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全】《口腔预防医学》考前强化记忆必背考点!
口腔预防医学考点总结
 
※第一单元三级预防的原则
1.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如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卫生指导、控制牙菌斑的措施等。
2.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如定期口腔健康检查、高风险人群的发现和早期龋齿充填等。
3.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即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如牙列缺损和缺失的修复等。
我国爱牙日是 9 月 20 日
初级预防:如氟化物应用、饮食控制、封闭窝沟、保护牙髓;
二级预防(干预):牙体外科、牙周病学、正畸学及其他领域问题的早期诊断与适当治疗;三级预防(修复):固定与活动修复学方面的功能恢复与康复。

※第二单元 口腔流行病学

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

(一)描述性流行病学(最常用)
1.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最最常用)2.纵向研究(疾病监测)3.常规资料分析:(历史资料分析)
(二)分析性流行病
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在时间上是先由“果”,后及“因”的回顾性研究。
2.群组研究(队列研究):在时间上是先有“因”,后有“果”,属前瞻性研究
(三)实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实验):它有两个特点:①有干预措施;②设立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主要用于:
①验证病因假设;②预防措施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③新药、新方法或新制剂的效果和安全   性评价;④成本效果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
 
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调查项目具体分为一般项目、健康状况项目和问卷调查项目。调查方法
1.普查:又称全面调查。普查的应查率要求在 95%以上。最大缺点是这种调查需要的工作量大,成本太高

2.抽样调查: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为省时间、省劳力和省经费,且所得资料同样具有代表性。
(1)单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也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它是按一定方式以同等的概率抽样,称单纯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又称间隔抽样、机械抽样。
(3)分层抽样: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个“层”,再在每个层中用随机方式抽取调查   对象,称分层抽样。
(4)整群抽样:就是以整群为抽样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为调查单位
(5)多级抽样:又称多阶段抽样。
 
3.捷径调查:捷径调查是 WHO 推荐的另一个调查方法。
由于这种方法只查有代表性的指数年龄组的人群(5、12、15、35~44、65~74 岁),因此这种方法经济实用,节省时间和人力,故称为捷径调查。
4.试点调查又称预调查。
WHO 推荐先对有代表性的 1~2 个年龄组少数人群进行调查,通常为 12 岁组,加另一个年龄组,以获得少量的参考资料,以便制订调查计划。
样本含量:一般来说,调查对象变异大、患病率低、调查者对调查要求的精确度和把握度大,   所需的样本含量就大,反之则小。
现况调查样本含量估计常用以下公式:
N=K×Q/P
N 为受检人数,P 为某病预期现患率,Q=1-P,
k 值是根据研究项目允许误差大小而确定当允许误差为 10%(0.1P)时,k=400, 当允许误差为 15%(0.15P)时,k=178, 当允许误差为 20%(0.2P)时,k=100。
 
误差及预防方法
影响口腔健康调查结果真实性的因素主要有随机误差和偏倚。
偏倚则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属于系统误差,应该设法防止,现将   常见的偏倚种类和控制方法介绍如下:
1.选择性偏倚
2.无应答偏倚:无应答偏倚实际就是漏查。未接受检查的人数达到抽样人数的 30%,应答率仅有 70%,结果就难以用来估计总体的现患率。
3.信息偏倚
在调查中虽然应答率很高,但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误差,结果产生偏倚,称信息偏   倚
(1)测量偏移:临床检查时检查器械不规范,现场工作条件差,如光线不足等,都可造成系统误差。
(2)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
回忆偏倚 (想不起来)报告偏倚(不愿回答)
(3)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由于检查者的某种原因造成检查结果有误差,为检查者偏性。检查者偏性有两种:
①检查者之间偏性②检查者本身偏性防止检查者偏性的办法是:
①疾病的诊断标准要明确;
②调查前要认真培训,对于诊断标准要统一认识
③调查前要做标准一致性试验。
(4)标准一致性试验:
标准一致性试验也就是可靠度的检验,包括检查者本身可靠度检验和检查者之间可靠度检验。
可靠的评估检查者之间一致性的方法为 Kappa 统计法。
Fleiss 规定 Kappa 值的大小与可靠度的关系为:
0.4 以下可靠度不合格
0.41~0.6可靠度中等
0.61~0.80可靠度优
0.81~1.0完全可靠
 
※一、龋病流行病学龋失补指数

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

“龋”(D)即已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M)指因龋丧失的牙;“补”(F)为因龋已做填充的牙。
1.恒牙龋、失、补指数
是检查龋病时最常用的指数,检查 45 岁以上者,不再区分是龋病还是牙周病导致的失牙, 其失牙数按口腔内实际失牙数计。
2.乳牙龋、失、补指数
(1)dmft 或 dmfs
因龋丧失的牙数须与生理性脱落的乳牙区分,不应以患儿或家长的回忆为依据.WHO 计算失牙的标准是:9 岁以下的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如:乳磨牙或乳尖牙,即为龋失。
(2)龋拔补牙数(deft)或龋拔补牙面数(defs )
“拔”指因重度龋坏,临床无法治疗已拔除的乳牙。
(3)龋补牙数(dft)或龋补牙面数(dfs)
3.龋均和龋面均
龋均(DMFT)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龋面均(DMFS)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4.龋面充填构成比
龋面充填构成比是指一组人群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所占的比重,常用百分   数表示。
5.患龋率 :指在调查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人口基数以百人计算,故常以百分数表示。
6.龋病发病率 通常是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与患龋率不同的是仅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
7.无龋率 无龋率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查人数的百分率。
(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龋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WHO 规定龋病的患病水平以 12 岁儿童龋均作为衡量标准。
(2)时间分布
(3)人群分布
1)年龄:
乳牙: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至 5~8 岁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 恒牙:12~15 岁是恒牙龋病的易感时期。
中老年时期:50 岁以后,根面龋
2)性别:
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
3)城、乡居民:
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城市居民患龋率高于农村。但是在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   居民龋病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的现象。
4)民族:最高:彝族、最低:回族
 
※二、龋病的分级预防与方法
(一)龋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1)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普及口腔健康知识,了解龋病发生的知识,树立自我保健意识,   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2)控制及消除危险因素:窝沟封闭、防龋涂料等。
2.二级预防 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及 X 线辅助检查,发现早期龋及时充填。
3.三级预防(1)防止龋病的并发症 (2)恢复功能

(二)龋病的预防方法
1.菌斑控制
(1)机械方法:机械清除菌斑是简易的自我保健方法。包括有牙刷、牙膏、牙线、牙签、牙间刷及牙间清洁器。
(2)化学方法
1)杀菌剂:氯己定又称洗必泰。2)三氯生:也称三氯羟苯醚。
(3)其他方法
1)植物提取物
2)生物方法:主要是酶类
3)抗菌斑附着剂:包括茶多酚、甲壳素类,主要作用:阻止菌斑附着,也有解吸附功能。
4)替代疗法:是用致龋菌毒性因子缺陷株替代野生株定植于口腔的方法,
5)免疫方法:防龋疫苗是主动免疫,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危险人群的防治。

2.控制糖的摄入和使用糖代用品
(1)控制糖的摄入
(2)使用糖代用品:蔗糖代用品有两类:
一类为高甜度代用品:如天冬苯丙二肽酯、苯甲酸亚胺、环拉酸盐、甜叶菊糖,这些糖比蔗   糖甜 20~400 倍,有抑菌作用。
另一类为低甜度代用品,如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麦芽糖、异麦芽酮糖醇等。
 
3.增强牙抗龋力
4.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学龄前儿童建议每 3~6 个月进行定期口腔检查;对于学龄儿童应每 6 个月进行口腔检查;而成人则每 6~12 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当然,对于龋易感者,建议缩短定期复查的时间。
 
※三、氟化物与牙健康
 
(一)人体氟来源及代谢

人体氟来源

(1)饮水:人体氟的主要来源是饮水,65%。(2)食物:25%(3)空气(4)其他可能的氟来源:某些口腔局部用氟产品 人体氟代谢
氟的代谢过程可分为吸收、分布与排泄。氟吸收是一个简单扩散过程。

分布:人体氟主要分布于骨、牙、血液、唾液和菌斑中。

血液、乳汁和软组织:人体血液中 75%的氟存在于血浆中,其余的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乳汁氟为血氟的 1/2。
骨和牙:成人体内约 99%的氟沉积在钙化组织中。
唾液和菌斑:菌斑中氟含量为 5~10mg/L(湿重),约全唾液的 100~200 倍。唾液中氟浓度低于血浆约为血浆的 2/3。
(3)排泄
肾脏是氟排泄的主要途径。
(二)氟化物防龋机制
氟化物防龋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降低釉质的脱矿和促进釉质再矿化
2.氟对微生物的作用
(1)对糖酵解的影响:氟化物能抑制与糖酵解和细胞氧化有关的酶。
(2)抑制细菌摄入葡萄糖:
(3)抑制细菌产酸:

(三)氟的毒性作用
1.急性氟中毒
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甚至肠道出血等;重者引起心、肝、肾器质性损害,以致昏迷。  患者通常可在 4 小时内或死亡、或康复,这一关键时期是非常短的。
急救处理原则是催吐洗胃、口服或静脉注射钙剂、补糖、补液以及对症治疗。
 
2.慢性氟中毒
氟骨症主要表现为骨质硬化和骨旁软组织骨化。
(1)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氟中毒和生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
(2)工业氟中毒 预防慢性氟中毒
①寻找适宜氟浓度的饮水来源和对含氟浓度较高的水源采取除氟措施
②消除因生活燃煤带来的氟污染;
③预防工业氟污染。
 
3.氟牙症
预防方法:在牙齿的生长发育和矿化期避免摄入过量的氟:选择新的水源,用活性矾土或活   性骨炭去除氟,消除其他因素。

(四)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
1.饮水氟化 :适宜氟浓度一般应保持在 0.7~1mg/L。(最具有公共卫生意义)
2.食盐氟化 :瑞士学者 Wespi 于 1946 年最早应用食盐氟化预防龋病
食盐氟化的应用:食盐氟化适用于没有开展饮水氟化或没有自来水的低氟区。 一般为 90~350mg/kg。
3.牛奶氟化:牛奶含氟浓度可根据饮用者年龄、当地饮水含氟量等适当调整如下:
3~6 岁一般为 0.5mg/d,也有 0.75mg/d 或 1mg/d。
4.氟片、氟滴剂
氟片由氟化钠或酸性氟磷酸盐加香料、赋形剂、甜味剂制成的片剂。
 
(1)氟片的应用:每次处方氟化钠总剂量不得超过 120mg。口服氟片适用于未能实施其他全身性氟防龋的低氟区儿童。
服用后嘱半小时内不漱口,不进食。家长要认真监督儿童服用。在学校和幼儿园服用氟片, 要有专人负责实施和监督,才能长期坚持。
氟滴剂是一种含氟的溶液,每滴含氟离子 0.125mg,适用于 2 岁以下的幼儿。
每日睡前将氟滴剂滴于幼儿颊黏膜或舌部,不漱口、不饮水,可获得全身和局部的双重作用。
 
(五)氟化物防龋的局部应用
局部用氟的途径包括含氟牙膏、氟水漱口、含氟凝胶、含氟泡沫与含氟涂料等。 其中含氟牙膏可由个人直接使用;
氟水漱口需要在学校医务人员的帮助和督促下使用;
含氟凝胶、含氟泡沫与含氟涂料等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实施。
1.含氟牙膏
1)氟化钠牙膏2)单氟磷酸钠3)氟化亚锡牙膏
6 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每天用含氟浓度高于 1000mg/kg 的牙膏刷牙 2 次,每次用量约 1g, 可达到有效的预防效果。
3~6 岁的儿童,每次牙膏用量约为“豌豆”大小,同时,应在家长监督与指导下使用,以免儿童过多的吞咽牙膏,导致产生氟牙症的危险。
在饮水氟含量过高,有地氟病流行的地区,6 岁以下的儿童不推荐使用含氟牙膏。
 
2.含氟漱口液 :
指用中性或酸性氟化钠、氟化亚锡、氟化胺或氟化铵等配成的漱口液
 
(1)含氟漱口液的使用方法

1)0.2%NaF(900mg/L)溶液:每周使用一次

2)0.05%NaF(230mg/L)溶液:每天使用一次。
3)含漱:5~6 岁儿童每次用 5ml,6 岁以上儿童每次用 10ml,嘱儿童将溶液含入口中,鼓漱 1 分钟后吐出,半小时内不进食或漱口。
2.含氟漱口液 :
适用范围:含氟漱口液适用龋高发的人群。
要求患者最好在 2~4 小时内不进食,当晚不刷牙,以保证涂料与牙面的最大接触。涂料一般保持 24~48 小时。一年 2 次。易患龋人群:2~4 次。
4.含氟凝胶与含氟泡沫
(1)含氟凝胶:含氟凝胶是一种局部用于防龋的、含有酸性氟磷酸钠或氟化钠的凝胶。个人自我保健:使用的 0.5%(5000mg/L)的 APF 凝胶和 NaF 凝胶以及 0.1%(1000mg/L)的
SnF2 凝胶;
供专业人员:使用的 APF 凝胶的含氟浓度为 1.23%(12300mg/L)。
(2)含氟泡沫:
含氟泡沫是一种富含氟离子的泡沫。
含氟泡沫的氟浓度和 pH 与含氟凝胶相同,但由于是泡沫,使用量少于凝胶。
虽然含氟泡沫的用量只有含氟凝胶的 1/5~1/4,但它们对提高釉质中氟离子含量的效果却是相近的,含氟泡沫较中性氟化钠凝胶中的氟更易吸收。含氟泡沫的防龋效果可达 24%。
 
※四、窝沟封闭
窝沟封闭的适应证与非适应证
1.窝沟封闭的适应证
(1) 深的窝沟,特别是可以插入或卡住探针的牙(包括可疑龋)。

(2)对侧同名牙患龋或有患龋倾向的牙

(3)牙萌出后达咬合平面即适宜做窝沟封闭,一般是在牙萌出后 4 年之内。乳磨牙在 3~4岁,第一恒磨牙在 6~7 岁,第二恒磨牙在 11~13 岁为最适宜封闭的年龄。
 
2.窝沟封闭的非适应证
(1)牙合面无深的沟裂点隙、
(2)自洁作用好不适合封闭。
(3)患者不能配合正常操作以及
(4)牙尚未完全萌出,被牙龈覆盖
(5)患较多邻面龋
 
※五、预防性树脂充填 预防性树脂充填的适应证
1.牙合面窝沟有龋损能卡住探针。
2.深的点隙窝沟有患龋倾向,可能发生龋坏。
3.沟裂有早期龋迹象,釉质混浊或呈白垩色。预防性树脂充填的分类
1.类型 A 需用最小号圆钻去除脱矿牙釉质,用不含填料的封闭剂充填。
2.类型 B 用小号或中号圆钻去除龋损组织,洞深基本在牙釉质内,通常用流动树脂材料充填。
3.类型 C 用中号或较大圆钻去除龋坏组织,洞深已达牙本质需垫底,涂布牙本质或牙釉质黏结剂后用后牙复合树脂材料充填。

※六、非创伤性修复治疗适应证
适用于恒牙和乳牙的中小龋洞,能允许最小的挖器进入;无牙髓暴露,无可疑牙髓炎。
牙周病的预防
※一、牙周病流行病学
(一)牙周键康指数
1.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
2.菌斑指数(PLI)
3.改良的 Q-H 菌斑指数
4.牙龈指数(GI)
5.龈沟出血指数(SBI)
6.社区牙周指数(CPI)

1.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
检查 6 个牙面 16、11、26、31 的唇(颊)面,36、46 的舌面。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I-S)和简化牙石指数(CI-S)。
可以用于个人,但主要用于人群口腔卫生状况评价。
(1)检查方法:
检查软垢以视诊为主,根据软垢面积按标准记分,当视诊困难时,可用镰形探针自牙切缘
1/3 处向颈部轻刮,再根据软垢的面积按标准记分。
检查牙石时,将探针插入牙远中面龈沟内,然后沿着龈沟向近中移动,根据牙颈部牙石的量   记分。
每个牙面软垢或牙石记分相加,即为个人简化口腔卫生指数。
个人简化口腔卫生指数相加,除以受检人数,即为人群简化口腔卫生指数
(2)记分标准:
DI-S:
0=牙面上无软垢
1=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 1/3 以下
2=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 1/3 与 2/3 之间
3=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 2/3 以上
 
CI-S:
0=龈上、龈下无牙石
1=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 1/3 以下
2=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在牙面 1/3 与 2/3 之间,或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
3=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 2/3 以上,或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
2.菌斑指数(PLI)
菌斑指数(PLI)在 1964 年提出,根据牙面菌斑的厚度记分而不根据菌斑覆盖面积记分。用于评价口腔卫生状况和衡量牙周病防治效果。
(1)检查方法:
用视诊结合探针的方法检查,检查时用探针轻划牙面,根据菌斑的量和厚度记分  菌斑指数可检查全口牙面,也可检查选定的几颗牙。
每颗牙检查 4 个牙面,即近中颊面、正中颊面、远中颊面以及舌面。
每颗牙的记分为 4 个牙面记分之和除以 4,个人记分为每颗牙记分之和除以受检牙数。
(2)记分标准:
0=龈缘区无菌斑
1=龈缘区的牙面有薄的菌斑,但视诊不可见,若用探针尖刮牙面可见牙菌斑
2=在龈缘或邻面可见中等量菌斑
3=龈沟内或龈缘区及邻面有大量软垢
3.改良的 Q-H 菌斑指数
(1)检查方法:检查除第三磨牙以外的所有牙的唇舌面,也可只检查指定的六颗牙,即 16、21、24、36、41、44。先用菌斑染色剂使菌斑染色,再根据牙面菌斑面积记分。
 
(2)记分标准
0=牙面无菌斑
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
2 =牙颈部菌斑宽度不超过 1mm
3=牙颈部菌斑覆盖宽度超过 1mm,但在牙面 1/3 以下
4=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 1/3 与 2/3 之间
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 2/3 以上

4.牙龈指数(GI)
观察牙龈情况,检查牙龈颜色和质的改变,以及出血倾向。
(1)检查方法:检查使用钝头牙周探针,结合视诊和探诊。检查全口或几颗选定的牙。须检查每颗牙周围的牙龈,将其周围牙龈分为近中唇(颊)乳头、正中唇(颊)缘、远中唇(颊)   乳头和舌侧龈缘。每颗牙的记分为 4 个牙面记分的平均值,每人记分为全部受检牙记分的平均值。
(2)记分标准
0=牙龈健康
1=牙龈轻度炎症:牙龈的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
2=牙龈中等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
3=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
5.龈沟出血指数(SBI)
龈沟出血是龈炎活动期的表现
(1)检查方法:检查用视诊和探诊相结合的方法,所用探针为钝头牙周探针,检查时除观察牙龈颜色和形状外,还需用牙周探针轻探龈沟,观察出血情况。检查龈沟出血指数前,一般不能检查菌斑指数,因染色剂使用后,会影响龈沟出血情况辨别。
(2)记分标准
0=龈缘和龈乳头外观健康,轻探龈沟后不出血
1=龈缘和龈乳头呈轻度炎症,轻探龈沟后不出血
2=牙龈呈轻度炎症,有颜色改变,无肿胀或水肿,探诊后点状出血
3=牙龈呈中度炎症,有颜色改变和轻度水肿,探诊后出血,血溢在龈沟内
4=牙龈呈重度炎症,不但有色的改变,并且有明显肿胀,探诊后出血,血溢出龈沟
5=牙龈有色的改变,明显肿胀,有时有溃疡。探诊后出血或自动出血
6.社区牙周指数(CPI)
社区牙周治疗需要指数→社区牙周指数
这个指数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合于大规模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
(1)检查方法:社区牙周指数需借助特殊器械在规定的牙位上检查。
1)检查器械:who 推荐的 CPI 牙周探针。
探针尖端为一小球,直径为 0.5mm,在距顶端 3.5~5.5mm 处为黑色涂没的区域,距顶端 8.5 11.5mm 处有两条环线。

CPI 探针的作用是:
①检查牙龈出血情况,顶端小球可避免探针头部过于尖锐而刺伤牙龈组织导致出血,而误诊   为牙龈炎;
②探测龈下牙石;
③测牙龈沟或牙周袋的深度,探针在 3.5mm 和 5.5mm 处的刻度便于测定牙周袋深度。
2)检查项目:CPI 检查内容为牙龈出血、牙石和牙周袋深度。
3)检查方法:以探诊为主,结合视诊。
检查时将 CPI 探针轻缓地插入龈沟或牙周袋内,探针与牙长轴平行,紧贴牙根。沿龈沟从远中向近中移动,作上下短距离的颤动,以感觉龈下牙石。
同时查看牙龈出血情况,并根据探针上的刻度观察牙周袋深度。
CPI 探针使用时所用的力不超过 20g,过分用力会引起患者疼痛,有时还会刺破牙龈。
检查每个区段的指数牙,20 岁以上者需要检查 10 颗指数牙的牙龈出血、牙石和牙周袋情况:20 岁以下,15 岁以上者,为避免第二恒磨牙萌出过程中产生的假性牙周袋,只检查 6 颗指数牙:15 岁以下者,因相同原因,也只检查以上 6 颗指数牙;
并且只检查牙龈出血和牙石情况,不检查牙周袋深度。每颗指数牙的所有龈沟或牙周袋都须   检查到。
每个区段两颗功能牙检查结果,以最重情况记分以 6 个区段中最高的记分作为个人 CPI 值。
(2)记分标准:
0=牙龈健康
1=龈炎,探诊后出血
2=牙石,探诊可发现牙石,但探针黑色部分全部露在龈袋外
3=早期牙周病,龈缘覆盖部分探针黑色部分,龈袋深度在 4~5mm
4=晚期牙周病,探针黑色部分被龈缘完全覆盖,牙周袋深度在 6mm 或以上
X=除外区段(少于两颗功能牙存在) 9=无法检查(不记录)
 
(二)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1.牙周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的龈炎、牙石等的患病程度高于发达国家;农村居民的患病程度高于城市居民。
(2)时间分布
(3)年龄分布:牙周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4)性别分布:牙周病与性别的关系不明确,各种研究的结果不同。但多数报告为男性重于女性,这种情况可能与口腔卫生状况有关
(5)民族分布:不同民族牙周病的患病情况差异很大。
我国少数民族中牙龈炎患病率最低的是朝鲜族(城市 20.0%,农村 27.3%),最高的是彝族
2.影响牙周病流行的因素
(1)口腔卫生
(2)吸烟:吸烟是牙周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3)营养
(4)全身疾病:在系统性疾病中比较得到公认的影响牙周组织的疾病是糖尿病。
 
※三、控制菌斑及其他局部相关危险因素
(一)机械性控制菌斑方法
1.刷牙
刷牙是常规的自我口腔保健措施,是机械性去除菌斑和软垢最常用的有效方法。 单纯的刷牙平均只能清除菌斑的 50%左右。特别是难以消除邻面菌斑。
2.牙线
3.牙签:在牙龈乳头退缩或牙周治疗后牙间隙增大时,可用牙签来清洁邻面和根分叉区。  
注意事项
①勿将牙签压入健康的牙龈乳头区,以免形成人为的牙间隙;
②使用牙签时动作要轻,以防损伤龈乳头或刺伤龈沟底,破坏上皮附着。

4.牙间刷
牙间刷适用于龈乳头丧失的邻间区,以及暴露的根分叉区和排列不整齐的牙邻面。
 
(二)化学性控制菌斑方法
1.氯己定
又称洗必泰,化学名称为双氯苯双胍己烷,系二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常以葡萄糖酸洗必泰   的形式使用。
氯己定能较好地抑制龈上菌斑形成和控制龈炎,平均效果达到 60%。
使用 0.12%或 0.2%氯己定液含漱,每天 2 次,每次 10ml,每次 1 分钟,可抑制菌斑形成达45%~61%,牙龈炎可减少 27%~67%。
用于口内手术之后,预防根面龋及龈下冲洗。0.1%-0.2%
 
2.酚类化合物
又称香精油,主要用作漱口剂,每天 2 次。能清除菌斑中的内毒素,可降低菌斑的毒性 。
3.季铵化合物
季铵化合物系一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杀灭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特别对革兰阳性   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机制是与细胞膜作用而影响其渗透性,最终细胞内容物丧失。
4.氟化亚锡
氟化亚锡是活性较高的抗菌剂,用 1.64%的 SnF2 做龈下冲洗,能抑制龈下菌斑并能延缓牙周再感染。
5.三氯羟苯醚
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它能有效抑制多种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细菌。 其抗微生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细菌的细胞质膜。
(三)其他局部相关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1.改善食物嵌塞 2.调(牙合) 3.破除不良习惯4.预防、矫治错(牙合)畸形 5.制作良好的修复体
 
※五、自我口腔保健方法
1.牙刷
合格的牙刷:
①刷头小②刷毛排列合理,一般为 10~12 束长,3~4 束宽,各束间有一定间距。③刷毛较软,刷毛长度适当,刷毛顶端磨圆钝。④牙刷柄长度、宽度适中,并具有防滑设计,使握持   方便、感觉舒适。
牙刷的保管:
要用清水多次冲洗牙刷,并将刷毛上的水分甩干,置于通风处充分干燥。 牙刷应每人一把以防止交叉感染。                                
2.牙膏
牙膏是辅助刷牙的一种制剂,可增强刷牙的摩擦力,帮助去除食物残屑、软垢和牙菌斑,有   助于消除或减轻口腔异味,使口气清新。
成人每次刷牙只需用大约 1g(长度约 1cm)的膏体即可。

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的牙膏大致可以分为普通牙膏、功效牙膏两大类。
(1)牙膏的基本成分:
1)摩擦剂(20%~60%。)
常用的摩擦剂有碳酸钙、焦磷酸钙、磷酸氢钙、氢氰化铝、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2)洁净剂:又称发泡剂或表面活化剂,约占 1%~2%。
如月桂醇硫酸钠、N-十二烷基氨酸钠、椰子单酸甘油酯磺酸钠。
3)润湿剂:20%~40%。
常用的有甘油(丙三醇),聚乙二醇和山梨醇,这些制剂需要防腐,以便阻止微生物生长。
4)胶粘剂:约占 1%~2%,
其作用是防止在贮存期间同体与液体成分分离,保持均质性。常用有机亲水胶体,如羧甲基纤维素钠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
5)防腐剂:
常用酒精、苯甲酸盐及二氯化酚,三氯羟苯醚,又称玉洁纯、三氯生。
6)甜味剂:(2%~3%)
提供易为人们接受的调味剂,必须无致龋性,常用人造无致龋性酣味剂。
3. 刷牙方法
(1)水平颤动拂刷法:改良 Bass 刷牙法。
(2)圆弧刷牙法:又称 Fones 刷牙法,这种方法最易为年幼儿童学习理解和掌握。
4.刷牙应注意事项
刷牙的时间:初始 2 分钟内,牙菌斑去除量超过 80%。2 分钟后刷牙效率明显降低。所以, 建议普通人群每次刷牙时间至少为 2 分钟。
(二)漱口
漱口是最常用的清洁口腔的方法。一般漱口用清洁水或淡盐水含漱、漱口剂。
(1)防龋作用:含有氟化物的漱口液(2)抑菌作用:某些药物如精油、三氯生、茶多酚、西吡氯铵等的漱口液
(3)止痛作用:含 0.5%普鲁卡因的漱口液对于口腔溃疡等引发的疼痛有止痛作用。
(4)美白作用:含焦磷酸盐、六偏磷酸钠、过氧化氢的漱口液有美白牙的作用.    其他口腔疾病的预防
一、口腔癌
狭义的口腔癌指发生于舌、口底、腭、牙龈、颊和牙槽黏膜的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最为   常见。在我国以舌癌、颊黏膜癌、牙龈癌、腭癌最为常见。
(一)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全世界都有,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以东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咀嚼烟草和槟榔。
2.时间分布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口腔癌发病随时间而变化。
3.年龄分布
口腔癌可发生于所有人群,成年人好发。国内发病率的高峰为 40~60 岁。而西方国家的发病高峰在 60 岁以上,
4.性别分布
男女都可以发生口腔癌,但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比例接近 2:1。
5.种族差异
在新加坡,印度族人口腔癌发病率高于华人和马来西亚人,这可能与咀嚼烟草的习惯有关
(二)危险因素
1.不良生活方式
(1)吸烟(2)咀嚼槟榔:口腔癌发生与嚼槟榔时间、槟榔在口腔的滞留时间呈正相关,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颊部,嚼槟榔者患颊癌的危险性是不嚼槟榔者的 7 倍。
(3)饮酒
2.环境因素
(1)光辐射:
光辐射(波长 320~400nm)是引起皮肤癌的主要原因,长期强烈光照也是唇红部癌的原因之一,多发生在下唇。农民与户外工作人员患病率高,农民患唇红部癌是城市居民的 2 倍。
(2)核辐射:
核辐射对人与动物均有诱发癌的作用,常见白血病和淋巴瘤放射治疗后的患者,由于射线对   人体易感细胞的作用,易引起黏膜表皮样癌和唾液腺癌。
(3)生物因素
1)口腔感染与局部刺激:2)病毒与梅毒

二、酸蚀症
牙酸蚀症是指在无细菌参与的情况下,接触牙面的酸或其螯合物的化学侵蚀作用而引起的   种慢性的、病理性的牙体硬组织丧失。
预防
1.加强口腔健康教育2.治疗可引起牙酸蚀症的疾病
3.减少饮食中的酸对牙的侵蚀4.避免酸性环境中与酸的接触
5.增强牙对酸的抵抗力6.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

口腔健康促进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组成部分。

1981 年 WHO 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是“牙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健康促进的领域主要有 5 个方面:
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建支持性环境:
3)强化社区行动:
4)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5)发展个人技能:
 
二、口腔健康促进的组成、途径和任务
1.组成: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健康保护和口腔疾病预防三部分组成
口腔健康促进有七个主要领域:
①预防;
②生活方式;
③预防性政策;
④决策者教育;
⑤健康教育;
⑥健康保护;
⑦政策支持。
 
※2.口腔健康教育的方法

(1)大众传媒

(2)社区活动
(3)小型讨论会:社区座谈会、专家研讨会、专题讨论会、听取群众意见会等
(4)个别交谈
 
※2010 年全球口腔健康目标
5~6 岁:90%无龋。
12 岁:龋均(DMFT)不超过 1。
15 岁:至少有 5 个牙周健康区段,其余 CPI 记分为 1 或 2。
18 岁:无因龋病或牙周病而缺失之牙。
35~44 岁:无牙颌不超过 2%;90%至少保持 20 颗功能牙,CPI 记分为 4 不超过 0.1 个区段。
65~74 岁;无牙颌不超过 5%;75%至少保持 20 颗功能牙,CPI 记分为 4 不超过 0.5 个区段。
DMFT=龋、失、补牙面之和/检查人数。

※口腔预防医学(七) 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 
一、妊娠期妇女
口腔就诊时机
1)妊娠期前 3 个月,口腔治疗一般仅限于处理急症,避免 X 线照射;
2)妊娠 4~6 个月是治疗口腔疾病的适宜时期,此阶段母体是较稳定时期,但也应注意在保护措施下拍照 X 线片,不要直接照射盆腔和腹部;
3)妊娠期后 3 个月则应尽可能避免口腔治疗,如有口腔疾病,以保守治疗为主,不可接受拔牙及长时间复杂的根管治疗等创伤性治疗,以免引起早产。急症需治疗时,应选择不含肾   上腺素等收缩血管的药物进行局部麻醉。
二、婴 儿
1.保持口腔清洁:包括牙面和口腔软组织。
2.避免致龋菌早期定植 :致龋微生物(变形链球菌)由母亲传播到婴幼儿口腔中的平均年龄是 19~31 个月,医学上称为感染窗口期。
3.预防早期婴幼儿童龋(ECC): 应提倡母乳喂养,定时哺乳,避免随意哺乳。
4.关注颌面部生长发育
5.首次口腔检查:儿童的第一次口腔检查应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 6 个月内。

三、幼 儿
1.养成良好口腔清洁习惯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3.适量补充氟化物
4.定期检查和治疗乳牙龋
5.预防乳牙外伤四、学龄儿童
1.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及时治疗乳牙龋
3.认真保护好第一恒磨牙
4.戒除口腔不良习惯
5.积极防治错(牙合)畸形
6.积极治疗龈炎
7.预防牙外伤
 
五、老年人
(一)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
(二)注重个人口腔卫生
1.刷牙与漱口
2.使用间隙刷、牙线和牙签
3.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口腔检查最好半年一次,一般至少也应 1 年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处理。
4.及时修复缺失牙 修复缺失牙一般在拔牙 2~3 个月后进行,但也视个人全身健康状况。六、残疾人
(一)残疾儿童的刷牙
(二)口腔保健用品的选择
1.改装牙刷柄
2.使用电动牙刷和冲牙器等装置
3.使用牙线和牙间隙刷
 
(三)口腔保健服务
1.适当应用氟化物
2.尽早进行窝沟封闭
3.减少糖与甜食摄取
4.定期口腔检查

口腔诊疗中的感染源主要有:
(1)患者与病原体携带者;(2)污染的环境;(3)污染的口腔医疗器械。
2.感染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
(1)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感染源直接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易感宿主。
2)间接接触传播:
即易感者通过接触了被污染的医疗设备、器械和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 最常见的是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经由医护人员污染的手传给新宿主。
(2)飞沫传播:
传染源产生带有微生物的飞沫(>5μm)在空气中移行短距离后移植到宿主的上呼吸道而导致的传播,是一种近距离(1m 以内)传播。
(3)空气传播:
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如飞沫核(≤5μm)、菌尘来传播的方式。这种微粒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流漂浮到较远处。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指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二)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
在口腔医疗保健中可能经由接触和空气传播的主要微生物与疾病如下:
接触传播:(只记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空气传播:(只记非病毒)结核杆菌、化脓性链球菌。标准预防(助理不考)
二、感染控制的措施及方法医务人员防护
1.树立职业安全防护的意识2.接种疫苗3.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1)手套:
1)乳胶手套:主要用于检查、常规充填手术、修复、根管治疗、洁牙、照片、技工室等工作。
2)乙烯基手套:有些医护人员可能对乳胶有严重的过敏反应,这种“乳胶过敏症”是一种接触性皮炎。

目前,建议过敏者使用腈制品手套。

(1)手卫生方式:(3 种)
①洗手: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②卫生手消毒:用速干性手消毒剂揉搓双手,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③外科手消毒:用肥皂(皂液)和滚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3.环境消毒
(1)空气消毒:
对诊室的空气消毒可采取:
①臭氧消毒:要求达到臭氧浓度≥20mg/m3,在相对湿度 RH≥70%条件下,消毒时间≥30 分钟;
②紫外线消毒:紫外线灯照射时间应大于 30 分钟;
(2)地面消毒:
当地面没有明显污染情况下,通常采用湿式清扫,可用清水、2%~5%来苏溶液或 0.2%漂白粉溶液进行扫除,每日 1~2 次清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微生物。
(3)墙面消毒:
医院墙面在一般情况下污染程度轻于地面,通常不需进行常规消毒。当受到病原菌污染时,   可采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或擦洗,墙面消毒高度一般为 2~2.5m 高即可。
消毒根据消毒原理分为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综合消毒法。
灭菌:指杀灭物品上的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称为“无菌物品”。
1)包装:指器械在灭菌前进行打包封装。封包注意事项:
纸塑袋、纸袋等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医用塑封机在每日使用前检查参数的准确性和封闭完好性。
2)灭菌方法:口腔科常用以下几种灭菌法:
①压力蒸汽灭菌;
②干热消毒灭菌;
③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④氧化乙烯灭菌系统;
⑤低温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系统。
其中先进行抽真空的压力蒸汽灭菌法是目前口腔领域首选和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①预真空高温高压灭菌法:
蒸汽压力达 205.8kPa(2.1kg/cm2),温度达 132℃或以上开始灭菌,到达灭菌时间后,抽真空使灭菌物品迅速干燥。
目前国际上把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分为 3 个等级,
N 级:灭菌前没有抽真空;
S 级:灭菌前抽 1 次真空;
B 级:灭菌前抽 3 次真空。
②干热灭菌法:
适用于耐高温的诊疗用品如油脂、粉末和金属、玻璃等制品的消毒和灭菌。
手机灭菌方法:预真空高温高压灭菌法是目前对口腔科手机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六)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包括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在临床医疗中设置三种颜色的废物袋,黑色袋装生活废物,黄色袋装除了尖锐性物品外的医疗废物,红色袋装放射性废物。
尖锐性的损伤性废物应放于专门的利器容器内,容器内的废物不能超过 2/3,安全运送到指定地点做无害化处理。

【官宣】延期考试!
【思维导图】《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
【医考须知】机考的11项易错、注意事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牙周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牙医不会免费告诉你的6件事
为什么洁牙后牙医建议我牙周刮治?
为什么牙医总建议你洗牙?
牙石去除最简单方法
【周末开讲】牙周病:别不当病,长此以往,牙将不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