乐节在线播出后,“今年音乐节里最棒的演出”“可能是逍遥这个音乐季里我最喜欢的演出”……海外观众满屏真挚的赞誉之词,无不表明上交已凭借不凡实力让“走出去”变成“走进去”,上交的7次精彩亮相也上演了一次上海城市精神、中国文化的国际集中“大巡展”。

正如《参考消息》转载英媒《泰晤士报》热评时的标题《上海交响乐团见证中国发展》,这支百年老团已经成为共和国发展崛起的一个见证和缩影。   

                                        
文 | 孟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的交响乐团发展规模及现状浅析 | FantasticClassics
世界仍鲜亮丨上海交响乐团2023-24音乐季发布
【福利】星广会带你去听谭盾《狼图腾》上海首演
中国交响乐团2023音乐季数字手册
2022年上海新年音乐会 中国🇨🇳 上海交响乐团 中国🇨🇳
亚洲最古老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新生活(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