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说情节类试题的复习指导》教案

课前检测

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⑵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⑷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⑸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杂说·送张琥》)

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唐书》)

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教学目标】

1、熟悉小说情节常考的题型。

2、掌握小说情节各类题型的解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说情节各类题型的解题的方法。

【预习要求】

1.预习学案,掌握每篇课文的主题中心。

2.背诵相关概念,熟读“课前知识储备”

【课前知识储备】

1、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也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小说情节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2、常见的题型

①概述小说的情节;

②鉴赏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

③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文章因情节而生动,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情节的重要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中的情节类试题。

二、明确目标(投影)

三、分类指导

(一)概述小说的情节

1、典型题例2011安徽卷)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答案】(一)(1)做好鸟笼,(2)拒卖鸟笼给老大夫,(3)送鸟笼给彼贝,(4)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答案】(二)(1)期待好价格,(2)信守与彼贝的约定,(3)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4)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2、技巧归纳:

概括方法一:

小标题式概括。(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

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概括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

表述式概括。(一般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整的句子。

3、学以致用一:

(一)招工指标

端午节这天,村里来了一个招工指标。

老李头合计了半天,决定采取行动。晚霞将尽,他拿了一个红包——200元钱,去拜访姚书记。路上,他在心里骂起了自己:你个老东西瞎了眼,去年为啥怀疑姚书记挪用公款,带头告人家状?最后水落石出,人家没有那回事,这仇,人家能不记?

姚书记开门迎进了他:“李大哥,我刚要出门去找你,可巧,你来了,明天让你儿子去卫生院体检,咱支部决定让他到化工厂上班。”

“我儿子?”

“对。今年春天你住院花了一万多块钱,全村数你日子紧。”

老李头眼圈一红,手一松,红包落在了地上。

1.各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出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开端:村里来了个招工指标;发展:老李头去给姚书记送红包;高潮:姚书记决定把指标给老李头的儿子;结局:招工指标给了老李头的儿子。

(二)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1、典型题例

1)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

示例:《项链》结尾交代项链是假的,有人说这一结局太巧合了,不合理,你赞同吗?

答:不赞同。(1)从情节看,在交待项链是假的之前,作者已作了多次铺垫,如借项链时她朋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商店老板告诉她只卖过项链的盒子,还项链时她朋友看都没看等,都表明这挂项链不会很值钱,不是真的。(2)从主题看,这个结局是对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无情嘲讽——一夜虚荣,十年辛劳。

2)情节安排技巧题:

常见情节结构技巧:

示例:①欧·享利手法,如《最后的常春藤叶》

倒叙,如《清兵卫与葫芦》

延迟,如《牲畜林》:即“欲擒故纵”,“延迟”情节的进展,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同时使情节增加摇摆弧度,增强戏剧性效果,吸引读者。

2、技巧归纳:

1)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

①从情节本身看    ②从小说主题看。

2情节安排技巧题:

技巧+作用

3)请同学阅读《优化方案》201页“技巧点拨”。

3、学以致用二: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组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收,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仰了过来,将支票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书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2.根据小说情节的安排,你认为书店经理应该是谁?理由是什么?(4分)

答:书店的经理是: 

理由是: 

2.书店的经理是:申小姐;(1分)理由是:她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方先生没书时,在申小姐面前感到很窘迫;最后一段所说的话可以说明。(每点1分)

(三)小说情节的作用

1、典型题例

(一)2011江苏卷: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二)2011江苏卷: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2、技巧归纳:

归纳:情节的作用:

从对全文情节关联的角度考虑:

埋下伏笔,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④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从对刻画人物的角度考虑:

①刻画人物形象;           ②表现人物性格;

从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考虑:

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②强调突出,深化主题。

3、学以致用三:

)送花

他在为工作埋头忙碌过冬季之后,终于获得了两个礼拜的休假,他老早就计划好要利用这个机会到一个风景佳丽的旅游胜地去,登登音乐厅,交些朋友,喝些好酒,随心所欲地休憩一番。

临行前一天下午回家,他十分兴奋地整理行装,把大箱子装进轿车的车厢里。第二天早晨出发前,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告诉她去度假的主意,她说:

“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母亲,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忙着赶路,因为同人家约好了见面时间。”他说。当他开车正要上高速公路时,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于是他绕回一段路,停在一个花店门口,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他知道母亲喜欢鲜花。

店里有一个小男孩,正挑一把玫瑰在付钱,小男孩面有愁容,因为他发现所带的钱不够,少了十元钱。

他问小男孩:“这些花是干什么用的?”

小男孩说:“送给我的妈妈,今天是她的生日。”

他拿出钞票为小男孩凑足了钱。小男孩快乐地说:“谢谢你,先生,我妈妈会感激你的慷慨。”

他说:“没关系,今天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小男孩满脸微笑地抱着花转身走了。

他选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黄菊花,付了钱,给花店老板写下他母亲的地址,然后发动车,继续上路。

仅开出一小段,转过一个小山坡时,他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玫瑰花摊放在墓碑上。小男孩也看见他,挥手说:

“先生,我妈妈很喜欢我给她的花,谢谢你,先生。”

他将车开回花店,找到老板,问道:“那几束花是不是送走了?”

老板摇摇头说:“还没有。”

“不必麻烦你了,”他说,“我自己送去。”

文章中安排小男孩买花有什么作用?

答:(1)推动情节发展,用小男孩的行为触发他的转变;(2)对比映衬人物,用小男孩的孝顺善良与他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他对母亲缺乏精神上关心;(3)揭示主题的作用,小男孩在母亲去世后仍然记得母亲生日,在母亲生日时买康乃馨送到母亲坟头,表现关心母亲不能在物质上满足,应该满足母亲精神上的需要的主题

四、课后巩固练习

一、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

纸上的声音

古溪

不知怎地,最近,隔三差五就能收到父亲的来信,而结尾总忘不了提醒我尽快回信。而恰好,这段时间,忙工作,忙考试,忙花前月下,给家里去电话,说,我会多打电话回来,信会写得少些。电话那头,一阵少许的沉默后,母亲缓缓的说:“平儿呀,你爸现在也没啥爱好,就盼着看你写的信,你就多写写吧!”

父亲喜欢读我的信由来已久。大学时,每星期一篇五千字的信,雷打不动。以致我后来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四年中和父亲通的那几百万字家信。

参加工作后,在网络、传真、电话早已普及的今天,笔端所流淌的温情远没有现代通讯工具来得这般迅捷便利。信少了,和父亲的联系却加强了,同时,三更半夜还躺在被窝了和父亲拉话,一唠叨便忘了时间。父亲说:“儿呀,时间少了,工作忙了,没空写信,电话不能少!”

谁知,没多久,父亲开始反悔了,非要一封接一封给我来信,还嘱咐我没两封信必回一封。父亲又恢复了原来那种这边唱来那边和的通信方式,开始絮絮叨叨讲隔壁老凤婆家的那只芦花鸡抱了12只小鸡崽,因霜冻,昨晚死了六只,末了还连打6个惊叹号,直呼可惜。

我笑着摇头,给父亲去电话。不料,他死活不肯与我通话。无奈,我只有那笔回信:北京动物园的黑熊,生了四只小熊,其中一只被一个没有素质的人泼了硫酸,却大难不死。写了一半,我有忍不住给父亲拨电话,接电话的仍是母亲。我说,我想和父亲唠叨。母亲说:你父亲正给你写信呢!我一听急了!甭写了,我现在就想和他通电话!母亲嘘着声,示意我轻点声,而后,母亲悄悄读对我说:别嚷嚷,你父亲正写在兴兴哩!

我实在已经厌倦了这种落后的通讯方式,现在都是无纸化办公了,谁还耐烦拿笔写东西啊。我犹豫片刻,便那起手机,再次给家里挂了电话。电话那头,一阵短暂的沉默后,我听见了父亲沉重的呼吸声,良久,父亲重重地哀叹道:儿呀,有啥话就不能写在纸上吗?

心烦意乱的我,一急之下把那封未写完的回信揉成一团仍近了垃圾筐。

几天后,我到离家不远的城市出差。出差结束后,我决定悄悄回家一趟,给父母一个意外惊喜。

推开门,父亲戴着老化镜靠着窗台背对着我看报纸。

“爸,我回来啦!”我兴奋地叫着。不料,父亲却毫无反应。

“爸,我回来啦!”我又提高了几个分贝,或许他读报太专心,没听到吧。

父亲还是没有听见。

心生纳闷的我正要走过去探个究竟。这时。母亲买菜回来。看到我,她惊讶得把手里的东西洒落了一地,失声叫了起来:“平儿,你,你,你怎么回来啦?”

“妈,爸他怎么啦?”我心一沉,脱口问道。

母亲低下了头,平静地说:“儿呀,别担心,医生说你父亲身体没啥异常,耳朵是因为年龄关系突然失聪了。”

不等母亲说完,我一下蹿到父亲面前,父亲看到我,惊讶万分,浑身猛地一抖,老泪纵横地对我说:“平儿呀,爸真想你,你为啥不给我回信?我每天盼着你纸上的声音呢!”

我顷刻全明白了,扑通跪在父亲跟前,呜咽着说:“爸,以后我每天给你写一封信,让你天天能听到我的声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第1期19页至20页)

1.父亲为什么总盼“我”给他写信,而“我”为什么迟迟不写呢?(2分)

答:                                                                     

                                                                         

                                                                         

3.请你概括文中父亲的性格,并从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说明。(3分)

答: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本文的高潮、结局部分。(4分)

答:                                                                     

                                                                         

                                                                         

答案:

1.问题:“纸上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或“纸上怎么会产生声音呢?”(1分)

解答:“纸上的声音是指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交流。”或“父亲因为年龄的关系突然失聪,为了更好地和儿子交流,所以用书信的形式进行交流。”(2分)

(言之成理即可)

2.父亲因为失聪,不能与“我”通话,所以总盼“我”给他写信;(1分)

“我”因为忙,同时也“厌倦了这种落后的通信方式”,所以迟迟不给父亲写信。(1分)(意思正确即可)

3.父亲是一个善解人意、体贴、善良的人。(1分)可通过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或神态)等语句加以说明。(2分)(意思正确即可)

4.高潮:我发现了父亲非要用写信的方式和我联系的真相。(2分)

结局:我重新用“纸上的声音”和父亲联系。(2分)(意思正确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悟语]50个长见识的小故事,说说最让你感动的一个
记叙文写作技法(四)--机缘巧合法
有一种爱,不必等待
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精选)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小说9-25 - 语文网
2009高考外国小说阅读模拟题专题整理 敏思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