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医史(41):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史

消化系统的生理研究的开拓者是苏格兰生理学家AndrewCombe1797.10.27-1847.8.9),。1810年,他出版的专著《生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hysiology”中描述了皮肤、肌肉、骨骼、肺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后出版的“The Principles of Digestion”中他描述了消化系统疾病与营养学间的关系。这是第一本消化系统疾病与营养学间的关系的专著。

1564年始开始出现“消化不良”术语。1728年是Stahl提出了 “胃炎”术语便被通用。1806Broussais描述了胃粘膜形态学变化。1869年临床上用探针检查胃,并开始研究胃的功能。1881年采用“硬”内窥镜诊断胃病,继之有X线检查上消化道方法。1947Schindler对胃炎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将胃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又将慢性胃炎划分为表浅性、萎缩性和肥厚性3种类型,他还首先观察到十二指肠胃反流性胃炎很常见。

美国外科医生,消化生理学家William Beaumont1785.11.21-1853.4.25)于1810-1812年随一当地医生做学徒,1812年取得佛蒙特州医学会行医执照。1812-18151820-1839年在美军任随军外科医生。一次他奉命治疗枪伤患者Alexis St.Martin,生命抢救下来了但是胃部遗留了一个与外界相通的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Beaumont利用这个瘘管获取的胃分泌液研究胃生理和病理学,从而确定了胃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盐酸(hydrochloric acid),具有消化和抗菌的作用。Beaumont著有《胃液和消化生理的实验和观察》,其中很多论点至今仍然适用。在Beaumont发现胃酸的 100年后,苏格兰药理学家JamesBlack1924.6.14-2010.3.22)研发了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具有抑制胃酸的作用。Black他因发明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和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等开创性研究,与George H. HitchingsGertrude B. Elion分享了198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被誉为现代药理学和现代药物设计的奠基人。

1830Cruveilhier发现胃溃疡之后对于有上腹部疼痛的病人,常诊断为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而不诊断胃炎。直到1932年,Schindler用可屈胃镜能较好地直接观察胃黏膜变化,又能用手术胃镜取黏膜活组检查以后,对胃炎的诊断才提高了一步。1949Wood用盲目胃黏膜活检法做了大量工作,将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胃萎缩胃炎。1958纤维胃镜问世之后,对胃炎的诊断更加有利,不但可以细致地进行观察,而且可以在直视下进行黏膜活检。1957Hirschowit首先将能瞄准活检枯膜的纤维胃镜用于临床。纤维上消化道内窥镜的应用,使人们对消化道粘膜病变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医生对胃炎的认识更直接、更客观:对胃炎的程度分轻、中、重;对胃炎范围分局部性(胃窦炎、幽门炎、胃体炎、胃底炎、十二指肠炎等)和弥漫性(幽门十二指肠炎、全胃炎、胃十二指肠炎等),对胃炎粘膜特点分充血性、出血性和糜烂性胃炎等。   

美国生理学家及神经内科学家Walter Bradford Cannon1871.10.191945.10.1)是美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生理学家之一,他首创了铋或钡餐与 X 射线在消化道上的造影法,他还提出了交感神经系统应急功能的概念和生物体的自稳态理论。 1900年获Cannon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就任生物学讲师,1902年任助理教授,1906年成为生理学教授并担任系主任直到1942年退休。 191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36 ~ 1938 年任美国卫生局主席。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军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休克和输血研究委员会理事会主席。早在医学院二年级学习时,Cannon在生理学教授HenryBowditch的建议下,利用发现不到一年的X射线观察胃肠运动,不久又设计出利用铋或钡餐进行消化道X射线造影的方法。他还以自身为实验对象,用铋餐造影法观察了食物通过消化道的全过程,发现了胃肠道推动和搅拌食糜的蠕动频率,测定了不同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各期的长短,证明了饥饿感是由空胃的强力收缩引起的,1911年他发表了《消化作用的机械因素》一书。

早在1874BoticherDosater便报道消化性溃疡时胃内有螺旋状细菌.但未能被多数学者接受而一直未予重视.1975SteerJonos又报道了在紧贴胃粘膜的粘液层中有螺旋状细菌.1981Warren具体描述了活检胃粘膜中发现的螺旋状细菌,1982Marchall则成功地培养出该菌,这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都强调了该菌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学上的意义.并命名为Campy-lobacferPylori(CP).1989年起叫HelicobacterPylori ( HP )

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难得到高质量的胃活检标本。大多数胃标本来自外科手术、甚至是尸体解剖,这类标本的粘膜多已发生自溶,很难看到精细的粘膜病理改变,若有细菌也早已消失了。那时病理检查很少见到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与溃疡、胃癌显然也没什么关系。那时的胃炎分类方案除了恶性贫血相关的萎缩性胃炎及某些急性胃炎外,基本没有什么临床适用价值。恶性贫血是学校必讲的课程,但临床却很少见。很多活检标本病理显示慢性胃炎伴不同程度的灶性萎缩未被认识有什么临床重要性。

    纤维内镜的问世,使得迅速固定良好的胃肠粘膜活检标本成了最常见到的病理活检标本之一。基于这类标本病理研究,促成了1972Richard Whiehead的胃炎分类。Whiehead的分类很复杂,但十分符合逻辑,他用常见、易识别和易定量的指标将活检病理进行描述,例如部位、深度、类型、炎症严重程度、胃腺萎缩、肠化等。Whiehead所指胃炎活动”,即粘膜上皮出现白细胞侵润灶,其实在胃粘膜活检病理中经常见到,但一直被忽略。我的感觉是Whiehead分类方案易学好用,结果稳定。

19794月,Warren在一份胃粘膜活检标本常规H-E病理检查时,除了重度活动性慢性胃炎的病变外,又发现粘膜表面有一条奇怪的蓝线,转成高倍镜后观察,发现是无数杆菌紧粘着胃上皮。Warren尝试着对切片作Warthin Starry银染色,结果细菌清晰可见,低倍镜下就能看到,数量比想象的更多,范围更大。用蜡块标本作电镜检查同样也清楚看到这种大量的细菌,形态与弯曲菌(Campylobacter)相似属细菌。后来Marshall带了一个学生名叫Barry Marshall

WarrenBarry Marshall100例胃镜检察病人进行正规化的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临床症状、标准化胃窦活检作病理检查和细菌培养,以分析细菌、胃炎与临床症状、胃镜表现的关系。结果出乎预料,组织学发现的细菌及其胃炎与大多数临床症状、胃镜表现几乎无关。临床症状方面仅口臭及打膈和细菌有关,不论胃镜表现如何,这些做胃镜的病人多数有上腹痛。胃镜诊断的胃炎与组织学诊断的胃炎极不吻合。细菌培养方面,由于这种细菌很象弯曲菌,我们就按弯曲菌分离培养法进行培养,但没有象粪便分离弯曲菌那样在培养基中加抗生素。起初,培养总是失败,直到复活节才发现几例阳性。彻底检查分析原因后,发现问题可能出在培养箱漏气。将培养箱修补后,培养从此变得非常可靠。最后,Barry Marshall汇总胃镜检查结果,我们惊奇地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都有这种细菌。为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

1983Warren<<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所工作的短篇报道,文后附上Barry Marshall有关他们共同研究结果的信稿。随后,Barry Marshall在布鲁赛尔弯曲菌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的发现,引起Martin Skirro的重视。Martin Skirro是英国弯曲菌研究权威。Martin Skirro支持下,全部论文于19844,终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200510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Warren Marshall这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

1978年以后利用免疫学方法,根据壁细胞抗体的阴性或阳性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因为部分萎缩性胃炎有癌变的可能,所以有人把萎缩性胃炎作为重点研究项目。Hp与胃肠疾病关系的研究也成为消化研究领域的最大热点之一。目前多同意将慢性胃炎分为A(自体免疫性),B(细菌性)C(反流性、药物性)H PB型胃炎关系密切已被公认。但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医学对胃炎的认识并没有结束。

1932 年首由Crohn 报道,曾有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小肠或结肠炎等称谓,1973 世界卫生组织科学组织委员会正式定名为克罗恩病。为一非特异性炎症,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1953年,美国病理学家GeorgeHoyt Whipple1878.8.28-1976.2.1)研究铁在人体中的病理及生理作用的研究,他发现失血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铁造成而食用动物肝脏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他的工作为George R. MinotWilliam P. Murphy成功治疗恶性贫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人共同分享了193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7年他描述了即肠原性脂肪代谢障碍,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也称之为Whipple氏病。

起源于1910年的胃肠钡餐造影曾经在上消化道有无胃食管返流、胃张力、胃蠕动、十二指肠胃返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胃镜、胃肠镜的发明,作用在减退。七十年代以前,由于受机器设备的局限和传统理论的影响,胃肠道钡造影主要运用单对比的检查方法,使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水平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六十年代后期,日本放射学家,在传统的钡餐造影技术基础上,创造了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技术。

Vining等于1994年首次报道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将螺旋CT扫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通过软件功能调整CT值和透明度,显示含气器官的内腔,再调节工色彩,即可获取类似纤维内镜所观察的仿真色彩,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图像,而获得仿真内窥镜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幽门螺杆菌:想荣获诺奖么?以身尝菌的那种!
怎样看胃镜活检报告
胃镜做出来了,这些结果是正常的,不要被吓到了
中医文献自拟清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
重度萎缩性胃炎变胃癌的可能性有多大?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黄斑瘤的关系大不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