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如果说去年的《怀想天空》是贵族化的“呻吟”,那么今年的“好奇心”则显平民化,朴素、纯洁、本色,关照现实生活,关注心理体验,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有利于写出个体感悟和独到思考,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无论从审题角度还是文体选择而言,可以说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都与好奇心发生过直接的密切的关联,而且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经历都让我们对好奇心有过反思,或真诚感激好奇,或急切呼唤好奇,或痛恨好奇……因此,只要有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有真知灼见,考生无论选择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是可以的,都能写出不凡的思考、独特的视角、敏感的情思。比如,可从正面立意,写好奇心有利保持一颗童心,好奇心可让人保持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好奇心促使人不断去尝试与实践,好奇心能让人拓展知识视野,好奇心能催生创造发明,好奇心能带来快乐,好奇心有利于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等等。也可从反面立意,如好奇不是猎奇,好奇应避免盲从,好奇不能闯“禁区”,好奇不能违反“规则”等等。

一、关于记叙性文体

就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来讲,好奇心能激发太多太多的故事和雄辩滔滔的议论,因此大量满分作文、高分作文的涌现就不是一个奇怪的事。记叙文如果能做到以下任何一点,就显得出类拔萃、不同凡响:①构思与行文能始终扣住“好奇心”这一线索或主旨,人物故事有独到之处,赞赏考生叙写自己的真切感人的生活故事;②构思与行文因“好奇心”而引发,且能将叙写对象的个性特征和丰富性叙述得生动感人;③构思与行文能用“好奇心”来统领,内容中能化用、改写某一种材料,语言有文学色彩,表达有特色,显示出较好的写作技巧;④构思与角度较独特,如用拟人化手法,从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的“好奇眼光”看人间世事,或者写自然物的“好奇之心”,表达合乎情理,语言有明显特色。

比如有考生写父亲,通过四个似乎滑稽的生活化的场景式对话,写儿子好奇父亲与光头球星贝克汉姆、光头笑星陈佩斯屡屡进行形象比较,围绕“哪一个更帅”这一主要问题,引出玉树临风般有着乌黑的头发的父亲却理了个光光的头,为父亲的化疗作伏笔,写出了一个父亲的乐观豁达,写出了一个男子汉的勇敢面对,更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浓浓深情。故事时时扣“好奇”,贯穿始终,文章结尾只有两句话:“一年后,老爸去世了。妈妈说:‘你老爸一年来一直在化疗。’”它让我们知道,前面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这个结尾,于是前面看似啰嗦的文字都焕然生辉,谜底终于解开了,然而结果却是这样的痛彻心扉。

再如,写青花瓷的满分作文,透过一个孩子好奇的视角,窥探到了一种横绝古今的“碎瓷”的诞生;那篇写武则天的无字碑的佳作,以人们众说纷纭的“无字碑”为切入口,写一代女皇纷繁复杂、争论不休的人生历程……这些作品都为阅卷老师击节赞叹。

显然,“好奇”在记叙文中是一个切入的角度,或者说是一个叙述的方式,或者是一个行文的线索,它可能跟主题有关,更可能没有多大关联,甚或相距十万八千里。如果说,2006年的命题作文“人与路”考察点侧重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的命题作文“怀想天空”侧重于探究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今年的“好奇心”则有点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因此,好作文、满分作文如果少了对内心世界的开掘与描述,就会与“好奇”二字相距甚远,有可能视为跑题。上面提到的那篇写父亲的佳作,每一处对话中都会插入细腻的心理描写,或长或短,紧扣“好奇”。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基本被“圈”在校园里,两眼一睁就是试卷,双眼一闭还是“分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满足和激发好奇心的机会、场合、故事实在太少,好奇心恰恰成为他们的软肋,写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悟在实际阅卷中很少发现,很多考生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考题,觉得无从写起,大量呈现于阅卷老师眼前的不是小学、幼儿阶段的简单幼稚的“好奇”故事,就是把小学、初中、高中关于“好奇”的片段流水帐式排列。

虽然平时同学们阅读的多为记叙性文章(比如《读者》《青年文摘》),但或受应试影响,或受老师提醒,导致文体歧视,许多同学眼高手低,不会写作常规记叙性文章,阅卷中记叙性文体相对数量远远少于议论文。阅卷中,记叙性文章具体问题存在这样一些:

①结构模式趋于雷同,这实际上是思维模式的高度一致。比如,我好奇爸爸这几天怎么不睬我或者似乎有点神秘了,经过仔细侦查和缜密调查,发现爸爸忙于兼职打工,或捡垃圾,或做小工,为的是供养我的学习(或学杂费),我终于发现了伟大的父爱。这种情节在考生的记叙文写作中占大量的份额,人物无非是妈妈、爷爷、奶奶,情节无非是偷看所见、跟踪所闻、无意发觉,道具无非是信件、票据、病历、字条、日记、照片等等。

②离题、跑题现象严重。此题看看很容易,似乎适合小学生、初中生撰写,但是入笔后却发现很不容易。许多考生所叙述的故事与好奇无关,而仅是首尾贴上好奇两字;或者开始设置悬念,引出好奇,故事虎头蛇尾,文章后半部分与好奇远至十万八千里。这显然表现了考生思维品质不高,写作不注意线索,没有明确的写作思路。

③基本没有细节和心理描写,或者说根本不会细节描写和心理流程展示。这个作文标题,本身具有浓厚的心理特征,如果行文中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勾勒和细腻的心理展示,是很难切合文体的。

④泛泛而谈,流水账般记叙自己生命中某些时段的不同的好奇心,行文是记叙文,但时时的冒出的议论既导致文体不纯,更让文章没有了中心、重心。

二、关于议论性文体

阅卷现实,从两种文体的比较中,议论性文体成了绝大多数考生的最终选择,不知是无奈的痛苦的抉择,还是认为这是条“终南捷径”。

面对议论文,阅卷老师最痛苦的莫过于考生动辄高谈阔论,好像个个是哲学家或思想家。今年的作文命题给动不动感悟的同学几乎是当头一棒,没有感性经历和体验,哪里来感性认识,哪里又来理性领悟?上海连续三年的作文题“变”、“忙”、“我想握住你的手”,个个都具体实在,充满了生活气息,江苏的这道“好奇心”有类似影响和作用,杜绝了猜题押题,更摒弃了那些空洞无物、千篇一律或故作高深、玄奥莫测的高头讲章。

议论文如果能做到以下任何一点,都能脱颖而出:①能扣住“好奇心”进行辨证说理,观点独到,论据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②能扣住好奇心的某一个方面,分层次展开论述,层层深入,引例鲜活富有特色,语言表达富有文采;③独具慧眼,抓住好奇心的某个不易为多数人发现的议论点,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④观点虽不够新颖,但在举例与论证上显示了论说的智慧,或能把比较质朴的观点论述得生动形象,富有情韵文采。

比如,有篇满分作文让人拍案叫绝,考生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拆词法结合汉字本身形态的多义性,分别解说“好”“奇”“心”三字,每一个含义的解读并非随心所欲,或词语解释,或古语例证,或名人解答,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倾向,说到底这种解读实际就是分论点的确立,主体部分在严格规整的格式外貌中呈现出跌宕起伏、仪态万方的风姿,也具有了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逻辑力量,更展现了小作者厚实的阅读积累和不凡的睿思才情。文章开篇以小时候的问话切入,简洁明了;结束部分以辩证性思考指出“好”“奇”“心”的割裂的危害性,从而自然融合三字,归结只有“好奇心”才是人类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构思巧妙之至。

再如,有篇反语立意的佳作,开篇是“好奇心害死人!”文章也在赞颂好奇心,但是却赞得别具一格,赞得新颖别致,在一片众口一词对“好奇心”的歌功颂德中,脱颖而出,不仅具有议论的思辨力量,同时充盈着激情。……

显然,优秀的议论性文章,无论设想推断,还是直接论证,均有相当深入的思索灌注其中,因而寓论断于叙述、含倾向于描述,并饶有意蕴,体现出优秀的控驭能力和文字素养。

然而占总体的绝大部分的议论文还是没有取得与其文体地位相当的影响和地位,平庸、浅俗、不知所云的文章比比皆是,此题在貌似容易的背后,又隐含着一些选拔性考试必备的深度和难度。具体存在以下一些较为共同的问题:

①文体四不像。这好像是个长久的老大难问题,出题可以文体不限,但考生写作必须有鲜明的文体特征。有大量考生一开始就讲故事,400字之后转向了议论;或者开始给人感觉是个规范的议论文,写着写着却开始讲述从小到大的故事。

②论证材料,单一集中。这次苹果砸到牛顿脑袋从而引出万有引力定律几乎在每一篇议论文中出现,数量之高、频率之大让人瞠目结舌。其他排在前列的科学家分别是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中国科学家出镜率最高的是杨守敬,事实上他在中学生中的知名度几乎是没有的,能闪亮登场完全因为试卷前面的阅读题部分“实用类文体”使用的是《晚清学人杨守敬》,从而涉及到他,让人啼笑皆非,更让人深思再三,仅从这一角度而言,我认为今年高考作文出得相当好,一下击中了我们中学教学的软肋。其他偶尔能出现一个袁隆平、张衡、沈括就似乎让人眼前一亮了。美国作家房龙在名著《宽容》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头脑尚处于穴居水平的种族是不会繁荣昌盛的,哪怕在天堂里也不会。”我觉得这能让人警醒。

③论证过程,简单粗略,几乎没有说理,实际上也不会分析说理。每一个分论点的后边跟随的都是故事,而且只有故事。没有对比,没有层进,没有因果,……议论文应该具有的基本逻辑分析等同虚无。比如有考生写好奇能带来质疑发现成功,分别讲了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三个人的事迹,于是文章就结束了;甚而至于还有考生通篇讲述牛顿事迹。有一个香港电影《好奇心害死猫》,于是这句话成为考生普遍运用的名句,最后导致阅卷老师看到就心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考生素材积累的缺陷与不足。

④硬贴标签,生搬硬套。应该说,这一缺陷在记叙文中也大量存在,但议论文尤甚。考生经过一年高三的作文训练,积累了大量素材,突然发现眼前的作文题似乎没什么材料可供选择,古人古事束之高阁了,诗词名句无用武之地了,慌不择路,率尔操觚,导致牛头不对马嘴。试问“李煜很好奇,为什么自己如此喜爱词曲,自己却必须是个皇帝?”能说扣上了“好奇”两字,又岂是“好奇”两字能概括?再试问“我好奇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为什么又展示了我们民族这样大的凝聚力?”如此震动国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用一个“好奇”岂不是亵渎了国人、矮化了自己,岂不是价值观存在严重缺陷?

⑤思维混乱,逻辑错误,因果倒置,不讲情理。“好奇需要高尚的品质”、“好奇需要质疑的不断深化”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句子试卷中有大量呈现,反映了相当部分同学思维品质不高,阅读理解能力低下,而且也表现出了一种不严谨的学风,因为只要对提示语细加揣摩,或者对写下的句子作一些情理上的分析,或者平时注意语言的锤炼,这样的句子都可避免。至于,文章开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排比句开头,也远远不是一个两个考生的问题,有阅卷老师笑着说:“我才不在乎他的开头有多漂亮,文章第二段第三段马上就原形毕露了。”反应了不少考生的投机取巧心理,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不仅仅是考生的问题,我们的相当数量的语文老师和当前一股追逐时尚浮华的现实环境要为此负责,而阅卷则重重敲打了中学阶段一些只在技巧上做文章的本末倒置现象。

⑥议论文基本要素不完整,不少考生大谈特谈“好奇心”的方方面面,几乎穷尽了各种各样各类各层的“好奇心”,变成了“好奇心”材料超市,或变成了关于“好奇心”的观点汇集,从而造成中心涣散,论点让阅卷老师上下求索、颇费周折。

三、一些应该不是多余的思考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试图唤醒学生的童真,呼唤他们好奇心的回归,命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它不偏不怪,生活色彩浓,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给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敲响了一记警钟,为作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这是一个高尚的、有意味的、积极的命题导向。众所周知,阅卷中所呈现的学生好奇心、想像力的贫乏、空泛、单调、无味,事实上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现代教育本身造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的僵化与教条(包括教学的具体规定),严重地压制和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中学作文教学应突破封闭的僵化的格局,走出程式化的课堂,走进自然,走入生活,让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让同学们从思想深处明白,作文是灵魂的写作,是有感而为,而不仅仅是语言技巧的修饰,不可动辄风花雪月,动辄无病呻吟。还是叶圣陶先生一句老话说的好:“话与文都是不可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我想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

当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尘埃落定,我们清楚一道作文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余秋雨曾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我想,本年度的高考作文能引起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深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
作文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高考作文临门一脚怎么踢
高考临场作文如何规避“雷区” 范文示例解析(5)
高考作文: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谈高考作文(系列一)
高中应试作文漫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