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助农进阶:从补贴促销到数字全景

作者 | 陈大柴

来源 | 产业科技

本文转载自产业科技

透过农村电商,不止于看到拼团购物和线上带货,还有农业产地协同的数字化注脚。

自互联网业态向农村加速渗透,互联网+农业不断验证科技助农的可行性,数字化产业分支也随之往三农领域延伸,针对农民的C端消费和商户的B端分销,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线上能力的搭建。

如今,互联网流量红利式微,农村电商竞争力度激增,农产品供给和销售成本面临考验。换言之,浅表的互联网+逻辑难以再支撑数字农业走向纵深,无法为农业生产和销售带来降本增效的价值。

从农业电商到农村全景,科技助农的故事翻到产业数字化篇章。无论是农作物创新,还是农业链路数字化升级,数字农业的内涵在产业数字化生态中扎根。从势能上看,数字农业正是现代农业转型的拐点,它不仅具备三农基础设施迭代的意义,而且能向上锚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

若把视角下移至田间地头,便能发现数字农业的切口非常小,新电商催生的需求增量就是其中之一。

基于数字经济生态的新电商,从需求端出发,以销促产,激活农业生产创新和产业链数字化改造的动力。在拼多多农货节的诸多农产品样本中,科技应用的纹理清晰可见,AI、现代仓储、冷链运输等科技部署在农业场景,帮助农产品商家生产销售提质增效。

这种类似于C2M反向定制的农村新电商模式,重塑农业场景的产地优势,增强农业、农民、农村场景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协同能力,进而强化农业科技应用的紧迫性。

反过来,农业科技也会反哺农业生产,提升产业链运转效率,保障供给端时效,再通过平台企业赋能自身分销能力,至此,一条起于新电商的农业科技生态链循环转动。

科技下沉田间地头

变化,从一个苹果开始。

在拼多多第四届农货节上,洛川苹果是用户购物车里的“常客”。当用户提交购买订单,手机另一端连接的是产地采摘、分选、打包、配送一体化流程。

“电商平台为洛川苹果产业带来了变革。”作为洛川苹果知名品牌“王掌柜苹果”的负责人,王超见证了洛川苹果的出圈和顶流养成历程。85后的他,是农村电商受益者,也是数字农业的亲历者。

八年前,洛川苹果虽然品质上乘,但分销依然像其他初级农产品一样,主要依靠线下销售,流程和成本难以把控。具体而言,果农在田间摘下苹果就地卖成品果,大的供应商收购后再通过经销商对外销售,中间环节多,且能够买到洛川苹果的受众有限。

引入电商渠道后,洛川苹果产地直发得以实现,缩短农产品交易路径,触达更多消费者。这也倒逼王超们对苹果生产和供应链技术进行改造,以优化苹果品质和快递效率。

为了苹果锁鲜,优化仓储和冷链科技应用变得迫切。在王超看来,为了让消费者全年都能吃上新鲜苹果,离不开智能化现代仓储和全程化冷链运输技术。

仓储方面,“王掌柜苹果”已建成无尘加工车间9200平米,数字化智能气调库容量达2.3万吨。后者更是采用了国内先进的物理保鲜工艺,贮藏参数(温度、湿度、CO₂、O₂、C₂H₄)的调控都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这样避免了人工控制的间断性对贮藏环境造成的波动。

智能仓储让苹果贮藏期可达10—12个月,实现一年四季无间隙供货。冷链方面,“王掌柜苹果”从苹果的采收、分级、包装、预冷、贮藏到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冷链,使果品从生产到销售始终维持一定的低温,延长货架期,确保果品质量的高度一致。

“苹果种得好、管得好,始终把品质放第一位,才能卖得好!”从洛川苹果的供应链升级,可看出新电商带来的销售增量,正在推动农产品商户和果农改进技术,形成质量和销量的正循环。

农业科技带来的变化,同样体现在扩充品类,提升产能上。

平谷大桃接触互联网较早。在2006年时,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杨欣闻担任梨羊村第一任大学生村官,他上任后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拓宽大桃销路。2010年,他和人合伙成立了绿养道合作社,率先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逐渐尝试线上卖桃。

刚踏出线上第一步,杨欣闻就遭受挫折,不仅订单量少,而且快递公司不愿意承运生鲜产品。看着每天两三单的惨淡销量,杨欣闻只好和同伴一起推着小推车,把大桃送进北京城,等于依靠人力送货。

而后,杨欣闻找到快递公司承诺坏了包赔,才有快递公司与之合作。同时,他与合伙人投资设立仓库和冷库,提高大桃的采摘效率和保鲜水平。2019年,绿养道入驻拼多多,平台流量为大桃销路提供支撑,经过两年多的经营,绿养道旗舰店排到了拼多多品质排行榜第一名。

依托农户、合作社、仓储技术、电商平台、物流运输,平谷大桃热销全国。10多年来,合作社带着村民从线下转线上,从一般品种到蟠桃、黄金蜜油、彩虹油蟠。平谷大桃品牌打响后,平谷区走出众多新电商村,农户依靠种桃走上了致富道路。

除了大桃,绿养道还参与到当地农业产研实践中。新电商渠道和供应链技术搭建完成,销售范围由属地变成全国,绿养道合作社就想着研发新品,在种桃淡季时扩充产品供给,更大程度对接平台流量资源。

例如,合作社开发出了与桃树完美搭配的赤松茸,赤松茸和桃树套种为农户带来增收效益。农户种桃一亩地年收入1万块钱,种赤松茸还能收入1万元,时间也可以错开。

看到新的消费趋势,绿养道合作社还开始实验玉米新品种,研发出水果玉米。这种玉米可以直接当水果生吃,甜度达27.4,营养价值较高。水果玉米于2022年上市,市场反馈很好,合作社也计划明年扩大种植面积。

作为应季产品,水果一般会遇上集中上市的情况,上市时,合作社就参加拼多多上的秒杀或万人团等活动。拼团销售的模式,能把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需求聚集起来,让合作社的应季水果快速卖出去。

在王超看来,靠谱的电商平台是数字农业生态的支点。“选对平台很重要,拼多多是做农业起家的,对农产品商家还有扶持,我们的苹果本身就有很高的品质,有了平台的助力,我们的销量逐年攀升。”

公开资料显示,拼多多已连续四年举办农货节,坚持对农产品“零佣金”,以百亿补贴、秒杀万人团等资源扶持。拼多多农货节负责人介绍,拼多多农货节辐射产区从2019年的500个扩展至如今的近2000个。

从农业种植到产业链升级,农业科技在新电商刺激下加速渗透,进而帮助农户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收益。

锚定数字农业拐点

从产业角度出发,当前农业正迈入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化运作的拐点时刻。更细颗粒度的解读是,农业生产经历过机械后改造后,农产品流通链路赋能和新消费趋势下的农产品品类创新,成为数字农业的锚点。

以往的互联网+农业更多扮演着数字农业初级渗透的角色,当电商平台流量红利逐渐消解后,该模式在成本控制、供应链能力和农产品扩充方面,推动力不足。这也构成了目前数字农业的转型痛点。

首先,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缺乏农村电商集群效应,包装材料、物流成本以及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隐形成本难以降低。

其次,线上购物对产品质量、物流配送效率、供给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互联网+只是覆盖了农产品的触达方式,并不能以产业升级的力度推动供应链创新,导致农户在订单规模化后供应链效率跟不上节奏。

最后,新电商催生的消费需求,对农产品品类扩充和产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农产品商户自身在单品销售增长遭遇瓶颈,时令产品淡季时,也有扩产增量的需求。如何丰富产品结构,创新出更多适应电商用户口味的农产品,成为摆在农户面前的难题。

若想破解数字农业的转型难题,突破口仍要聚焦在产地原材料供应环节。具体而言,就是借助农业科技对农业场景下的产销流程,进行系统化升级改造,从产品、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环节织出一张韧性较强的数字供给网络。

既然数字农业的落脚点在供给端,那谁在扮演数字农业引擎?

答案是产地直发的新电商。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本身就具备农业基因,以独特的“拼购+产地直发”经营模式,组合平台销售、直播带货、农货节、百亿补贴等工具,对农产品需求深入挖掘,减少需求波动,从而反促供给端数字能力建设。

数字农业图景在螺蛳粉产销过程中展开。当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里高镇木祥屯的螺蛳养殖基地合作社社员们,正在冒雨采集螺蛳时,80公里外的柳州市工业园区里,一包包产地直采的螺蛳粉正逐一走下生产线,打包分装登上拼多多第四届农货节,发往全国各地。

自莫勤吉借助新电商返乡创业,创立螺满地品牌袋装螺蛳粉,并把产品供给到拼多多平台,线上螺蛳粉流量激增,让莫勤吉不得不改良生产线、优化供应链。

农货节期间,螺满地的工厂里,莫勤吉团队新投入使用的全自动外包装生产线满负荷开机。机器人自动抓取螺蛳粉配料包,根据生物识别技术拍照识别,然后把配料包精准投放至相应位置,自动包装成一包包螺蛳粉。

据了解,这套螺蛳粉智能生产设备由莫勤吉团队自主研发,突破柳州螺蛳粉外包装组装自动化难点,实现螺蛳粉生产智能化、标准化、效率化。生产智能化,不仅提升螺蛳粉供给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袋装螺蛳粉销量爆增,订单预售期经常延长。不是厂里没有物料,而是很多工人做出不来,导致人工跟不上生产。”莫勤吉称,4条全自动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工厂日产能从15万袋提升至30万袋。同时,自动化生产线还将原来一条生产线上的15个工人压缩到2人,大幅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目前,螺满地品牌螺蛳粉已经成为柳州袋装螺蛳粉的明星品牌,也是拼多多平台连续多年农货节的大单品,用户复购率和好评率较高。2021年,莫勤吉公司的螺蛳粉销售额达1亿元。

作为烤薯品种中的“扛把子”,烟薯25虽有品质优势,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过程中,仍突破不少技术难题。

壹亩地瓜创始人刘朝丽率先面向市场推广烟薯25,在刘朝丽等人的推介下,烟薯25入榜拼多多,开启了线上爆发之势。起初,烟薯25在拼多多上的销量一天不过百单,一周后,日订单量涨至四五千单。

需求被激发,可烟薯25的供应端跟不上。彼时,烟薯25只在部分北方甘薯优质产区种植,山东烟威、河北唐山等产区表现优异,但产量有限。这让刘朝丽产生了扩产的想法,于是开始接触种植端及科研端,跟着农科院的专家全国调研,寻找正宗的烟薯25培育方法。

最终,在烟台市农科院作物所所长辛国胜等科研人员的攻关下,烟薯25品种实现了优良的适应性。目前,烟薯25已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均有种植,可以做到全年供应。

为了确保烟薯25品质优良,辛国胜等农学家使用脱毒种苗,而脱毒涉及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茎尖剥离。烟台农科院在国内首次提出“一刀切”甘薯茎尖剥离法,与传统剥离技术相比,剥离速度提升3倍以上,茎尖成苗率提高429.7%。“我们现在的技术能剥离出0.3毫米的茎尖,跟头发丝差不多。”辛国胜说。

除了推广脱毒种苗,甘薯专家还在南方产区大规模普及深耕、覆地膜、铺设滴灌等科学种植方法。这让原本适应于北方的烟薯25,产能得到扩充。据统计,烟薯25已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不少农户因种植烟薯25成为“百万元户”。

新电商与数字农业加速融合,农业科技应用的维度更加多元,形成一个个科技助农的触点,当这些触点连接到一起,便建构一张以产地电商为核心的网。这里既能找到农业精细化的故事,也能窥见数字产销一体化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什么叫“对”?什么叫“好”?
数字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这三个要素将起到关键作用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16年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拟推荐名单公示
齐观 | 多彩颜色绘就丰收美景 数字赋能承载未来希望
品牌建设:找准差异化优势
陕西洛川苹果以52亿居中国农产品品牌价值全国第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