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

 ——诗词鉴赏入门浅谈(一)

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读不懂一首古诗词?学理工等科目的人读不懂不是怪事,但学人文学科的甚至学中文的就一定对古诗词感到“亲切”?我看也不见得。作为国人,我想如果高中毕业后,给你一首诗歌让你鉴赏,你却不知所云,实在是罪过。问题是,高中毕业后读不懂诗词渐渐成为“潮流”,实在是我们国语教学的一大失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古诗词的载体古代汉语,它的语法系统常常与现代汉语相异,造成文字阅读上的障碍,许多字词的意思(字面意思)理解都成苦难。其次,诗词创作的字数有严格的限制,言简意赅。而一首成功的诗词往往也是内涵丰富的。因此,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必须带着脚镣跳舞,在有限的字词里尽量地包含无限的意蕴,这就造成诗词在内容上理解的晦涩。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如何读得下诗词?多少人看到诗词就头疼?

问题出现,我们必须面对。不然,长此以往,中国古代的优秀经典都将称为研究者的专享物品,外人不敢碰,也没有这个能力碰!这极大地不利于我们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导致文化承接的断裂,危害无穷。我们周边的印度、日本就给我们提供了血的教训,印度因为宗教、政治等原因,印度人当中能懂梵语的寥寥无几。但古印度很多经典是用梵语写成的啊。日本也一样,《源氏物语》作为其文学的精华,又有几个人能看懂?他们不是看不懂意思,而是连文字都不认识了。我们现在的情况比印度和日本好点,只要受过教育的人都能认识一些繁体字,也能认识古典文献中的孤立的字词,但对其意思的理解能力却丧失了。这也导致了“解经释典”市场的存在。古典优秀文献相对于大众来说,如同没有灵魂的僵尸,空留一副躯壳。人们要了解学习,自然就要靠某些人的二次阐释才来接受。《百家讲坛》上的主持人讲《论语》、《庄子》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试想,如果我们都能自己看懂《论语》、《庄子》,谁还去听他们讲?读任何书都一样,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自己的理解才是印象最深的,同时收获也最大。别人讲的再好,也是一瞬间的事情,很快就忘记了。更不用说或对你的人生体验产生作用。因此,践行最重要。

要践行,可读不懂怎么办?那就学!听别人讲总比不学好,自己学总比听别人讲好。学总比不学好,早晨学总比中午学要好!因此,从现在开始,拿起诗词,一首一首自己钻研。达到看懂一般的古文的水平并不需要多少功夫。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

那么,我们需要做哪些热身准备了?很简单,《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这样的畅销书到处都可以买到。再买一本普通的《古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有了这两个东西就够了。一个是学习的材料,一个是学习的工具。

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怎么着手?这是最麻烦的,也是最重要的。空洞的理论是没用的。我下面通过具体的诗词来讲解如何学习,如何自主学习,如何针对普通大众的自主学习。让人们拿起一首陌生的诗词的时候,能讲出个一二三来。我们许多在职老师,在讲解诗歌时候,口若悬河,但却文不对题,讲了一大通学生还是不理解,考试的时候照样不会分析一首诗词。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分析与讲解不是从诗词本身出发的,而是从资料出发的。如果他们没有对资料的充分占有,甚至是丰富的占有的话,他们自己能否理解我想是个问题。从这我们也可以归纳出诗词鉴赏的第一条总原则:对任何一首诗词都要从诗词本身出发,而不要从资料出发,资料的作用在于验证我们的理解,而不是从资料中去了解诗词本身。反之,本末倒置。

先以一首诗歌为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陆游所作的。面对它我们如何下手?先通读一遍,把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然后查找词典。在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能有两个字比较难理解。一个是“仞”,一个是“摩”。对于“仞”字,我们从“三万里河”中可以知道,它一定也是一个度量单位。因为,“三万里”按照对仗的原则,要与“五千仞”对应。事实上,一查字典我们马上得到验证: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摩”字的理解很有意思。“摩”字在字典中的基本意思是“抚摩”。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就不能解释为“抚摩”,而是形容非常高。试想,能够抚摩天了,当然很高。“五千仞”是个虚数,但却从数字上说明“岳”的高,而“摩”则从形象上说明,用“抚摩天”这个具体形象(动作)来说明山的高。一个用数字,一个用形象(动作),两者结合,使得山的高一下子就生动地显现出来了。

“三万里”在这应该也是个虚数,陆游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河的长与山的高。但这条河具体是哪条河呢?这高山是哪座山呢?我们不得而知,陆游与诗歌本身没有给我们提供明确的信息。但有一条可以猜想到,如此长的河要么是黄河,要么是长江;这么高的山,肯定属于“五岳”之流的山。从诗本身我们可以得出唯一确信的结论是,这河与山在陆游心目中非常重要,当然也是中国的名河名山。在这两句当中,陆游描绘了一河一山的雄伟姿态。但要注意的是,山与河写的都是虚景,也许并没有出现在陆游当时的视野之内。凭他的肉眼是不可能看到河蜿蜒三万里的壮观景象的,更不可能看到高五千仞的雄奇。不是眼前看到的景物,陆游为何突然想到这些景物呢?为什么选这样的景物写到诗歌中来呢?

这就涉及到诗歌鉴赏的第二条总原则:在古代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的这句话可能有点夸张,但确是经验之谈,很精辟。因此,诗词当中,没有纯粹的为了写景而写景的,光写景而不融情是没有格调的,是不入流的。诗词就追求这样的境界:要话里有话,不然就达不到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效果。

回到刚才的问题,陆游为何要写长河、高山?一句话概括:写这样的景,是为了后面抒情作铺垫。我们来看诗歌的最后两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显然是指陆游自己。大家都知道,当时强大的“金”灭了北宋,制造了历史有名的“靖康之难”,抓走当时的两位北宋的皇帝。大臣与皇亲们逃到江南,建立了新的王朝,就是历史上的“南宋”,于是陆游就成了北宋的遗民。

从“泪尽胡尘里”与“南望”这两处,我们可以知道,陆游当时身处在北方。也就是胡人统治的地方。“王师”是指“仁义”之师,也可以解释为正义的军队,在这,特制南宋的军队,因为,北方当时被金占领,属于“非法”的侵略,是不正义的。而南宋挥师北上收复失地是正义的,因此,他把南宋的军队称之为“王师”。

在这句诗中,有两个词很重要。一个是“泪尽”,一个是“又”。泪流尽了形象地说明了当时陆游的心情:悲伤欲绝,泪都流干了。“又”字则生动地表明了陆游失望的情感。陆游对故土的失去十分在意,总渴望南宋朝廷能挥师北上,但却“南望”了一年又一年,一次次地让他失望。这样的感受人岂能承受?还需指出的是,“又”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无奈失望是当时陆游的心情,但陆游并没绝望。如果对南宋完全绝望,他就会死心,不会再南望。也不会在临死之前写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鸣了。当时的陆游,正是在这失望与心存希望这样矛盾复杂的情感交织中渡过了余生,这对一个爱国之士来说是怎么样的煎熬?可想而知,陆游的晚年是多么的悲惨,也可以想象在写这些诗歌时候的心痛。

这种煎熬的处境刚好对应了题目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在秋天,天将亮的时候,而且,人能感觉到凉,说明当时的季节至少是仲秋了。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候,正常的人应该还在床上酣睡,勤快的人则可能在床上挣扎着起床。但陆游就起来了,而且推开篱门出来了。说明什么问题啊?说明陆游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正是因为当时的陆游有着这样矛盾的情感在内心折磨着他的肉体,他才睡不着,才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让人凄凉的诗句。而且写下的不是一首,“二”字告诉我们至少写下了两首,更加证明他当时此等忧郁心情的浓烈。

讲到此处,我们再来从整体上来理解这首诗歌,回答上文提起的问题。陆游为什么开篇就虚写河山?

前面我们已分析得出,他所写的“山”与“河”是有代表性的,而且陆游对此很热爱,才把“三万里”、“五千仞”、“入”、“摩”等充满生气的词来描绘它们。“山”与“河”连起来构成“山河”,而我们往往用“山河”来指代江山、朝廷、国家等。正因为陆游描写的是壮大的景色,能与国家匹配的景色,才使得在诗歌的后面抒发对国家统一这样“大”的、“壮”的情感。大景物与大情感协调起来了。同时,把大的“情”融入到了大的“景”当中去了,不露痕迹。一方面陆游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此的热爱,对残酷的现实是,壮美的河山却四分五裂,最悲痛的是,朝廷竟然“乐不思蜀”,对挥师北上无动于衷。这将是怎么样的悲哀呢?只有身处其中的陆游才体味最深,如此才留下了这些悲壮的诗歌给后人传唱。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词

                        ——诗词鉴赏入门浅谈(二)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们具体讲解了如何鉴赏一首诗歌。眼下这篇文章就解决词的鉴赏问题。与上文的写作思路一样,也通过一首具体的词来讲解,不至于空洞。

词的鉴赏与诗歌的鉴赏差别不大。传统意义上说诗言志,词缘情。意思是说,诗歌大部分是用来抒发志气的,即所谓的大情感,比较高尚的、正统的情感,能够光明正大地说出来的情感。不能说的情感则大多用词来表达,因此,词又叫诗余。

词抒发的往往是私人性的情感,即小情感,对友人、亲人尤其是情人的思念经常成为词创作的初衷。但对诗歌鉴赏的两条总原则对词同样适应。为了保持连贯性,我们有必要重申一下那两条总原则:第一,对任何一首诗词都要从诗词本身出发,而不要从资料出发,资料的作用在于验证我们的理解,而不是从资料中去了解诗词本身。反之,本末倒置。第二,在古代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全是为了抒情作铺垫。因此,我们看到景的同时,更要看到隐藏在景后面的情。由于文体的特殊性(篇幅短小),就必然要求作者惜墨如金。对一篇优秀的诗词来说,容不得一个废字。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对诗词的景物描写要多一个心眼。作者为何选取这样的景物作为表现的对象,这其中的原由不要轻易的放过。这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像上文中,陆游所写的“山”与“河”这两个虚景,是为了后面抒发对国家对朝廷的统一的大情作铺垫的。

我们下面以元朝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为例,具体剖析词的解读方法。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魏初这个人,一般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无所谓,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并不一定对理解其的一首作品有多大的作用,有的时候反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我们还是要从词本身的内容出发,去寻找解读的突破口。

依照惯例,我们先借助工具书,把其中的生词查阅一下,以解决文字障碍。事实上,整首词只有一个生字“圞”(luan),其意为“圆”。从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猜出大意来。现在习惯说团圆,也有的方言中,喜欢说团圞。它是一个方言词。

词分上下两阙,上阙为“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词分阙,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对于诗词中的常识性知识,一个初学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读者应该如何对待,在我看来,不可较真,懂更好,不懂对诗词的理解也够不成大碍。但这些东西不多,如果你用心去记,一下就一网打尽了。

我们先看到题目,鹧鸪天是词牌名,也就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即规定这首词应该怎么唱。词牌名与对词的意思的理解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原来,诗词都是用来唱的,有具体的“谱”可寻。但基本上失传了,因此,诗词作为唱的功能基本失传了。也就是说,能够概括词内容的题目为“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室人”即妻子。这不难理解。“降日”即生日。词的题目的意思为,我老婆要过生日了,我作了这首词寄给她,以表达我的情思。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他的老婆是很恩爱的。而且老婆也知书达理,他们之间能用词来交流,证明了文化水平都不低。

我们先把意思梳理一遍: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家里, 今年却又相各天涯了;满腔的心思多得没有地方安放”。“又”字说明了作者与妻子并不是第一次天各一方,这多少体现出一点无奈的神情。用“春”来形容心事的繁多并不是作者的首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用一江春水来形容满腹的忧愁。显然,魏初的“春”字得到了李后主的真传。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万物复苏,热闹,生机勃勃是春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得春天变得非常丰富甚至拥挤。因此,用春来形容心事,足见心事之多。“闲”字也用得极秒。把内心看不见说不出来的心事,转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多的没有地方安放。这样一来就非常形象直观化了。同时作者也因为心事的繁多,才催生出两边的华发。

再来看到下阙: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下阙字面意思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障碍。但平淡叙说背后的东西却值得我们探寻。这些文字可以转化成一副幽静、略带凄凉的画面:我站在通往故乡的路口,清澈的湖水绕着青翠的小山,夕阳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上,在余晖的映射下,满山的林木披上了金色的衣衫,觅食归来的鸦鸟悠闲地围绕着巢环旋。我什么时候才能亲自拾掇田园,晚上合家围炉欢聚呢?

多么平淡、悠闲但却凄凉的一副画面啊!但作者内心的苦痛谁人能知?鸟尚且能够自由地生活,与亲人团聚,我却为何不能与妻子、儿女相伴呢?就连妻子的生日的时候,还是不能相会,只能遥寄这首哀词来表达我对她们的思念。孤独、忧伤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陆游的诗歌也好,魏初的这首词也好,都是优秀的作品。我之所以选取这两首作为案例来分析,意在于说明,好诗也好,好词也好,评价它们好的标准并不在于用此是否华丽。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高雅的东西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或者优秀的作品既是精英的也是大众的,它们最大程度地唤起不同知识结构的读者的内心情感波澜。当然,每个人具体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却能震撼你的内心。让你想起很多的事情。而不好的作品就没有这个功效,读过之后,稍停片刻就忘记了,没有回味,更不用说拿来细细品读了。

因此,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小学生也好,初中高中生也好,知识分子也好,最忌语言华丽,而言之无物。尽量地用含有感情的笔墨去描绘身边的真实的事情与感受,也许,你的表达不够圆润,但你饱含情感叙述的本身却已经能感动相当多的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8年中考古诗词阅读集锦
世间最美好的爱情,都藏在了古诗词里面
根植传统文化 弘扬国学经典: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订阅 2021年12期
诗词鉴赏——形象
用情最深的古诗词十首,道尽世间无数深情
古诗词鉴赏一路通(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