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歌曲是职业歌者的测量仪

文 | 金晶

在国际上,“艺术歌曲”多指以德奥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由作曲家创作横向的旋律、纵向的和声伴奏织体,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同时与美声歌者合作的一种歌曲体裁,世称“Lied”。在中国,能与Lied创作形式一致的艺术歌曲并不多,而一些歌词源于中国的诗或词,以及艺术性较强或被歌者艺术化了的歌曲,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日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男中音歌唱家马金泉与合作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佳林合作,录制了黑胶唱片《中国近代艺术歌曲16首》。

“这张声乐曲集选用的某些作品不完全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部分作品是后人编配钢琴伴奏的应景歌曲、电影插曲或是抗战歌曲。但从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声乐的歌唱性、艺术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还是把它们纳入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范畴,英文表述为'Modern Chinese Songs’。对于这样的定名是否妥帖,期待同行发声。”马金泉说。

艺术歌曲难度指数不亚于威尔第

上世纪20年代受德奥艺术歌曲影响创作而成的中国艺术歌曲,虽在中国普通民众中鲜为人知,却成为中国高等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重要教材。这些作品,是中国声乐初学者的基础教材,同时也是检验职业歌者歌唱根基是否坚实的“测量仪”。很多已经很成功的歌唱家,回过头来演唱这些“基础教材”依然感到十分困难,正是因为这些有要求、讲规矩的作品,在演唱时技术展现与艺术深度缺一不可。“艺术歌曲有较高的艺术性,对歌者的演唱要求是严苛的,不仅需要在演唱技术上不断锤炼、打磨,同时也要求歌者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艺术修养。”马金泉表示,歌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作品的把握、理解,以及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知识的沉淀与积累等,都将润物无声浸润于作品的演唱中。因此,部分人到中年的歌者演唱艺术歌曲时,似乎比年轻时多了一些意蕴。

马金泉认为,在中国男中音声部的行列中,唱过意大利浪漫派歌剧作曲家歌剧作品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对威尔第歌剧中的咏叹调情有独钟者亦呈“前赴后继”之势,为威尔第歌剧作品中男中音的戏剧色彩,不知挥洒过多少汗水和泪水。然而,他们在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为唱过这位伟大作曲家的诸多高难度咏叹调而盲目地“自豪”了相当长的年头,到头来距离威尔第歌剧作品要呈现的“两个深度”(歌唱气息深度和人物表现深度)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一如我们很多职业歌者和“威尔第歌剧观众”,从来没有为歌剧人物而演唱、而观赏一样。“威尔第作品要求的技术与艺术表现的深刻性是至难的,当岁月跨入不再能凭着蛮劲'喊歌’的时日,听人劝慰:唱些短小的中国艺术歌曲吧。”马金泉说。

相比咏叹调的粗犷,艺术歌曲更显精致,而这些看上去篇幅很小的声乐作品的完成需要更强支撑:岁月的磨砺、技术控制、作品的深度、作品的细腻度……马金泉表示,一首看似短小,加上前奏才一分十余秒的《听雨》,其半声、强渐弱声音技术的运用,南方人的思维、在北方的生活感触与对故里的遐想,以及作品的时代性、语言、风格把握等,已进入一个与威尔第作品难点相异但难度指数一样的作品序列。

中国近代艺术作品的创作缩影

马金泉介绍,声乐曲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16首》原本录制了20首歌曲,因黑胶唱片双面只能容纳48分钟,最后不得不删除4首。这16首歌曲从1913至1946年产生的歌曲中选出:《早秋》(1935-1938)、《念奴娇·赤壁怀古》(1920)、《问》(1922)、《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听雨》(1927)、《花非花》(1933)、《踏雪寻梅》(1933)、《点绛唇·赋登楼》(1934)、《山中》(1934)、《大路歌》(1934)、《夜半歌声》(1935)、《故乡》(1937)、《安眠吧勇士》(1941)、《红豆词》(1943)、《茶馆小调》(1944)、《别离》(1946)。

被音乐史学家称谓为开中国艺术歌曲先河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是曲目单中的重头曲目。“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史学专家刘晓江的提议下,我把李叔同出家前作词、作曲的《早秋》收录了进来。其实严格来讲这是一首歌曲尚不算艺术歌曲,但它似乎已经有了艺术歌曲的精神和气质。从钢琴伴奏的编配到演唱声音的运用都更'艺术化’,使其具备了艺术歌曲应有的品质。”马金泉表示,选择这部作品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领略那个时代已经有人开始触摸到“艺术歌曲”写作的“边缘”。从演唱的角度而言,他从一开始就把它当作一首纯正的艺术歌曲去揣摩、研究,充分运用艺术歌曲的演唱手段,使得这首早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声乐曲合情合理地跻身于中国近代艺术歌曲范畴。该曲的钢琴部分由毕业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马来西亚籍青年作曲家郑源隆创作。他的努力使得李叔同的这首歌曲有了艺术歌曲应有的另一半。

“洋”得合理,“中”得合情

“还是刘晓江的提议,我将1946年谭小麟作曲的一首绝对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的《别离》选定为我专辑的最后一曲。”这首由郭沫若作诗的声乐作品,在国内鲜为人知,更是鲜有人唱。马金泉介绍,它是一首旋律性非常不强、难以给听者留下印象的作品,但随着练习的深入和钢琴的介入,他对这首作品有了初步的情感,在录制过程中似乎体会到作曲家的某些创作意图,着实被这首作品牢牢诱惑不能自拔,从而感受到了某种“洋为中用”、“洋”得合理,“中”得合情。“此张专辑中作品对声音的要求有张有弛,该强的一定要强得出来,该弱的一定要弱的下去。歌唱技术中心最难的事情莫过于由强渐弱,在这十余首作品中为了表现内容,我在多处用这个技术。”马金泉说。

专辑中的《大路歌》和《夜半歌声》是电影插曲,选用它们是因为它们曾影响了那个时代。巧的是,《大路歌》十分短小并只有九度的音域,但气势恢宏,被称之为“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从声乐演唱的角度而言,作品没有令歌者感到困难的高音,但却是试炼男中低音声音表现力的一道“课题”。《夜半歌声》是一首冗长而略显“拖沓”的作品,伍雍谊编写的钢琴伴奏使这首作品的长度长至近八分钟,它虽然曾伴随同名电影风靡一时,却没有被广泛传唱,其原因之一便是篇幅太长,“拖沓”的情感诉说难于表达。而作为挑战歌者演唱能力的作品而言,它的“长”和“拖沓”却牢牢锁定了自己的地位。这两首不算是“艺术歌曲”的歌曲,从诞生之日便一直吸引着歌者和音乐家们大开脑洞地赋予它们艺术性。

从合作中学习新知

作为艺术指导、合作钢琴家,张佳林广博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钢琴技术,及其对作品的掌控能力备受业内称道。

“与张佳林第一次合作是在我2001年的首场独唱音乐会,其后,我的很多演唱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都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到完成这次录音,我们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路程。20年来佳林教授以他高超的技术能力和对作品的掌控力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大家可以从这张专辑中,领略作为合作钢琴家的张佳林无穷魅力的一隅。”马金泉表示,自己在此次合作中又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前所未闻的东西,“比如白居易《花非花》中的'花’到底是什么?作曲家为《花非花》谱曲的演唱对象是谁?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中国顶级合作钢琴家、艺术指导、教授的深厚功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亲的中低声部要走横向路线
视频
试说歌唱中的“的”
学术高地 | 上音成功举办哈特穆特·霍尔教授大师班
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假装的艺术》
纪念这个农民长相的伟大作曲家:属于人世的威尔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