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年后,再看肖申克的救赎:体制的电网,人心的高墙

作者:皇兄

今天是隔离备勤的第50天,又重温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对这个片子,其实内心是拒绝的。第一次看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好遥远的记忆,仿佛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

那时候,阿娇…额,我还是个孩子,观影时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故事的情节,录像带的画质再差也掩盖不了角色们的精彩演绎。年轻时的浅薄,让人从不曾也懒得去思考影片背后有什么深邃的意义。看过就完事,顺便再嘲笑下美国狱警们的愚蠢,仅此而已。

第二次已经是在监狱工作了,这次除了弥补当初未曾关注的一些细节,更多的则是观察美国监狱的运作以及那些美国同行们。对比我们之间的差异。用一个监狱警察的眼光去审视一起越狱事件,角度和关注点自然不同于一个看热闹的孩子。突然有点讨厌这个以主角成功越狱“逍遥法外”为主题的片子,哪怕他在剧中是无辜的。

或许是忌讳也或者是“恨屋及乌”吧,从此我不再观看任何监狱题材的片子,哪怕是火爆全球的“越狱”。 

20年后的今天是第三次,完全是被屏幕上那几句台词所吸引:他只不过是被体制化了,在这儿,他是个有地位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到了外面,他什么都不是。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突然间发现,假如把自己代入这句话里其实也很贴切。肖申克的高墙里关着的人,可不仅是囚徒。而体制高墙里关着的,不正是你我吗?如果在肖申克这部剧里,我会是谁?你又会是谁?

豆瓣影评里还有这么一段:关键词只有一个“制度”,我们其实都生活在各色的“监狱”之中,禁锢我们的不一定是铁栏和电网,但却是更为强大的“制度”,一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渐渐适应它,最后你已经离不开它。Andy的逃离,只是一个成人的童话:可以幻想,却无法实现,我们沉迷其中的时候,就像孩子们沉迷于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没有孩子成为王子,也没有人能成为Andy。

而我们平时何尝不是一边抱怨监狱这个体系对我们的束缚,痛骂腐败上峰的蛮横无能,一边又对所有攻击监狱的言行愤愤不平进而与之斗争,一边痛骂它一边维护它,爱之深责之切,既爱又恨,多么矛盾且和谐的统一。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布鲁克斯(Brooks),对假释的莫名恐惧,竟然企图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东西。可是布鲁克斯们却早已经在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布鲁克斯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布鲁克斯一样离开。

甚至监狱长得知自己罪行暴露,抓捕他的警察已经在办公室门外敲门的时候,他的选择既不是束手就擒,更不是举枪反抗,而是毫不犹豫冲着自己的脑袋开枪。

罪不至死的贪污竟然让他饮弹自尽,他在惧怕什么?我们再来回味下瑞德评价布鲁克斯自杀的那句话:他只不过是被体制化了,在这儿,他是个有地位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到了外面,他什么都不是… 

监狱不是童话世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监狱生活就像例行公事,除此之外,还是例行公事。要么忙着生活,要么忙着等死(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困守高墙例行公事的你我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此刻我想问,遵从上峰命令或封闭或隔离或备勤的监狱警察们,你们逃得出肖申克的高墙吗?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如果有空,你也许应该再看一次。

感谢每一位仍在思考的监狱警察!

注:(本文部分内容引自豆瓣影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肖申克的救赎》告诉女人,什么才是优质男人
《肖申克的救赎》|无论世界如何对你,都不要看轻自己
自由是如此的光辉,值得支付沉重的代价
《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美好的,是人间至善
人生最大悲哀:在惯性和依赖中,逐渐“被体制化”,筑起高墙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