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备课期待四种“眼光

语文备课期待四种“眼光”

高杰 杨春

    前不久,笔者当过一次县级“语文优课评选”的评委。三名参赛老师执教的是同一篇课文《月光启蒙》,从课堂展示来看,他们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竟非常相似,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都完全雷同。“不同的世界,发出了同样的声音”。后来,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原来他们照搬了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他们完全采用了“拿来主义”。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却并谈不上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备课。

     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一下,一个有十年教龄的语文教师,至少上过2000节语文课,至少写过100过万字的教案。按理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应该达到不错的的水平,可我们所看到的是教师的水平并不见得有什么长进,十年前与十年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这不禁引发我们的追问与思考。

    在这十年来,教师的教案书写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但很多老师都生活在别人的教案里,所运用的都是别人的东西。此刻,教师的作用只是将别人的教学设计机械地抄袭在自己的教案上,于是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别人的声音。不管学生如何变化,教学环境如何变化,教学手段如何变化,老师使用的是始终不变的教学设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在重复着别人的话语,自己的思想也就慢慢地僵化,退化。当有一天离开了别人的教案,自己也就无所适从了。因此,即使做了十年的教师,也许只有一年的课堂教学水平。

让我们先来看看特级教师孙双金的备课观点:他备每一节课,首先把教参搁在一边,独立备课,然后再使用教参等教学辅助资料,进行必要的增删削减。[1]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提出了自己的备课观点:他把备课分成“显性备课”和“隐性备课”。他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包括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等,还特别强调要备学生。孙双金和于永正是家喻户晓的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从他们的“备课观”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认为,语文备课期待四种“眼光”。

    期待之一:以己为主,有借鉴眼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所以,教师备课要以己为主,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悟性、体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有自己对语文教学独特思考与理解,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自己的设计理念,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展示出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课堂。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如果一切都是“拿来主义”,最终是什么也拿不来,用自己的嘴巴重复别人的话语,也许是做教师的最大悲哀了。大凡有成就的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田地,在自己的田地里播种、耕耘并收获着。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提倡精读一篇,带动一组,对教材的挖掘体现出一定的深度;王松舟追寻的是“诗意语文”,追求课堂诗情画意;于永正的课堂体现了“五重教学法”(“重情趣” “ 重感悟” “ 重积累 ” “重迁移” “重习惯”)……可以说他们都能真正做到以己为主,拥有一个独立的自我。

    以己为主,并不是要闭门造车。语文教师要有借鉴眼光,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接受新信息,我们应该让它合理而有效地为我们教学服务。教师在设计好属于自己的“教案”之后,再通过与一些名家或专家对话,阅读他们的一些教学设计或观看他们一些课堂实录,吸取他人有益的营养,借鉴他人的闪光之处,在对话、思考中完成对自己教学设计的重构建,才能真正为己所用。即使是普通老师,他们课堂上的亮点,也可以借鉴过来。例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听了一个青年教师执教《掌声》一文,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在什么情况下同学们两次鼓掌的有关句子,引领学生领悟掌声的内涵。在感悟第二次掌声时,抓住了“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这句话。我们平时在抓住这句话时感悟得很简单,因为普通话好,声音动听,所以同学们给予了英子热烈的掌声。掌声中包涵的是对英子的赞扬与肯定,赞扬的是英子敢于走上讲台,肯定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而这位老师关注的是“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这个句子,由此让学生展开想象:身患残疾的英子在平时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英子可能会怎么面对呢?经过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展开充分想象后,学生把英子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故事用感人的话语表达了出来,就像英子在诉说自己苦涩的童年,坚强的人生。故事感人,语言情真意切,此时同学们感悟到掌声中包含的不仅仅是赞扬和肯定,更是一种感动,被英子的的事迹和行为所感动。看似普通话语,却蕴藏着无穷的韵味,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学生于不经意处品味到了文字的内涵,这就是文本的“秘妙”之处。(王国维称之为“文本的秘妙” “诗中所言,皆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后来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借鉴了这位老师独具慧眼的做法,备课时预设了这一巧妙的环节,课堂上便拥有了精彩的生成。

    期待之二:关注差异,有儿童眼光

    笔者认为,教师在钻研教材写教案之前,首先应关注儿童,关注儿童差异。这是备课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很多老师拿着别人的精彩“设计”来到自己的课堂上,却怎么也上不出精彩的课来。即使是同一位老师,使用的是同一篇教学设计,面对不同学生,教学效果有时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而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所以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很少有老师从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特长、个体差异去考虑。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有差异,不同学校的孩子之间有差异,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应该下大力气,花大工夫计量学生已经学了些什么,已经学会了些什么,问问学生 “还需要什么” “不需要什么”“急需要什么”。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把自己当成一个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兴趣、个性等各个方面,以此来设计出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案来。

    解读文本更需期待儿童眼光。钱正权老师提出关于教师备课的三种“角色观”:首先是一般读者的阅读,其表现应当是深入其中,披文得意;第二便是教师的阅读,这是关于教什么思考阅读,这需要相应的学科理论与课程视野支持;第三是学生的阅读,教师钻研文本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阅读。[2]但就我们的教学对象来说,我们真正需要有儿童的眼光,用童心和童趣,从孩子的视角来解读课文。现代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曾说:“一位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3]我想,作为老师,更应该尊重儿童个性和天性。曾有一个孩子写了一首小诗:“鸡蛋破了,一个太阳流出来。”这就是典型的“儿童眼光”。再来反思我们的课堂吧!经常看到老师设计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问题,逼着学生走向自己的预设,实现课堂的精彩,这样设计,能唤起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吗?孩子能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吗?孩子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吗?苏教版教材《月光启蒙》一文主要写作者小时候在月光下,母亲用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在课堂总结时很多老师喜欢设计“说话练习”,教师会动情地说:“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有一年我回老家看望母亲,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她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同学们想一想,我可能会对母亲书说些什么呢?”这样设计,可能是为了激发孩子内心的真情,但听了这样的语言,即使是成人也会产生一点伤感与酸痛,而这与文本的感情基调是不一致的。从学生的眼光出发的话,学生感受最多的是童年月光的皎洁,童年歌谣动听,童年的快乐、幸福,此时孩子内心世界往往是阳光的、美好的。作为成人,会用成人的眼光与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参与的往往是理性思考。如果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加上这个环节是否恰当呢?

    期待之三:深度解读,有批判眼光

    追求文本的深度解读,不是让学生对文本理解要多么深刻,而是通过教师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更好的,更轻松地去感悟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真正地做到深入浅出。在江苏省第十九届“教海探航”颁奖活动中,于永正老师和三位青年名师共同执教了《林冲棒达洪教头》一课,但于永正老师的课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很多老师通过课前对文本的解读,把目标定位在感受林冲的人物性格上,林冲之所以是好汉,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谦虚,机智等品质。而于老师却把林冲最本质的特点归纳为一个“让”字,是“礼让”、“谦让”、“忍让”、“宽让”。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在对话交流中、在思维碰撞中去感受林冲可贵的品质。课堂上脱离了普通教师上这篇课文时令人眼花缭乱的打打杀杀。显然,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度的,令执教这篇课文的三位青年名师和与会代表们深深地折服。于老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文本的正确方向,他认为,文本最重要,教师要有“胃”,要有解读文本的“胃”,消化生活的“胃”。只有钻出味道来,才能教出味道来,“胃”来源于教师的阅历、情感、读书。

    对文本的解读,要有批判的眼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是独具个性化的,每位老师的阅历,知识背景等不一样,对文本可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学鉴赏的文章,多渠道感受人们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但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文本不同的理解,不能为多元而多元,为个性而个性,甚至不惜异化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金子》这篇课文,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儿童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但如果用当代哲学观念、时代精神诠释文本的价值,就可解读为当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要懂得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你生活的道路才会更宽阔;也可以解读为是彼得·弗雷特一种创新精神,创新理念。这种理解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应该是独特的,新颖的。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主要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但有的教师把文本的主旨理解水的柔性,生活中人们的“爱”等等。[4]这样的理解很独特,作为成人去阅读它时,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但当它作为学生的阅读对象时,这种理解与文本作者和编者要表现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有距离的,我们不能认为这种理解新颖、独特就将之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我们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而不是大学文学鉴赏或文学评论。因此,我们应用批判的眼光对待不同的文本的解读。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也绝不会变成‘李尔王’”。

    期待之四:实践检验,有长远眼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要说,“课堂是检验备课的唯一标准”。课前无论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都不能说明备课已经成功了。备课的成功与否要用课堂来检验。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注重课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可问题是很少会有老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再次增添删减,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备课”。往往是上完课后就会将教案抛掷一边,不为将来作打算,不为自己的进步做努力,缺乏长远眼光。如果能进行授课后的“二次备课”,根据上课的情况作一些适当调整,会使你的教案趋于完美,会更加符合孩子的需要,如果你有条件再一次走进课堂,运用新的教学设计,你的课堂或许会精彩纷呈。把眼光放远、再放远些,还可以进行“三次”或更多次备课(上课的过程,也是不断备课的过程。有人称通过反复上课,不断修改自己教案的过程为“洗课”),你的备课水平就会在反复备课中不断地提高。例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每次上完课后,都要结合课堂实际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力求完美,当再次走进课堂执教这一课时,他会运用新的教学设计,课堂也越来越精彩。因此,我们应把备课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不仅关注课前的精心策划,也要关注课后的反思,尤其是根据课后的反思作进一步修改,这种修改可能是细枝末节,可能大刀阔斧,但所有的修改或调整都依据课堂的反馈,都靠实践来检验。

    对于语文教师的备课,我们期待四种眼光:以己为主、有借鉴眼光;关注差异,有儿童眼光;深度解读,有批判眼光;实践检验,有长远眼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你能持之以恒,如果你能把备课真正当作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即使你只做了一年的教师,也会有十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天王谈备课
对语文课堂出彩的追问
赛讲总结
河南名师武凤霞自叙成长故事(转)
“语文学科‘智慧课堂’教学沙龙”活动记录-江宁高级中学文章系统
《告别权力的瞬间》听课札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