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如何与数字思维共存
撰文:岂能无怪哉
编辑:马马马

“技术进化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现在第一次面临其他实体——我们创造的实体——真的有可能拥有智能的情况。”


指数增长与非生物思维


随着科学和计算技术的进步,我们终有一天会充分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并尝试用数字支持的形式复制智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编写一个由数字计算机来执行的程序,它会展现出智能。在《数字思维》一书中,作者探索了这种可能性。有若干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他们都会造成非生物思维产生并成为我们社会中一员的局面。作者将其称为“数字思维”(digital mind)。

非生物思维可能很快就能出现在地球上,这一事实将引发一场迄今为止我们从未见过的社会革命。然而,大多数人不仅对这场革命的可能性视而不见,也看不到它将给我们的社会和政治体系带来的深刻变化。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增加公众对这场革命的影响力的认识。”

本书涉及许多个在作者看来相互之间存在强联系的不同领域,包括计算机、进化、生命、大脑、思维以及物理学。作者在前九章简单的介绍了与数字思维相关的技术的发展路线。

“新技术总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产生,这是技术的本质,因此,每一个重要的新发展都比之前的那些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少。”

指数增长作为许多技术的一个特征,会导致我们系统性地低估近期和中期的技术水平。在未来几十年里,这种指数速度将深远地改变世界,以至于我们真的无法预测我们的孙辈到我们目前的年龄时的生活方式。

但是可以推测的是,随着我们充分地理解生物的运行原理,我们将有能力用人工或合成的替代品取代越来越复杂的生物系统。我们将拥有改变环境并最终改变我们身体的能力,这些能力又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图灵难题


现代人工智能AI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早期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建立符号操作系统来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无处不在,但是设计一台公认的智能机器,仍然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无法实现的一个目标。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智能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概念。

“1950年在他的开创性论文《计算机与智能》中,图灵提出要解决‘机器会思考吗?’的问题。他没有尝试定义‘智能’、‘机器’等难以捉摸的概念,而是讲这个问题更改为‘机器能做人类(作为思考的实体)做的事情吗?’”

图灵预见了他的提议将面临的大多数反对意见:
1、来自神学的反对意见认为,思维是人类不朽灵魂的产物,因此不能被机器模拟。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人类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唯一有灵魂的生物。

2、基于行为的非形式性的反对意见认为,没有任何规矩可以描述人类在所有可能情况下的行为,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永远不可能被计算机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它等价于人类智能是非算法的观点。

3、逃避现实的反对意见认为,会思考的机器将会导致及其可怕的结果,它之所以永远不会出现,原因可能是人类有意避免它的发展。但是,人类似乎还没有为规避风险而成功避开某项技术的先例。

4、有两种反对意见基于同一种观点,即大脑不是图灵机的等价物,理由要么是大脑能(以某种不明确的方式)计算不可计算的函数,要么是因为脑细胞处理实值信号的固有能力让它比图灵机更强大。

5、有一种反对意见最早是由阿达·洛芙莱斯提出的,理由是计算机必须遵循固定的规则,因此它们不可能有独创性,而且它们的行为总会产生可预测的结果。这种反对意见忽略了现代工程师和科学家都很清楚的一个事实:即使完全是由固定规则定义的,极其复杂的系统也会产生完全不可预测的行为。

6、还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人类拥有超感官知觉,它是机器无法仿真的。

7、最后一个是来自哲学的反对意见,它可能比其他任何一方都深刻。它认为治理只能源自意识,而处理符号的机器永远无法获得意识。

人类智能赋予我们制定计划、理解语言、解释世界和控制我们的活动的能力,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定制计划、自然语言处理、人工视觉和机器人技术等人工智能的子领域相对应。

最终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具备内在的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终将成功创建出所需的世界模型。这意味着,我们不必从一开始就创建一个智能系统,我们需要创建的是一个可以根据经验调整其内部结构,并通过学习变得智能的系统。

通过将模拟生物系统不同方面的各种网络相互连接起来,以及使用越来越抽象的模型,最终我们有可能为大型细胞系统、完整的器官甚至是整个生物建模。

随着我们对活体大脑机制和结构的理解的不断演化,我们或许可以利用工程学方法复制和详细地研究大脑中的几种不同现象。如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仍然遵循摩尔定律,性能每两年增长一倍,并且这个发展速度也适用于最大的超级计算机,那么到2055年左右,计算机将能实时模拟人脑。

你好,数字人


《数字思维》的作者根据思维的起源、计算支持及其展现出的职能形式,对思维进行了分类。如果思维是设计的产物,而不是通过进化“自然”出现的,就称之为合成思维。如果思维是通过进化产生的,就称之为自然思维,比如人类思维,其他动物的思维可能也属于这个类别。如果思维是由数字计算机程序运行产生的,就称之为数字思维。如果思维是由生物大脑运转产生的,则称之为生物思维


如果复杂的通用人工思维出现,我们就不得不直面它们是否拥有意识的重要问题。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人类意识究竟是何时以及如何出现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客观地理解意识是什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确定特定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会对我们关于很多事情的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原则上,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某种先进的数字思维将在21世纪成为现实。

如果一个系统被视为数字思维,我们还必须考虑公民权利这个棘手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数字智能体造成不良后果时,承担责任的并不是它们,而是拥有它们的个人或公司。而一旦数字思维被赋予完整的人格,那么智能体所有权的概念终有一天会成为争论的焦点。最核心的问题,可能与数字人的权利和责任有关。

“数字人应该拥有哪些权利呢?它们应该被赋予人格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权利吗?它们应该像奴隶一样归个人或公司所有,还是应该成为它们自己命运的主人?它们可以拥有金钱和财产吗?它们有投票权吗?如果更智能、更灵活的新模型或新版本出现,导致它们不再有利用价值,他们能否被终止(从存储器中删除)?”

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稀奇古怪,但是它们并不是对永远不会存在的假象实体的闲来无事的思考。数字思维迟早会存在,一旦它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关于它们是不是数字人的讨论就不可避免。



《数字思维》




计算机、细胞和大脑有什么共同之处?计算机是人类设计的电子设备,细胞是经自然进化和选择产生的生物实体,大脑是人类思维的创造者和“容器”。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信息处理设备。至今,任何既存的机器和已知的生物都无法与人类大脑的力量相媲美。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大脑帮助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技术,让我们的生存和生活变得更容易,尤其是几乎跟人类大脑同样强大的计算机。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通往未来的探索之旅,讲述科技的进步如何推动我们创造出“数字思维”。

指数增长是一种深植于生命蓝图中的模式,但当下正在发生的技术性变革有望超越进化性变革。作者描述了一系列技术和科学进步:麦克斯韦方程组,图灵机,人工生物系统,神经元网络,终极算法,机器学习,基因组测序,等等。他把自然选择视为终极算法,探讨了遗传学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并描述了计算机成像在理解和模拟大脑方面起到的作用。

在对思维创造系统的行为进行思考之后,他提出了几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智能的未来是什么?人类大脑是可以主宰思维的唯一系统吗?如果数字思维产生了,它将成为我们的伙伴,还是敌人?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你的数字思维探索之旅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距离还有多远
我们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是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奇点
机器的意识可以量化吗?冯诺依曼体系无法诞生超级智能
“人工智能第三定律”的漏洞:人类能造出失控的机器人
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简史
李开复:人类的演化史就是一部生物智能的训练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