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一般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的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
例:有一个学生原来听课很吃力,课后要花大量时间看书,还要不断地求助老师和同学,做作业的效率也很低,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精神压力很大。不久,老师发现他在学习上有了显著的进步,情绪也大有好转。后来,老师在他的总结中找到了答案,他说:“20分钟的预习,改变了我学习被动的局面”。
一、预习的作用
1.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
(1)预习的好处直接体现在课堂学习的效果上。
案例:一个初三学生的感悟
上物理课时,讲到功与能的关系,用到了一个功的单位——焦耳,这个单位是初二时讲的,由于我在预习时对这个单位进行了复习,弄明白了,因此课堂听讲就觉得很容易。否则,很可能因为这个单位造成的障碍,而听不懂上课时所讲的新内容。
上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新知识要用到旧知识,也就是说,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循序渐进。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写给青年科学家的信中说:我一谈到卓著成效的科学所具备的这个重要的条件,心情就不能不激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
这就是说,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时,要遵循一定的次序来学习,这样才能更快地前进。
如果在学习新课时,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了或者遗忘了,那就意味着你头脑中知识的序列或者说学习的阶梯中断了,结果只好听天书,还谈得上什么课堂收获?
上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照一个速度去讲。如果在听课时出现了知识故障,查看过去的教科书,来不及;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课,也不行。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初三学生在学习功和能之前搞好预习,那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发现要用到“焦耳”这个单位,如果记不清了,可以翻开过去的物理书“功和能”部分,查到焦耳的出版,认真复习一下。而在复习焦耳这个单位时,又可能涉及到牛顿这个单位,可以再去查物理书“力的单位”部分,把力的单位牛顿搞清楚。
学习“有理数”时,容易出现运算错误,这是因为小学的分数没有学好。如果上课前把小学中分数的知识弄明白,那么对学好“有理数”就会大有帮助。
总之,坚持预习新课用得着的旧知识,不仅有助于扫除学习新课的知识障碍,还会给课堂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对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概念系统,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也会带来极大的好处。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时要强。实际上,预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再加上个人能力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在预习时全部领会教材内容,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上课时能够得到解决,这样,听课的积极性目的性自然就比较强了。
通过预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领会,上课 时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与启发,对知识的领会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具体来说,在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初步领会的部分时,就可以进一步关注老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少了要检验一下自己对知识的领会是不是正确的。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且可以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所以表面年同学都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课,实际上每个人听讲的起点和接受力是不一样的。没有预习的同学,如果再加上基础差,上课时要想听懂就很困难,更没有精力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预习还可以使你抢在老师的前面思索,考查一下自己预习的效果如何。如……当老师写出某一知识点后,同学们可以立即在头脑中过一遍预习的相应内容,可以与老师写的对照、检查,看自己想得对不对。经常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上课也会更加专心致志。
(3)预习可以加强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案例:一次化学课上,老师写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板书后,继续往下讲课,又讲了几处知识上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并做了两个演示实验。这时,有一个学生只顾专心抄录老师的板书,既不听讲,也不观察实验。老师提醒时,还误以为老师嫌他抄笔记太慢。后来,老师让他打开课本看一下,他一看书就笑了,也不再抄板书了,转专心听讲起来。为什么?原来,他抄的内容与课本上的一字不差。
可见,不预习的同学,上课记笔记时就可能出发上述盲目性。而预习过的同学,因为心中有数,就可以着重记课本上没有的部分。至于课本上已有的内容,则可以少记,或留出空行下课时再补记。这样做,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面。对学习水平高的同学来讲,也不妨选择一两门学科,自己做做预习笔记,并以此作为上课记笔记的基础。当然,预习笔记上要留出空白,以便把上课时老师板书中有价值的内容补充进去。选择什么学科做预习笔记好呢?最好选择那些老师主要依据课本设计板书的学科 ,以便减少两种笔记的差异,也更便于比较出自己预习笔记有哪些不足之处。坚持这样做,予以会更加专心,对知识的钻研会更加深入,并且肯定会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预习是从上课盲目笔记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好方法。
2.预习可以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讲,预习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首先,自学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同学们将来在工作中进行再学习的效率。要想在一生中都能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只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再学习,而这种学习主要是依靠自学。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好的学习方法。”
其次,自学能力也影响着大学的学习质量。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大学学习的特点是:知识量大,难度大,理论性强,讲课速度快,笔记多(有的学科没有书),课堂教学的毕生减少,自学时间增加,教师讲的精而要求学生自学的多。一节课下来,有时要看的教材内容多达几十页,主要要靠自己钻研;教师对学生管理减少,时间主要靠学生自己安排、自己掌握,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具备较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看书的速度慢,抓不住要领,预习更是来不及;听讲时反应不过来,听课质量差,因而课下要拿出大量来弥补上课听讲的不足,学习十分被动。由于自学能力差,而使大学学习的适应期延长。
第三,自学能力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在中学学习期间,教师的指导和传授,可以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提高各种基本能力,但这只是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如果承认预习、上课、课后复习、做作业、阶段复习等都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的话,那么,除了上课这一中心环节外,其他环节就靠自学了。为什么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同学们的学习质量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呢?差别就在于自学能力的强弱,它影响着预习、课后复习、做作业、阶段复习等自学环节的学习质量。
自学能力这么重要,应当怎么培养呢?
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的活动中培养。在中学的学习活动中,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做作业都可以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过,预习在培养自学能力方面有着更显著的作用。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首次接触新知识,要自己读,自己想,所以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速度快,思维敏捷,对于敏捷,对于新知识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类等,因此能比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这种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近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学阶段学习质量的提高,远可以促进上大学阶段和在将来工作中的进一步学习,可以说,自学能力关系到人一生中的学习。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预习仅仅是为听课服务的,它的好处远无不止这一点。一个中学生只通过教师的传授这一个渠道来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预习中形成的自学能力,将使中学生的头脑迅速地充实起来。
案例: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课前就能对课文的各段大意加以概括,对文章的层次、线索也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时还敢对名家作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所表现出来的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与他长期坚持预习分不开的,预习为他的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
总之,在中学学习期间,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略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自学能力的提高。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自学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3.预习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由于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讲效率,加强上课记笔记的针对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所以使得作为学习中心环节的课堂学习状况发生了变化。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改变了学习的被动局面,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课堂学习时间。上课听懂了,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了。当然,预习也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与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和做作业效果的增强相比较,这些时间的花费则显得微不足道。
学习后进的学生,最好从学习最差的那门学科开始进行预习,看看学习局面会不会有所改变。学习差,又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再花大量时间补课和做作业,实在不合算。学习上欠了债,总是要还的。预习则是还债的最好方式。这种还债,可以在上课时直接受益。有人把预习后开始的学习过程比喻成“加速运动”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预习的种类、任务和方法
1.预习的种类
(1)学期预习
一般在寒暑假内进行。预习的范围涉及到整本教材。主要任务是了解一下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一下自己在新的学期内有可能遇到哪些知识障碍,以便在假期内做些知识上的准备工作。经过学期预习后,在上课时就容易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因限于知识水平和时间,学期预习只能观大略,线条一般要粗一些,不是把一本教材的新知识全弄懂。任务就两点:了解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准备好预备知识。
(2)阶段预习
预习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叫分章或专题预习。阶段预习的作用和学期预习大致一样,只是从预习的知识量到投入的时间,都不如学期预习那么多而已。阶段预习一般放在周末或其他学习时间进行。
(3)课前预习
一般是上课前的预习,也可以叫分节预习。范围是下一节课涉及的内容。一般在上课的前一晚上进行,也可以在早自习时完成。由于预习的内容较少,因此,预习时要相对深入细致一些。
三种预习是互相联系的,搞了学期预习,阶段预习和课前预习可以不搞或者少用点时间;进行了阶段预习,课前预习可以不进行或少用时间。可以闲时多搞点,减轻忙时的负担。
2.预习的任务
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复习、巩固和预习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并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教材的重点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预习笔记。
3.预习的方法
边看边想。预习时,要边看书边思考。凡是经过思考后仍然不理解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或者做些记号,坚持把书看完,然后,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属于因旧知识不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那么就可以通过第二步来解决。
查找阅读有关的学习资料。把有关的材料主,如教科书、参考书找出来,把自己理解不透或遗忘了的旧知识认真看一看,复习一下,直到理解为止。如果有时间,可以把这些经复习后弄明白的有关旧概念、旧原理、旧公式,记在笔记本副页上,以便以后学习时查看。
再看再想。由于学习障碍被排除,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书,这时就会感到理解起来顺利多了。如果再有搞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记下来,或做上标记,等上课时听老师讲解。
回想一遍。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把书合上,自己独立地把看过并初步理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这节课讲了哪几个问题?主要思路是什么?还有哪几个问题不清楚?可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并起到检查预习效果的作用。
适当做点预习笔记。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做点课文后面的习题,这样可以看出经过预习之后的效果。也可以试着做点预习笔记,以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并与课堂笔记做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预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习效果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习只对学习效果起一定作用,如果只抓预习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其他环节,学习成绩仍然难以提高。简单地谈学习成绩和预习之间的关系是不太科学的,但从根本上说,只要科学地进行预习,对学习是会起到良好作用的。
有学生认为,预习搞懂了,上课就没事干了。是否真是这样?
其实,就是自己看懂了,上课时还是有事干的。首先,可以按照老师讲的进程,尝试回忆预习过的内容,这对提高记忆力是很有好处的。如老师要写化学方程式了,自己在纸上或头脑中迅速地把预习时学过的方程式再现出来,和老师写的做一对照,看看对不对。如果检查完全一样,对增强自学的信心会有好处,即使回忆起来的与老师写出来的有出入,也可以纠正偏差,加深印象。其实,也可以从另一个层次来听讲,即分析老师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是很重要的。预习搞好了,听课可以变换一个角度,或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听讲,这是水平高的学生通常采用的方法。
问:每天上五门课,天天预习,时间怎么够用?
在学习实践中,对预习的掌握应该是灵活的,对那些在假期里搞过学期预习或阶段预习的学科 ,如果课前没有时间就可以不再预习。就是课前预习也不必科科都进行,如果时间紧,选择最感困难的一两门学科就行了,这样做,预习有了重点,精力集中了,对于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是十分有利的。事实上,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每次预习的时间会相应减少。预习搞好了,上课听懂了,课下复习做作业就省时间了,学习就容易进入良性循环。预习时投入了时间,课后复习却省下了时间,两相比较,是很划得来的。因此,与其因上课听不懂,课下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复习补课,不如把一部分时间支付到预习中更合算。
至于每天要用多少时间预习,要根据当天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来定。剩余的学习时间多,预习的科目可以多一点,钻研得深一点。反之,预习的科目就可以少一点,浅一点。预习也不是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懂搞通,时间不多,预习不完,留点问题到课堂上去解决是正常的。
预习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刚开始预习时,不要全面铺开,可选择一两门学校做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学科。
2.预习时间的长短,要服从学习的整体计划。
3.有的学科也可以不预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这门学科自己学得挺好,是自己的强项,可以不预习;二是所学的知识系统性很强,与过去学过的知识联系较少,因此,只要把上节课的内容在课后复习好,也就为下一节课做好了知识准备。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